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发起维权行动,矛头直指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们表示,这一部件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功能缩水且与官方宣传严重不符,要求小米汽车提供退车及赔偿服务。
近期,小米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场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的风波让这家新兴车企陷入了信任危机。
今年5月,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发起维权行动,矛头直指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们表示,这一部件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功能缩水且与官方宣传严重不符,要求小米汽车提供退车及赔偿服务。
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雷军在直播中誉为“内部结构完全改变”的技术突破,宣称能够复刻纽北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提升下压力并优化散热。然而,车主们在实际测试中却发现,风道开口处根本无法吹动纸巾,拆解后内部结构更是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所谓的下压力和散热优化更是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小米汽车还通过OTA更新将车辆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刷出官方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这一举措无疑让车主们感到愤怒,他们认为自己花费高价购买的却是“半成品”,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赛道资源的用户来说,更是无法接受。
面对车主们的强烈质疑,小米汽车于5月7日深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在信息表达上存在不清晰之处,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改配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用户则获赠2万积分(约合2000元人民币)。然而,这一方案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他们认为改配需重新排队30周以上,积分补偿更是与4.2万元的支出相去甚远,且并未覆盖退车诉求。
此次风波对小米汽车的销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数据显示,4月份小米汽车的交付量环比下降了3%-4.25%,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无疑给小米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让其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事实上,这已不是小米汽车近期第一次陷入舆论危机。今年3月,小米SU7车型就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导致3人遇难,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而此次碳纤维风波更是将小米汽车“堆料营销”的隐患暴露无遗。
面对汹涌的舆情,小米汽车尚未进一步回应。但董事长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甚至曾因情绪低落暂停了社交媒体互动。5月14日,雷军更改微博设置,只允许关注100天以上的粉丝评论。
在网络上,不少车主表示希望雷军能保持真诚,直面质疑才能挽回口碑。如果持续逃避,可能会影响SU7系列和未来高端车型的销量。这场风波无疑给小米汽车敲响了警钟,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重建品牌信任,将成为小米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