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仅为43,689辆,同比大幅下降40.8%;从1 - 4月整体来看,累计销量达201,576辆,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8.2%,其中广汽本田一季度的累计销量为92,729辆,同比下滑幅度达20.73%。
2025年4月,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仅为43,689辆,同比大幅下降40.8%;从1 - 4月整体来看,累计销量达201,576辆,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8.2%,其中广汽本田一季度的累计销量为92,729辆,同比下滑幅度达20.73%。
数据背后,是燃油车优势尽失与新能源转型滞后的双重困境,而如何带领品牌突破瓶颈,成为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袁小华的核心挑战。
1、燃油车困局:守旧思维下的竞争力塌方
昔日的“爆款制造机”如今渐成市场边缘角色。以旗舰车型雅阁为例,其内饰仍延续传统燃油车风格——机械指针仪表、小尺寸中控屏搭配塑料感饰板,相较比亚迪汉的沉浸式悬浮大屏、Nappa真皮座舱,以及特斯拉Model 3的极简科技风,难以吸引追求品质的中产消费者。
在动力方面,雅阁1.5T燃油版依旧沿用上一代CVT变速箱,其最大功率可达194马力,百公里油耗为6.5L。而比亚迪汉DM - i混动版借助插混技术,实现了4.2L的超低油耗以及242km的纯电续航,二者之间的技术代差清晰可见。
在小型车市场,溃败态势更为显著。飞度曾凭借“空间魔术”崭露头角,然而时过境迁,面对比亚迪海鸥(续航达405km且标配DiLink智能网联)以及吉利熊猫(支持快充、配备全景影像),其曾经赖以立足的“省油”优势,在新能源车型的冲击下已荡然无存;凌派在三缸机时代遭遇口碑危机,虽后续推出四缸混动版挽回了部分用户,但与日产轩逸(1.6L四缸搭配电驱混动,平顺性表现更优)和大众宝来(1.2T涡轮增压配合7速DSG)相比,其1.5L混动系统功率仅为109马力,动力不足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新能源转型:技术滞后与定价错位的双重枷锁
广汽本田的电动化之路恰似“起早却赶晚集”。2022年面世的e:NP1极湃1与e:NP2极湃2,因技术瑕疵而在市场遇冷:前者CLTC续航仅达420km(同价位的比亚迪元PLUS续航为510km),电池能量密度140Wh/kg,落后于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255Wh/kg;后者售价处于17.5 - 21.8万元区间,较配置相近的广汽埃安Y Younger版高出3万元,却不具备高阶智驾功能以及远程OTA能力。
备受期待且基于云驰平台打造的纯电SUV车型P7,在市场表现上同样艰难前行。虽说有着“4秒级破百”的亮眼宣称,然而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凭借10年的技术沉淀,已然构筑起“Autopilot +超级充电网络”的强大生态壁垒;比亚迪唐EV则依靠刀片电池的安全招牌以及多达200万的用户基础,在售后服务网络方面更是远超广汽本田3倍以上。品牌影响力欠缺再加上渠道覆盖范围有限,致使P7上市首月订单量尚不足5000辆,仅仅只有竞品同期订单量的1/5。
3、竞品绞杀:自主品牌的降维和新势力的截胡
市场格局剧变中,广汽本田面临“前后夹击”。
首先,需直面自主品牌在技术上实现的反超态势。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的装机量已成功突破400万台大关,其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远超日系混动;吉利银河L7所搭载的“神盾电池”顺利通过针刺测试,安全性几近行业顶尖水平;长安深蓝SL03的增程版凭借“可油可电”的独特模式,全面覆盖各类使用场景需求,精准切入家用市场并收获颇丰。
再者,新势力带来的体验革新也是一大挑战。蔚来3分钟换电补能、小鹏XNGP全场景智能驾驶、理想“移动客厅”式的空间重塑,这些都重新界定了汽车消费的关键价值——广汽本田曾经的“机械素质”优势已不复存在,其“智能化”与“场景化”能力近乎缺失,在Z世代用户眼中,俨然成了“传统守旧”的象征。
4、破局路径:从产品重构到体系变革
袁小华的破局之战,需从“技术补课”与“认知重塑”双线发力:
首先是燃油车精准焕新,守住基本盘◦
雅阁、皓影等主力车型开启“智能化冲锋”:配备14.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与高通8155芯片,全系标配L2++级智能驾驶系统(涵盖自动泊车、高速领航功能),拉近与新兴势力的体验距离;面向三四线市场推出“经典燃油版”,以12万元左右的定价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飞度、凌派推行“场景化细分”策略:
飞度打造“城市潮玩车”,标配潮改套件与车载KTV功能;凌派推出“家用舒适版”,加长后排腿部空间至980mm,对标轩逸“大沙发”优势。
其次是新能源战略重构,打破“高端不贵”悖论。
技术攻坚:携手宁德时代打造“定制化电池包”,确保在2026年前,纯电车型续航能在常温CLTC工况下突破600km,且充电10分钟即可补能200km;引入华为智选模式,迅速补齐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方面的短板(例如搭载ADS 2.0系统)。
破价新局:e:NP系列价格大幅下调15%,其中e:NP2入门款已步入15万元区间,直指比亚迪宋PLUS EV为竞争对手;同时,实施“油电同价”新政策,混合动力车型与相应燃油车型的价格差距被严格控制在1万元内,进一步巩固了“增配不涨价”的市场印象。
再者就是品牌年轻化与渠道裂变。
营销出圈:签约年轻顶流作为代言人,进驻抖音、快手开展直播卖车活动,举办“本田改装文化节”,唤醒“买本田玩改装”的圈层记忆;面向女性用户推出“闺蜜购车季”,配备化妆镜、香氛系统等专属配置。
渠道深耕:于县级区域设立“快闪体验空间”,携手本土热门商铺共创“汽车融入生活”新场景,有效缓解消费者“难觅实车”之困扰;同时,提供全天候不间断服务,达成“十分钟内反馈,二十四小时上门试驾”的服务承诺。
点评:
毫无疑问,广汽本田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本质在于“日系技术神话”与“中国市场剧变”之间出现了错配现象。当用户逐渐从单纯“信赖品牌”转变为更加注重“追逐体验”,当市场竞争从以往的“硬件比拼”层面升级至“生态较量”的新阶段时,袁小华团队迫切需要展现出比以往更为彻底的变革决心。
从短期来看,产品力的快速迭代无疑是止血的良药;而从长远角度谋划,从研发体系(着重强化本土化团队)到供应链(积极融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进行深度重构,才是重新获取“合资品牌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电动化转型的倒计时中,广汽本田能否打破“日系保守”的标签,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5年的市场洗牌中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星城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