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一转眼就结课了,感觉还没上够曾杰老师的课。”作为今年浙江省文化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的春季新增课程,昆曲生行表演课让学员于蒙直呼爱得炽热。在线下多次看过昆曲演出后,她试着报名学习并被幸运选中,“学习‘充电’的同时,还成功追‘星’,太值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没想到一转眼就结课了,感觉还没上够曾杰老师的课。”作为今年浙江省文化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的春季新增课程,昆曲生行表演课让学员于蒙直呼爱得炽热。在线下多次看过昆曲演出后,她试着报名学习并被幸运选中,“学习‘充电’的同时,还成功追‘星’,太值了。”
白天上班,晚上上课。自2023年以来,夜校的热潮极速攀升,一度成为杭城的爆款。今年的春季课也不例外,124门课程总共吸引了超1.87万人的报名。作为网友眼中的“成人版少年宫”,这里没有升学压力,却有一群“全龄段学生”为兴趣“内卷”:报录比最高达到150:1、课程报名需要掐点蹲守、“特种兵学员”跨越大半个杭城通勤……
从技能提升到身心疗愈,从室内培训教室到户外开放学堂,从杭城“顶流”到全省开花,这场全民美育热潮的背后,藏着的正是一份“让艺术回归生活”的浙江答案。
于蒙跟着老师曾杰摆动作。记者 滕一韬 摄
课程“对胃口”
“上班是‘码农’,下班做‘花旦’!”今年3月开课以来,越剧班学员、00后男生小沈每周四晚上都会乘坐近2个多小时的地铁,准时来到省文化馆的舞蹈排练厅上课。
在老师王静的指导下,翘起兰花指的他眼波流转、神采奕奕,展现出男生反串的别样美丽。和小沈一样,许多年轻人正在夜校里寻找“另一种人生剧本”。
“来这里不是非得学会什么技能,释放情绪压力也是‘脆皮年轻人’的一门必修课。”95后小邹告诉记者,她原本的自我标签是“班味重”“能量低”,“下了班总是懒洋洋,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窝在沙发玩手机一玩就是一整晚。”报名情绪解压课,是她第一次尝试改变夜生活的打开方式。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首创的“心理+中医药”情绪减压课不仅切中大家的实际需求,让心理健康服务走出诊室、浸润公众,也紧跟中医、传统文化等兴起的潮流,显现出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
芳香疗愈课。记者 滕一韬 摄
“八节课每节课主题都不同,就跟开盲盒一样,让人很惊喜。像是正念冥想在课堂外也能练习,焦虑值直接清零,还有中医穴位按摩甚至比褪黑素更助眠更管用……”小邹说,如今的她还带动身边同事一起“去班味”“被治愈”。
“它既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家‘找搭子’‘拓圈子’的线下平台。”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主任周平告诉记者,夜校课的另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社交属性。全民艺术学堂直击成年人“既要面包也要玫瑰”的精神文化刚需,每年的公益课都在不断地更新迭代,呼声高的类目不仅会被选中,甚至还会扩容。“年轻人都爱的美妆课,去年我们甚至一口气开了三个班。今年春季课又新增了竹笛古埙、情绪减压、摔跤散打、AI艺术、冷瓷花艺等内容,同样备受好评。”
青年优雅形体课。记者 施雄风 摄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人的对话。”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阮静道破爆款密码,“年轻人下班想充电,我们就开设夜间课,教短视频剪辑、美妆;老年人喜欢传统文化和养生,时间更宽裕,白天就有书法、古筝、八段锦等选择;还有钢琴、咏春、跆拳道等适合少儿的课程安排,我们力求‘老中青少’全覆盖。”
此外,省文化馆还通过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加强馆校院团间的联动合作,建立公益培训教师专家库,并跨界和医院、体育场馆等合作,推出中西医课堂和热汗课堂。
“我们希望全民艺术学堂成为照进大家生活里的一束光。”阮静说。
形式“更立体”
今年4月11日以来,每周五、周六的晚上,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武林炫风”下沉舞台总会有一群“席地而坐的学生”。大家或是在声乐教师的带领下高唱《大鱼》,又或是跟着手语课老师比划着“杭州欢迎你”,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周平告诉记者,这是浙江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首次走出教室来到户外。作为“没有围墙的夜校”,它突破了物理与心理的双重“界限”:一方面,参与方式不设门槛、不限年龄,侧重全民普惠性,学员们通过“浙里文化圈”小程序就能报名;另一方面,户外的空间也添了更多可能,甚至围观的群众都随时有可能被邀请加入互动。
没有围墙的夜校。省文化馆供图
“孩子在广场滑轮滑,我陪着出来刚好可以上上课、充充电。这种体验比在教室里更松弛,甚至外卖小哥都被吸引,听了大半天。”附近的居民姜女士笑着表示,这一个多月以来,她俨然成了忠实听众,几乎场场不落。
同一时间,楼上省文化馆的“艺术自习室”也响着叮叮咚咚的欢快琴声。“基于夜校课火爆的现状,未摇中课的市民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让艺术热情有处安放。”周平介绍,十个琴房自习室一人一间,两个书法自习室则分设为适合安静创作的“i人区”和喜欢交流互动的“e人区”,成了社恐与社牛的“平行宇宙”。
这样的自习版“夜校”自去年一经上线就是每日约满的节奏,为了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如今工作日的白天也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让群众学、让群众看、更让群众演。”阮静表示,艺术学习要“勤交流”,还要“学会用”。自2024年以来,依托“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培训成果展演展览展示等系列活动,不少表演班学员走上舞台展现自我,还有书法班成员走进社区送春联、送温暖,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越剧班老师王静带领学员们参与训成果展演展。受访者供图
文艺不囿于剧场,更流动在街巷。武林路小舞台的“越动武林”、西湖文化广场的“城市开放麦”、清河坊历史街区的“盲盒音乐会”……如今,浙江省文化馆正解锁公共服务新玩法,街头巷尾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文化基站”。
全省“可复制”
在浙江,夜校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通过“省馆送经验、地方创特色”的模式,全省101个文化馆正将“成年人的少年宫热”烧向县域。
90后学员郑腾凯是仙居县文化馆“乡村艺校”(文艺绿道)公益培训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看来,县城的夜生活同样可以很精彩:“12节课不仅实打实地提升了大家的拍照水平,也让和我一样的摄影发烧友找到了组织,结课后群里照样很活跃,每天都聊得热火朝天。”
“过去县里只有七八门传统艺术课程,现在课程更丰富,大家都上不够,追着问下期的开课时间。”仙居县文化馆馆长金霓介绍,2025年随着新馆阵地启用,馆内公益课程门类拓展至27项,并创新推出“盲盒课程”,涵盖陶艺制作、银饰锻造、身材管理等年轻人喜爱的新兴领域,结合青年作息特点开设夜间及周末时段教学,吸引大批年轻学员参与。
仙居县文化馆“乡村艺校”(文艺绿道)公益培训项目。受访者供图
而依托省馆经验,今年仙居县文化馆还将“抢课秒杀”模式升级为公开摇号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省内的‘高分作业’,我们借鉴的同时也将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后续还计划在新馆下沉广场等户外空间开设合唱、舞蹈等开放式课程,推动艺术教育与城市公共空间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文化服务的体验性与传播力。”金霓表示,2023年以来,课程服务群众已超5万余人次,2025年馆内培训还将扩充至约2800课时,预计单年服务即可达5.6万人次。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全省文化馆联动“一盘棋”,正结成美育共同体。阮静介绍,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省文化馆持续深化“文艺赋美”工程,连续三年在5月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推出“五个百”系列活动——百场“文艺赋美”演出、百个“市民夜校”开课、百间“艺术自习室”开放、百项“乡村文化品牌”打造、百支“文化志愿者团队”成立,从城市到乡村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努力让文化馆真正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