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多维发力塑造师范生职业理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0:44 1

摘要: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通过构建“红色启蒙+品牌思政+名师引领+朋辈示范”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为师范生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新时代“四有”

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地方师范院校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通过构建“红色启蒙+品牌思政+名师引领+朋辈示范”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为师范生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每年九月,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都会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和组织参观校史馆,通过红色校史老照片,讲述校友的英勇故事,以先辈们坚韧顽强、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厚植师范生乡土教育情怀,激励她们努力学习,毕业后扎根浸满烈士鲜血的桂北乡村,励志用一生践行“教育报国”的誓言。

“原来我的课桌是烽火岁月里前辈们用书箱垒成的,我的教案本应该续写他们未完成的诗行!”2024级李同学不禁感慨。这种沉浸式的校史教育,让“教育救国-报国-强国”的精神血脉化作具体可触的传承,在年轻师范生心中扎下了“为乡土育英才”的根。

“同学们,我们校歌中哪个字如心跳般贯穿始终?是‘心’字。”在师范生品牌思政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讲堂上,桂林师范学院教授黎琼锋正在为师范生讲述校歌的育人内涵。当饱含着“根本之心”“不忘初心”“启智润心”“仁爱之心”内涵的深情旋律在讲堂回响,师范生们共同触摸着教育家精神的心跳:那是张桂梅式燃灯者的仁爱之心,是“四有”好老师的赤子初心。老师的沉浸式品牌思政课以校歌合唱为引,从八十七年校史中提炼教育情怀,在优秀校友故事里见证教育家精神的传承。

当泰戈尔的《用生命影响生命》这首诗歌的集体朗诵声浪漫过教室,2024级陈同学在职业理想分享会上说道:“我愿成为暗夜里的执灯人,让山野间的星光连成璀璨的银河。”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埠人,我从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中来,要去培养更多建设美丽乡村的有用之才。”桂林市雁山区大埠乡的泥土芬芳浸润着滕姣礼的乡音,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做最有情怀的乡村教师”的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面对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她却一次次选择了扎根乡村,谱写了三十七载既平凡又伟大的山村教育情。望着校友滕姣礼老师染霜的鬓角,台下师范生眼眶里的热泪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

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深耕十余载的“与名师对话”品牌活动,已成为师范生心中的精神灯塔。当“最美乡村教师”们带着山野的风霜走进讲堂,不仅讲述着斑驳教案背后的坚守,更在年轻人心间播撒下教育理想的火种。那些沾着粉笔灰的皱纹,那些磨破边的备课本,正悄然续写着新时代的“师道传承”。

“我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我摆脱贫困的家乡。”在一场优秀校友座谈会上,95后毕业生张功文正向学弟学妹讲述着她反哺家乡的故事——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山村小学教学点,用知识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点亮孩子们的希望。2024年,这个在山坳里坚守讲台的姑娘,获得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张功文的故事并非孤例,教育系“校友导师计划”的星火已汇聚成56位乡村教师的榜样群像,每年金秋时节,带着泥土芬芳的乡村教师重返母校,用亲身经历完成一场场薪火相传的对话,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的乡村从教率达90%以上,斩获无数自治区级以上的教育殊荣。从“自治区优秀教师”到“全国优秀教师”,这些桂冠背后,是代代毕业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接力。

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诠释,再到育人成效的实践检验,桂林师范学院教育系正在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师范生思政教育之路。2023年,教育系入选广西第二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我们要让师范生明白,选择教育不仅是选择职业,更是选择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教育人生,让学校师范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乡村未来的火种。”黎琼锋道出学校师范教育内核。(陈新、杨起群)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