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鹏自少年时期便以画笔续写“红烛”精神,在中国油画界辛勤耕耘70余载。从华北大学美术系的青葱学子到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他始终以画笔勾勒民族脊梁,执着探寻并构筑民族精神丰碑,将个体创作与时代浪潮相熔铸。他在油画创作实践、理论建
作为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鹏自少年时期便以画笔续写“红烛”精神,在中国油画界辛勤耕耘70余载。从华北大学美术系的青葱学子到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他始终以画笔勾勒民族脊梁,执着探寻并构筑民族精神丰碑,将个体创作与时代浪潮相熔铸。他在油画创作实践、理论建设与教学传承上持续深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时代进程。
2024年,93岁的闻立鹏凭借“追求情感力量与崇高精神”的艺术品格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意识,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赞誉他:“其代表作如《红烛颂》《国际歌》《大火》等,融合传统与现代,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自然、历史与人性之美。他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油画人才。”
成长与求学经历中的双重底色
1931年,闻立鹏出生于湖北浠水的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这使他自幼便浸润在文化积淀与革命理想交织的氛围中。少年时期随父辗转北京、上海、长沙、昆明等地的流离岁月,让闻立鹏既承袭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也亲历了动荡时代的革命浪潮。1946年父亲为民主理想遇刺的惨痛经历,让少年时期的闻立鹏过早地直面了革命与牺牲的沉重命题。从此,父亲的鲜血与风骨成为他理解革命牺牲的精神启蒙,更化作贯穿其艺术生涯的永恒印记。
1947年,16岁的闻立鹏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先后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与华北大学美术系接受系统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基础。1958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艾中信;1963年,他完成油画研究班学业,师承罗工柳,探索将苏派油画技法与中国精神融合之路。这段交织着文脉传承与革命觉醒的成长历程,为闻立鹏的艺术探索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纪念碑意象构建崇高
在闻立鹏的艺术生涯中,不同阶段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与转变,而贯穿他艺术创作始终的便是对“崇高精神”的追寻,他擅长将历史叙事与诗性意象结合,形成独特的象征性语言,并始终围绕着塑造具有纪念碑意义的画面展开。
闻立鹏 《血债(长夜图)》纸本水墨 164cm×240cm 1959年
闻立鹏前期的艺术创作呈现出对革命题材的深化与形式探索的双重轨迹。其1959年创作的早期代表作《血债(长夜图)》以沉郁的现实主义笔触再现了革命烈士慷慨赴死的悲壮场景。1963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的毕业创作《国际歌》在延续革命主题的同时大胆创新,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标志其艺术语言的转型。在黄山写生期间,立马峰石壁的恢宏气势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在《血债(长夜图)》原有构图基础上对《国际歌》进行现代性重构。通过反复凝练黄山群峰的意象,闻立鹏最终将七位烈士的英姿与山岳的雄浑完美融合,塑造出慷慨悲歌的崇高意境,纪念碑的意象也从此成为他艺术探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后期,闻立鹏的纪念碑叙事转向更具象征意味的意象重构,创作出《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父辈对崇高、英雄主义的追求,融入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核。以闻立鹏于1979年创作的《红烛颂》为例,这幅油画以闻一多的诗作《红烛》为灵感源泉,既是对闻一多“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精神的礼赞,亦承载着闻立鹏对父亲的深切追思。画面中,红烛意象升华为闻一多人格的具象化符号,完成了从具象叙事到精神象征的跨越,从而凝练出情绪传达更为极致的纪念碑式艺术语言。
闻立鹏 《泪碑》 布面油画 141cm×92cm 1990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闻立鹏的艺术探索转向自然深处所蕴含的永恒之美。他把目光投向坚硬岩石、雄伟峰峦、密邃森林,从这些自然景象中领悟到崇高、坚韧与昂扬的特质,创作出《泪碑》《致雪山》《我心飞扬》等一系列充满象征意味的风景画作。闻立鹏曾感慨:“青山与忠骨联系在一起,总有一种融自然美与人格美为一体的豪壮悲烈的感受,总是使我在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的同时,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继承了父亲的诗人气质,闻立鹏常在绘画中与自然展开深刻对话,“常在无言的岩石中体会到有情的人生,体验到永恒不屈的生命意识,感受到一种搏击人生的精神升华”。一树一石、一草一木都仿佛是一个大写的人,形成一座座自然的纪念碑。
闻立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以从具象群像到抽象意象的视觉转化、从历史现场到天地穹苍的时空跨越,印证了艺术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形制规模,而在于能否将历史的瞬间凝固为永恒的精神丰碑。
艺术初心的坚守者
在当下,艺术作品难以触动观者心灵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值得深思的创作命题。虽然今天的艺术家拥有更多经验,技法也更全面,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解读闻立鹏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实践,或许能为走出这个时代困境提供启示。
闻立鹏 《国际歌》 布面油彩 243cm×199cm 1963年
真挚情感始终是闻立鹏创作的重要要素。在闻立鹏看来,真情实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条件,画家只有先被自己的作品打动,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身为爱国诗人闻一多之子,闻立鹏的艺术创作深受父亲影响。父亲以生命谱写的壮烈诗篇为闻立鹏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深沉厚重的底色,血脉中流淌的悲怆情怀贯穿其艺术生涯始终。从本科时期创作控诉暴行的《血债(长夜图)》,到油画研究班毕业时以《国际歌》演绎革命者的精神交响,闻立鹏始终将真情实感融入作品,实现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从革命史诗到山河礼赞,闻立鹏始终保持着对艺术本质的清醒认知。他曾谈道:“艺术从发现与感受开始,却不应以临摹和复制告终,艺术贵在有所创造。而这一切,关键在于真情二字……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大自然的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才能回应大自然的倾诉与呼唤,而自然地流淌出画家的心声。”他一辈子坚持的“用真心画画”的信念,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艺术初心。也正是这种坚守,使其作品在时光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油画民族化的积极探索
闻立鹏是中国油画教育领域的引领者,他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不懈的艺术追求,组织筹办了“黄山会议”、首届“中国油画展”“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油画教学座谈会”等众多全国性的会议和展示活动,为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艺术探索始终围绕“油画民族化”这一核心命题展开,通过教学实践、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立体推进,助力中国油画扎根传统、拥抱现代发展道路的开辟。
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期间,闻立鹏立足油画创作实践与美术教育规律,积极推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创建。他提出“向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学习”的创新教学理念,倡导“以创作带动基础训练”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作能力,他凝练出创作三原则——动情、凝意、炼形,以此为纲,培养出了一批兼具扎实功力与深厚人文关怀的油画家。闻立鹏也始终关注年轻画家的成长,提醒他们面对商业化冲击时要保持艺术初心。2018年,他与周令钊等老教授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对进一步加强美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声。
闻立鹏 《我心飞扬》 布面油画 91cm×116cm 2010年
在油画理论建构方面,闻立鹏认为,中国油画家既要了解西方经典,也要深入研究本土艺术传统。针对油画民族化问题,他明确提出:这不是简单用油画颜料来画中国画,而是要在透彻理解西方艺术本质、掌握油画语言精髓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中国文化精神内核,最终创造出契合民族精神的新语言体系。在他看来,中国油画既非西方油画的分支,也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翻版,而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三重转化路径:将西方油画技法转化为本土审美表达,使历史题材升华为精神象征,让个人体验凝练为集体记忆。这些思考为中国油画的理论建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系统阐释这些思想,闻立鹏通过《艺术星空的时代闪光》对中国油画发展史进行脉络化梳理,并基于历史纵深视角剖析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生态格局与演进趋势。在理论建构层面,他既对已有的绘画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总结与批判性反思,亦通过自述性文本呈现其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在《艺海纪行》中,他结合自身创作笔记,从笔触肌理到色彩实验、从草图推敲到主题深化,全方位记录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思考轨迹。
闻立鹏对中国油画教育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大批油画人才,更以前瞻性的艺术理念引领行业方向。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始终坚守教育一线,生动彰显着艺术大家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
闻立鹏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而且在于他构建了一个贯通中西、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体系。他的创作综合运用了形象、意象、心象这三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理性与感性、抽象和具象的结合。他的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革新必然根植于文化传统的深层土壤,而伟大作品的生命力永远来自对人类崇高精神的永恒追问。
闻立鹏 《致雪山》 布面油画 130cm×324cm 2008年
从血色启蒙的少年到美育薪传的长者,闻立鹏70余年的艺术探索坚定而丰富。在生命与艺术的双重淬炼中,这位始终怀抱赤子之心的画家,带着对高尚、伟大的人类灵魂进行纪念碑式意象塑造的追求,以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艺术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海拔。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文化基因深度交融的创作实践,为当下文艺工作者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也使闻立鹏的绘画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闻立鹏,1931年生于湖北浠水。1947年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美术系学习,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18年获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称号。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油画《红烛颂》获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