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 | 三千黄沙漫丹青——西北地域美术的当代认知与创作实践回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3:50 1

摘要:在一直以来的艺术实践工作中,西北地区雄浑壮美、辽阔悠远、生生不息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始终影响着笔者的艺术创作,引导笔者找到适合西北的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今天的世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多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以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对于西北文艺工作者来说,

在一直以来的艺术实践工作中,西北地区雄浑壮美、辽阔悠远、生生不息的自然与人文风貌始终影响着笔者的艺术创作,引导笔者找到适合西北的当代艺术话语体系。今天的世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多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以全新的方式走向世界。对于西北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以更加适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语言讲述西北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才能促进特色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传承中进步,在融合中发扬。

今天,艺术形态的多元化给艺术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启发,艺术题材不断扩张,艺术语言不断创新,艺术风格不断丰富,让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拥有更多传播的途径。在寻找和构建独特的西北美术叙事体系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尝试创作题材、创作形式和创作风格三者的突破创新,试图在西北文化、综合材料绘画和表现性绘画的融合中找到新的创作方向。

一、从“空间”视角反观地域文化

地域美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空间”视角看,地域美术就是空间表征的一种“符号化”形式。地域美术的发展不仅是地域传统文化特征的呈现,还是人的思想变化的具体表征。而人作为美术创作的主体,思想和空间感受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美术创作中图像的生成。在笔者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甘肃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貌、人文精神都对笔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以来,甘肃河西走廊在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中始终是无可替代的交通咽喉。在这样长时间的多种文化交流融合中,甘肃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丝绸之路上迁徙混融生成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传播和衍变的佛教文化,以及甘肃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星罗棋布的人文遗迹,丰富多样的地理形态,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这样的文化风貌成为西北艺术家追求的精神表达,融入了甘肃地域美术的创作语言,构成了甘肃独有的叙事体系。

图1 陈卫国 一生守护 油画 2024年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进京作品

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一生守护》(图1)的创作初始阶段,笔者就是以“敦煌密码”为主题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希望能在敦煌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找到深入研究创作的表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敦煌”的概念给笔者带来了启发,也催生了一些灵感,全景化的复制可以应用在洞窟的保护上,也可以应用在艺术创作中,数字化的保护也能从全方位角度让笔者对敦煌莫高窟中蕴含的丝路文化产生共鸣。而提及敦煌的保护,常书鸿先生是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笔者反复推敲常书鸿先生的形象,借鉴了莫高窟中的佛教力士,希望将其变成一个“敦煌守护神”的形象,将先生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比较具有特色的是被称为“敦煌沙土黄”的颜色,笔者在以往的创作中也曾大量使用这一特殊颜色。敦煌沙土黄、砂岩红甚至黑色,是在河西走廊生活的人们最为常见的颜色,这些色块组成的黄河、山脉和西北文明,带有一种冲破画面的厚重力量。除此之外,取自敦煌壁画的青色、绿色灵动活泼,与大气磅礴的暗色相得益彰,让画面被一种富有灵韵的气息包围。赤色、青色、玄色、黄色是中国古代的正色体系,这些颜色的应用也就组成了《一生守护》的独特的中式色彩关系。此外,油画《铜奔马》(图2)、《黄河魂》(图3)、《黄河人家》(图4)等作品都是立足于甘肃地区独特的地缘文化、民族风貌而进行延伸创作的。

图2 陈卫国 铜奔马 油画 2022年

图3 陈卫国 黄河魂 油画 2020年

图4 陈卫国 黄河人家 纸本综合 2023年

敦煌文化、敦煌美术在今天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于敦煌及不断更新发展的莫高精神而言,如何表现、如何选取切入点,是艺术创作构建“敦煌”的首要显现。通过描绘敦煌文化、石窟风貌、丝路文明以及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壮举与成果,吸收中国画意蕴抒情的特质,笔者将多年来对西北地区积蓄的情怀呈现于画面。研究、挖掘、表现和传播敦煌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路径,更是新时代彰显大国风范、谱写文化交流新篇章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综合材料的跨媒介“挪用”

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家创作的媒介局限性,给予艺术家更大的发挥空间。材料的丰富性让艺术家突破了媒介的局限性,运用一些从未在美术领域使用的材料来阐释观念。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对材料、对环境甚至对自然的“挪用”,从而构成观念与现实的统一,引发一些人文与自然之间的新联系。综合材料绘画之难点在于对不同材料的精准把控,什么材料在什么状态下经过什么样的处理,能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从而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看似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伴随着更多问题。在材料的选择问题中,给材料赋予地域性特色,用画面所表现的景象所存在环境中的真实物理材料进行创作,例如敦煌鸣沙山的细沙,河西走廊古城墙边的土块,黄河铁桥脱落的铁块,不仅让画面的创作更加灵动,走出材料的限制,也让画面富有与所展现的景象一致的气息,更让画面带有真实可感的特殊意义,让材料成为沟通现实与作品的桥梁。

图5 陈卫国 丝路明灯 布面综合 2024年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进京作品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进京作品《丝路明灯》(图5)就是基于地域性材料选择的创作尝试。敦煌莫高窟的点灯活动始于五代时期,根据道真和尚遗存的《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记载,每逢腊八时节,当地民众会聚集在莫高窟,举行盛大的燃灯活动,在各洞窟内点亮灯盏,总灯数超过700盏,形成夜幕下“一川星悬”的壮观场面,以表达对幸福生活和风调雨顺的期盼。在绘制作品的过程中,材料的融合堆叠使天空逐渐形成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形象。将祖国河山融入夜空之中,一则体现中国山水画蕴含的独特东方意味,二则统一莫高窟壁画与中国山水画这两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共有内核,三则寄寓祖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祈愿。山水之间点缀的繁星从藏蓝色的夜空里射出光芒,如茫茫沙漠之中出现的一个个敦煌石窟,在荒原之上闪耀。这些石窟历经千年风沙,早已改变模样,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却像这满天繁星,从古至今始终闪烁在人们的头顶。

图6 陈卫国 黄河魂·将军柱 布面综合 2022年

在笔者近年来的创作中,《黄河魂·将军柱》(图6)、《八步沙计划》(图7)系列作品等都是使用综合材料进行绘画的尝试。《黄河魂·将军柱》的创作中使用了百年黄河铁桥上脱落的铁块,不仅让画面更加厚重有力,也让画面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纠缠。将材料媒介本身的质感与西北文化有机契合,也进一步从媒材介质的物质性上升为精神意识的主观表达,深刻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材料本身的综合性、多元性、融合性也增加了传统绘画审美价值的可能,达到自然、文化、历史等诸多感知的交融。运用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塑造和打磨画面的质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沉郁与广袤,更像涌动着的江河一般具有生命活力和无限张力,可谓区尺画布容纳万顷天地。

图7 陈卫国 八步沙计划之八 布面综合 2021年

三、对西北的“表现性”表达

在对西北风土人文的描绘中,笔者进行了用表现性绘画与之融合的诸多尝试,让西北精神在表现性绘画中获得新的活力,为西北文化的传播开辟新途径。表现性绘画艺术源自德国,20世纪末传入中国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这种绘画主义实质是以客观物质为媒介,在创新的艺术语言中传达画家的精神意图,并使其美术作品富有深刻内涵。在这一层面上,表现性绘画与中国古代美术有一定相似性。传统中国绘画注重“气韵”,将之融入美术创作中,让画面内容在显性的形象中蕴含或磅礴或深远或雅致的隐性元素。中国表现性绘画在今天的繁荣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也反映了在客观绘画语言的表述上“表现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适配性: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重传神和写意的表现手法实质上就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表现性表达。

面对西北群山、河西人文、丝路风貌,以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方式表达物象,随意的油彩泼洒使画面更加纯粹、干净,用这种方式描写西北的辽远壮阔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消解了山势中凌厉的直线,而将其转换为自由的、像散落在碎石瓦砾间的不可名状的“形”。这些被古老河流冲刷出的沟壑里,藏匿着西北祖祖辈辈的故事,也吟唱有关生命、土地、故乡的赞歌。画家将凛冽寒风或黄天厚土中的原始生命力诉诸笔端,用粗犷奔放的笔调与浓重沉着的色彩,以独特的表现性语言概括和提炼物象造型,试图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召力。

表现性绘画能够蕴含更加强烈复杂的情感,这也让画面具有更加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一生守护》还是《丝路明灯》,画中简单概括的几何形状都是最富有力量的视觉表现,这种力量是真实再现难以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家直抒胸臆的强烈情感输出。丝路文化中蕴含的许多复杂的精神是难以用言语和文字进行准确描述的,而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是表现西北精神的创作中,这部分神秘的内容才是真正需要挖掘和传递的,表现性绘画所具有的抽象性恰恰能够在艺术性的再现中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流失于岁月、随风沙飘荡的西北味道。

图8 陈卫国 黄河与古堡 布面综合 2023年

在综合材料作品《黄河与古堡》(图8)、油画作品《敦煌密码》(图9)等一系列综合表达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作品中,表现性绘画的独特观看角度能够抽离出诸如山体轮廓、表层肌理、光影表现等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内容,让画面富有浓郁的地域气息。运用表现性绘画描绘西北大地,在作画的意匠经营中表达对西北的朴素向往,以及对西北地区环境下人们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勾画,抽离出最为纯粹的西北精神内核,从而形成笔者艺术创作心理的投射,让这种独特的创作语言成为独具表现性特色的艺术思维。

图9 陈卫国 敦煌密码 油画 2024年

生长在西北,笔者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孕育的一切,这里的山川河流、繁星点点,这里的历史故事、庙宇古刹,都是笔者可以用画笔描绘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中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西北地区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艺术气息。当今甘肃的美术创作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不同材料,融合多元风格,创作出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内核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面对今天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要让从大漠走来、穿越千年风沙的敦煌艺术、甘肃人文、西北面貌在丹青画卷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沟通交流的新途径,用优秀的作品传承甘肃文脉,阐释西北人文精神内核,厚植丝绸之路情怀,助力“一带一路”文艺事业新发展。

(文/陈卫国,本文刊于《油画艺术》2024年第4期)

艺术家简介

陈卫国,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甘肃美协综合材料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甘肃画院油画院副院长。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