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的腹地,祁连山北麓的永昌县,一位浓眉大眼、手持自拍杆的年轻人正对着镜头用地道的永昌方言讲述着家乡的故事。镜头里,骊靬古城的断壁残垣、北海子湿地的粼粼波光、老农手中金灿灿的胡萝卜,与诙谐的方言段子交织,化作一串串跃动的数据,飞向云端。他叫陈治朋,一名“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祁连山北麓的永昌县,一位浓眉大眼、手持自拍杆的年轻人正对着镜头用地道的永昌方言讲述着家乡的故事。镜头里,骊靬古城的断壁残垣、北海子湿地的粼粼波光、老农手中金灿灿的胡萝卜,与诙谐的方言段子交织,化作一串串跃动的数据,飞向云端。他叫陈治朋,一名“95后”新农人,他既是永昌方言的守护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先锋”。
扎根乡土
从“小城青年”到“方言代言人”
1998年出生的陈治朋,是土生土长的永昌人。提起家乡,他的语气中总带着赤子般的深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永昌青年,通过努力,把我的家乡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份初心,源于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焦虑——文旅资源“养在深闺”,农产品难觅销路。
2017年左右,短视频平台初兴,还在上大学的陈治朋就开始接触短视频平台做一些“娱播”。起初,他只是当做业余兴趣爱好来玩,视频流量并不出色,但后来他发现,千篇一律的低质内容并不能吸引流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方言即兴调侃永昌的羊肉垫卷子,视频意外走红。评论区的留言让他豁然开朗:“原来乡音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金钥匙’!”
于是,他决定深耕“方言+文旅”模式。从骊靬古城的罗马军团传说,到御山圣容寺的千年梵音,他用“永普话”(永昌普通话)将厚重的历史化作幽默的段子。《说永昌》系列短视频中,他以“羊肉垫卷子式”的夸张演绎,将晦涩的地方志变成“听得懂的乡愁”。单期视频创下1523万次播放量,当季文旅搜索量飙升300%。还网友留言:“没去过永昌,但已经能背出‘永昌三宝’了!”
数字破局
从“单打独斗”到“云端产业链”
“农产品上行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卖文化。”这是陈治朋在宁夏“农垦六农六特”电商项目中悟出的真谛。2022年,他受邀赴宁夏搭建电商体系,仅用8个月便孵化出“宁夏农垦滩羊”“贺兰山东麓西夏王系列葡萄酒”“宁夏农垦南梁枸杞”等明星产品,月均销售额破百万元。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数字经济不是简单的“开网店”,而是要用文化赋能产业。
2024年,他带着经验回归永昌,启动“云端永昌”工程。在永昌胡萝卜专场直播中,他站在种植基地实景讲解,结合出土文物中的胡萝卜种植记载,让“永昌胡萝卜”地理标识产品溢价提升40%。针对永昌县新城子镇牛羊肉,他设计“祁连山牧场24小时”慢直播,镜头里牧草随风起伏,牛羊悠然啃食,观众透过屏幕“云放牧”,单品月销突破50万元。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1+N”主播孵化体系。在“永昌星主播训练营”中,陈治朋手把手教学:“说土话、有温度、链产业——这就是我们的‘三字经’。”在他的带领下,65岁的老羊倌学起了短视频剪辑,返乡大学生钻研直播话术。如今,13位本土主播各展所长:有的将“永昌月饼”卖到月销20万元,有的直播编织非遗手工地毯,直播间里方言与电商术语交织,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辐射丝路
从“个体IP”到“模式输出”
2024年,陈治朋当选永昌县首届官方直播代言人。他将个人IP“陈火火”转化为公共资源,用方言解读乡村振兴政策,在“永昌特色农产品丰收节”单场促成10万元订单。同年,“甘肃省网信新农人”的称号花落他手,他牵头成立河西走廊新媒体联盟,推动“东西协作”——杭州MCN机构带来技术帮扶,永昌烤羊腿与兰州百合、敦煌李广杏组成“丝路好物CP”,跨域销售如火如荼。
“有火火老师这样的领军人,我们信心更足了!”永昌“一县一品一推荐官”董育景感慨道。这位与陈治朋并肩作战的同行者,见证了他从“方言网红”到“模式输出者”的蜕变:“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永昌话,用独特的风格把‘土味’变成‘潮流’。”
未来可期
让世界听见永昌的声音
如今的陈治朋,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和直播间。他最新策划的《方言相亲》系列,让虚拟人物用永昌歇后语演绎相亲趣事,网友直呼“笑出眼泪又想下单特产”。但他并不满足:“我要探索更多既有趣又有内涵的素材,把更多农产品打造成爆款,让更多人听见永昌的声音。”
在祁连山脚下,光纤取代驼铃,数据穿越戈壁。陈治朋的故事印证着:当文化自信拥抱数字机遇,土特产也可以带动“云经济”。正如他常对学员说的:“我们不仅要卖货,更要用新时代的方式,把永昌故事讲给世界听。”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古老丝路重镇,正借数字之翼,翱翔于时代的云端。
记者:张迈 张可乐
来源:金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