摘要:有人读书是为了学习,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是这样,读书的目的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文化。考了高分可以读大学,具备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获得好的工作,甚至可以进入体制内做官。就好像古代的书生一样,大多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考了高分的能够做官,而考了低分
很多人读书比较迷茫,不知道读书能读到什么。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同,会获得不同的感受,也会获得不同的收获。
有人读书是为了学习,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是这样,读书的目的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文化。考了高分可以读大学,具备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获得好的工作,甚至可以进入体制内做官。就好像古代的书生一样,大多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考了高分的能够做官,而考了低分的根本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当然也就做不了官。倘若他们能够持续考下去,每三年考一次,就有可能考中,也有可能一辈子都考不中。读书成了具备功利目的的一种活动,被宣扬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越是这样宣扬,书生们越要拼命读书,用很小的成本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读书花费的钱财并不多,但花费的精力是很大的,甚至书生白天晚上阅读。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他们要在书中读到功名利禄,而且一旦获得,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权贵,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获得颜如玉,可以获得黄金屋,可以千钟粟,哪怕成为官场中的禄蠹,也仍然要混下去。只要在体制内混下去,他们就会享受荣华富贵,不会成为普通老百姓,即便因为犯错被贬了,也仍然是官僚系统内部的官员,只不过俸禄有所降低而已,但只要他们稍微施加手段,就可以层层加税,可以搞权力寻租,获得很多钱财。用银子走关系,疏通关系,就可以持续升官发财。即便到了现在,官场中的一些运作仍然需要引导,而贪官污吏能够屹立不倒,不会被彻底清算,也和银子运作有关系。
功利化的读书往往是这样,容易把读书和高官厚禄联系在一起,也容易把读书和美女联系在一起。一旦读书人上位,就很可能搜刮钱财,把以前吃过的苦加倍补偿回来。倘若没有透明而严格的监督体系,读书人上位之后,就会大搞贪污腐败,甚至会沆瀣一气,共同对抗上级的审查。读书读到这种程度,简直是读书人的悲哀。当然也有一批读书人成为官员以后,把自身的命运和国运联系在一起。即便皇帝不待见他们,他们也要向皇帝进言,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他们有耿直的脾气,不贪污腐败,不同流合污,一心为民,却往往受到构陷。当他们被贬官的时候,没有同僚为他们求情,也不可能再次回到朝廷为官,但他们仍然忠心耿耿。当国家败亡的时候,他们会大声疾呼,会贡献绵薄的力量,甚至会以身殉国。他们读书读到的是家国精神,读到的是个人命运的升华,读到的是人格和国格联系在一起的伟大,却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功利之心,也不是蝇营狗苟的庸俗之心,不是卖国求荣的奸诈之心。士人的传统流传已久,就是读书人的精神所在。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可以成就个人的伟大,但往往成为个人的悲剧。因为读书人成为官员以后,会把自己等同于国家,甚至要以身殉国,而皇帝却并不一定承认他们的伟大,甚至往他们身上泼脏水,对他们进行污名化处理。即便如此,很多读书人也会前赴后继,成就自己的伟大。
读书人会借鉴别人的人生,会在阅读中知道别人在和自己相似的境遇中做出怎样的选择,知道这些选择哪些通往尊严,哪些徒留悔恨。他们大多善于学习,秉承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要向书本学习,要在书本中和前代的先贤沟通,起码做到精神上的交流。而前代先贤著书立说算是立言的一部分,要把自己的精神传播下去。先贤传播的精神总是那么高大上,而具备世俗精神的书籍也着实不少,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读书人可以读历史书,从书中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读哲学书,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人生的启迪;可以读经济学的书,从书中学会经济学的道理,学会各种算计;可以读文学书,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读出各种各样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当然读书人也可以读一些小文章,哪怕只是随手翻阅,也能获得一定的好处,起码陶冶精神,不至于弄得一段时间过于枯燥。读书人有各自的目的,当然无目的读书也是存在的。
并非所有的读书都是功利化的,很多人读书并不带有什么功利目的,但长远来看,读书还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算是有功利目的。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的人生体验,看到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开阔了眼界,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不一定真的去参与社会实践。需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读书才有用处,不然只是纸上谈兵,人云亦云,怎么说都被书本限制,有“掉书袋”之嫌。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需要在读书的基础上确立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需要战胜自我的奴性与软弱。倘若越读书越显得奴性十足,不但被书本限制,而且被权力系统以及资本限制,那么读书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越读越傻。读书人最终成长成为独立的人,而且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不能束缚于权力和资本,也不能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形成自己的理论。很多作家都喜欢读书,很多哲学家或经济学家也在读书,甚至他们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不仅一直读下去,实现跨学科阅读,而且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算是立言了,也算把自己的精神传播下去,让后代的读书人能够看到。
立言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和文化,在于传播技能,而且在于传播读书人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要所有的读书人都摆脱被奴役的道路。倘若读不到这一点,那么读书的目的就始终难以实现。
来源:铁剑帮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