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交锋2.1版本回顾——施压、节奏和排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5:52 1

摘要:作为一名资深《原神》玩家,我喜欢用游戏版本做类比: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可以称之为1.0大版本,拜登四年基本上是在做版本延续;特朗普复辟后,中美来到2.0大版本,首次交锋从4月2号“全球宣战”开始,到5月12号日内瓦会谈结束,中美2.1版本更新,双方90天内

2025年5月12日,中美贸易交锋2.1版本落幕,中美大幅下调关税——即使对最乐观的人来说,这一结果也超出预期。

作为一名资深《原神》玩家,我喜欢用游戏版本做类比: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可以称之为1.0大版本,拜登四年基本上是在做版本延续;特朗普复辟后,中美来到2.0大版本,首次交锋从4月2号“全球宣战”开始,到5月12号日内瓦会谈结束,中美2.1版本更新,双方90天内各自下调关税115%。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胜利。当然,不少人肯定在掰指头细算究竟哪国关税更高,但从现实出发,很多企业之前都抱着中美贸易清零的打算,这一结果已经远远好于预期了。而2.1版后,尽管不少商品关税仍然在20%甚至40%以上,但局面无疑被盘活了,很多外贸老板这几天都松了一口气。

中方这次的应对可圈可点,策略和手段都比1.0版本有了很大的从容感,这背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中国其实为了应对“脱钩”级的局面恶化,已经准备了足足七年时间,而针对这次2.0大版本的斗争,也做了一系列的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美国贸易决策团队的风格、节奏、底牌的研究和预判。

本篇文章里,我们来复盘一下中美交锋2.1版本里的方法、策略和艺术。

在本轮交锋刚开始,美国一上来就不出意料祭出了老手段——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

在我去年写的《莱特希泽的信徒和遗产》一文中提到过,“极限施压”早在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就被当时的美国贸易副代表莱特希泽用来对付日本,他在谈判现场把文件折成纸飞机、然后扔向日本人的典故广为流传,让他喜提“导弹人”称号。而在中美1.0版本时期,这一手段也被用来对付中国。

但在特朗普政府里,最熟练使用“极限施压”的其实还不是作为下属的莱特希泽,而是老板特朗普本人。在他成为总统前的漫长从商生涯里,他最喜欢在重大的商业交易中,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手段,通过威胁、诉讼、围攻或其他极端举措,来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对手做出让步,屡试不爽。

最早期的案例,可以追溯到特朗普在70年代操作的「君悦酒店交易案」。当时30多岁的特朗普看上了曼哈顿42街的一个衰退酒店,他摸透了老业主急于出售和纽约急于城市焕新的心思,对利益各方施加了包括威胁在内的巨大压力,拿到了前所未有的40年减税优惠,从纽约纳税人兜里薅走了超过3.6亿美元。

向媒体展示酒店规划的特朗普,1976年

在90年代运作美国大西洋城赌场时,特朗普的骚操作更上一层楼:修建赌场自己基本不掏钱,用高利息的垃圾债券来融资,然后在赌场陷入困境时,用违约来威胁债券持有人——要么给我削减债务,要么赌场破产你一分捞不到。靠这种方式,特朗普在赌场经营失败的背景下居然还赚得盆满钵满。

自然,他把这套恐吓威胁的打法带进了白宫,在第一任期里就频繁使用。

而且特朗普团队里除了莱特希泽外,其他成员比如蓬佩奥、纳瓦罗和博尔顿等也都形成了“一言不合就掀桌子”的霸凌风格。比如蓬佩奥是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的主要策划者,纳瓦罗是对华最极端的大头鹰,而博尔顿在威胁委内瑞拉时,直接在记事本上写“美国出兵5000”,并故意让记者拍到。

相比上述几位,拥有“导弹人”称号的莱特希泽,反倒更像是一个技术官僚,而非一个单纯的煽动者,他知道怎么把极限施压和一定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用,在任期间谈成了不少协议(如美加墨贸易协定USMCA和对日韩的贸易协议)。而其他几位,还停留在只会吹胡子瞪眼的初学者阶段。

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这套“极限施压”的策略奏效了吗?

伊朗是感受“极限施压”最深的国家。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定”,并给伊朗实施“前所未有的制裁”,但后者并没有接受蓬佩奥的12项全面要求,而是继续搞铀浓缩,不断升级核活动,并大搞“抵抗之弧”。只不过后来在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操盘下,加上内部分裂,伊朗才逐渐陷入被动。

朝鲜也是目标国家。2017年平壤试射导弹,特朗普宣称要让朝鲜感受到“世界前所未见的烈火和怒火”,并对小金发起露骨的人身威胁。策略一开始很奏效,两人在新加坡和河内先后两次会晤,但成果仅限于此,朝鲜之后继续搞导弹核弹,并在俄乌战争中出兵挺俄,特朗普的威胁也不了了之。

特朗普会见金正恩,2019年

在美国国内,“极限施压”也屡遭败绩。2018年末,民主党拒绝拨款50亿美元的美墨边境修墙资金,特朗普直接掀桌子,声称“不修墙就不签任何拨款”,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政府停摆(35天)。最后,在两党一群老谋深算的政客的“忽悠”下,特朗普直到下台前,也只修了几百英里的墙。

“极限施压”唯一起作用的对象,就是美国附庸国,尤其是加拿大和墨西哥。

2018年,在中美贸易战端开启时,特朗普也威胁要“彻底终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迫使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受了更有利于美国的条款,诞生了新一版美加墨贸易协定;而他因为非法移民问题,威胁墨西哥“所有产品加关税”,吓得涅托政府在几天内就服软,迅速在边境部署军队拦截非法移民。

所以总结下来: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只对附庸国有用,对国内政治敌人和全球对手国家基本无效。

在中美1.0版本的贸易对抗中,特朗普的这一风格在刚开始也让我们这边极为不适应,感觉是在跟《权力的游戏》里未曾露面的Mad King(疯王)打交道。但几轮交手过后,中国对这一套路基本上摸的一清二楚——这一招连伊朗和朝鲜这种国家都不起作用,更何况是用来对付中国?

所以在2.1版本中,中方先把“极限施压”两个单词给贴在了对方脑门上,然后反复强调——“既想跟中国谈判,又想搞极限施压是行不通的”。在日内瓦谈判中我们这边也事先声明:先把你那套王八拳——即跟历史笑话一样的关税给收回去,中美才有谈的基础。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

外交部回应美国关税战,2025年

跟1.0版本一模一样——“极限施压”对美国的附庸国最有用。本轮关税大战中日本率先妥协,但在中美达成协定后却傻眼了。根据NYT的报道[1]:“在日本,商界领袖和政府官员对特朗普政府放弃对华关税、同时继续对日本等贸易逆差小得多的盟友征收惩罚性关税,感到难以置信和愤慨。”

而在4月2日,特朗普在所谓“解放日”向全球加税,所有被波及的国家——包括南极无人岛上的企鹅都在瑟瑟发抖,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屈服,只有中国敢于顶着不断升级的威胁,无视这套“极限施压”。其实在这么多国家里,也只有中国搞懂了一个道理:跟特朗普对抗你不一定赢,但屈服你就一定输。

中美达成协议后,《大西洋月刊》对特朗普做了非常精准的总结[2]:他渴望臣服,但害怕冲突。

02. 节奏的艺术

在朝鲜“三次战役”之后,志愿军遇到了一种杀伤力极大的战术——“磁性战术”。

1950年,美军中将马修·李奇微接掌了濒临崩溃的美国第8集团军,并很快针对志愿军的“礼拜攻势”研究出了一套新打法——利用志愿军白天作战和机动困难的弱点,先让志愿军进攻,等到一周后志愿军粮弹供应短缺,开始后撤时,美军随即反过来追击,像磁铁一样紧紧黏住,造成重大杀伤。

但其实“磁性战术”这个词,并没有出现在李奇微的回忆录中,志愿军所遇到的打法,本质上就是摸清对手的进攻节奏,然后抓住节奏中的弱点,实施针对性打击。这种打法的确对志愿军造成了很大损失,尽管后期咱们这边有了应对方式,但李奇微本人被广泛认为是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

所以,70年前的那场较量中,中美就总结出了一条血的经验——千万不要被对手摸清节奏。

而在中美交锋2.1版本中,最先暴漏出自己节奏弱点的是特朗普——在他的进攻路线里,也存在一个类似“礼拜攻势”的掣肘点,那就是特朗普的首要任务不是救美国于水火,而是必须维持对政治对手(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的绝对优势,确保MAGA派系在2028年后继续执政,保障自己“安全着陆”。

这背后的一个事实是:最让特朗普咬牙切齿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想把他送进监狱的民主党。

在拜登执政的四年里,特朗普其实一直陷在被“追杀”和“清算”之中,民主党为了阻止他再次竞选,指挥检方对特朗普发起了数不清的法律诉讼,成功地让特朗普成为第一个被刑事定罪的前总统,罚款总额超过4.6亿美元。而除此之外,特朗普为了应付这些官司,光律师费就花了超过5000万美元。

在“忍辱负重”击败哈里斯之后,特朗普重返权力的王座,昔日那些司法追杀都神奇地“主动停止”了。心怀怨念的特朗普迅速展开了对拜登的报复,并借马斯克DOGE这把刀不断捅进民主党腹地,但他也知道:只要民主党再次掌权,他的家族会被一直清算,一定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结局。

因此,掐死民主党在2028年大选的任何胜算,是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甚至没有之一。但在上任后的100天里,特朗普连续遭遇了俄乌调停失利、政府效率改革受阻、美股暴跌等一系列重挫,这导致其支持率下跌到了39%,创下了自1945年以来上任100天的总统支持率的最低纪录[3]。

特朗普手上也有一些政绩,比如压低了通胀率(不管是不是他的功劳),抢鸡蛋的风潮在美国也逐渐消停。但在跟全球的关税战争开启后,美国的通胀预期在不断抬头,同时消费者信心也在不断下降。而中国的坚决反击,让局面开始朝着特朗普最害怕的方向发展下去,这是他现阶段无法承受的。

在4月30号的记者会上,有人质疑关税战会让美国超市货架变空时,特朗普回应:“一个健康快乐的美国小女孩可以只拥有2个娃娃,而不是30个。”在主持人的追问下,他改口:“我只是说,他们不需要每人30个娃娃,他们可以有3个。”这番言论马上被美国媒体单独摘出来,遭到了广泛的批评[4]。

因此,特朗普急于达成交易,防止真的出现孩子买不到玩具的局面,否则民主党一定会借题发挥,进一步削弱他的政治优势。

所以,特朗普的节奏弱点,就在当他的其他政治议程推进不利的情况下,特朗普是无法陷入跟中国的关税持久战的。而这一弱点,其实早已公开暴露给了全世界,自然也被我们这边清晰地洞察到了。在反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给特朗普任何单方面宣布“赢”的机会,除非他答应我们的条件。

一个需要澄清的事实是:美债暂时不是美国进攻的节奏弱点。最近市面流行一个说法,就是美债会在6月份天量到期,逼得美国不得不妥协。但根据东吴宏观芦哲团队的研究[5],6月份天量美债到期是美国财政部“短债高频滚动操作”的正常现象,目前美债“远虑”比较大,但“近忧”并不迫切。

企业家这些年会一种强烈感受:人对“安全”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财富和成就的追求。钱再多成绩再大,人进去了就一切清零。而特朗普也一样,他的确关心贸易逆差、红脖诉求和美债问题,也的确想着让美国制造业回流,但他的第一需求,一定是确保自己和家族成员的安全着陆,不被反攻倒算。

其实特朗普早在《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这本书里,就写过一条谈判铁律:“在一笔交易中,你能做的最糟的事情就是显得急于达成交易。这会让对方闻到血腥味,那你就死定了。”但显然,为了自己能够连续宣布“赢”,特朗普把类似“怎么还不来电话啊”的急切,写在了自己的脸上。

有读者可能会问:咱中国这边会不会也有节奏上的弱点?这个问题跟我要在下一章阐述的事情有关,那就是——排雷。

毛主席说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而在两国即将交锋时,排掉自己屋子里外的雷,是备战的第一步。

一个反例是日本。在1985年日美爆发贸易战后,日本不但没有压制国内的泡沫苗头,反而放开了货币和信贷的水闸来对冲外需下滑,结果导致国内房价和股市出现疯狂的泡沫,等于不但没有排雷,反而埋了更多更大的雷。最终在1989年之后,日本股市和楼市相继崩盘,等于自己把自己给炸没了。

中国在1.0版本和2.0版本之间的间隙,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排掉了房地产这颗雷,切掉了大批高杠杆房企的恶性肿瘤,把居民房贷余额摁死在了4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水平,彻底扭转了全民对于“房价永远涨”的预期,阻止了居民杠杆率的进一步扩大,并部分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经济学界以前有“世界三大最硬资产”的说法——美国的股、日本的债和中国的房。其实任何一个后发国家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地产泡沫,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无一不例外。但如果扛着巨大的泡沫巨雷跟对手交战,就会被严重掣肘,甚至会被对手抓住机会趁机引爆。

尽管过程比较刚烈和存在争议,但悬在中国经济头上最大的一颗雷在过去五年,的确被排掉了。

如果把“排雷”换一种表达方式,换成“消除对大战爆发时对自己的潜在掣肘”,这样讲可能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沿着这个角度,你可以把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串联在一起,很多离经贸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本质上也是在“排雷”。中国过去7年清扫掉的雷区,比表面可见的要多很多。

另外,中国在2018年对美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总金额的20%,而在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14.7%。另外中国对美出口占GDP的比例是2.78%,相较2018年的4.2%也有了一个显著的下降,在主要经济体中也算中等偏下的水平。这个结构的调整,跟国家这些年大力鼓励企业出海密不可分。

其实在2022年底ChatGPT诞生之后,美国政府本来还有一张“王牌”——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利用中国科技企业对美国GPU生态的依赖,来跟中国谈利益交换。但这张牌被拜登政府率先给打了,最后反而倒逼类似DeepSeek在算力约束下的模型创新,以及间接给华为送了一份大礼。

当然,中国有没有在“备战”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的领域?有的,内需就是其中一个。

其实关于经济的“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说法,早在2020年就提出来了,但由于这几年地产周期拖动宏观周期向下,老百姓对于消费愈发谨慎,加上口罩等黑天鹅因素,居民部门一方面存款储蓄总额在飞速增长,另一方面消费数据始终难言乐观,现在肯定无法承担弥补所有外需缺口的重任。

而老龄化、劳动权益、以及近期出现的结婚率下降等趋势,它们不会成为中美2.0版本的节奏弱点,但一定是压制增长中枢的长期因素。与之类似的,美债对美国来说也是长期问题,过去7年不但没解决,反而在加重,这导致其虽然没构成2.1版本的致命弱点,但对美国的行为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掣肘。

中美的竞争,一定是以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时间维度来计的,这些深埋的雷,只有更大的耐心、智慧和改革魄力才能解决。

其实日内瓦协定的“超预期”,跟阵风被歼-10C击落激起的惊叹是一样的内在逻辑——中国是很多领域是“参数”足够溢出,但“信心”略有不足。

其实在歼-10C刚交付给巴基斯坦那会儿,就有很多军迷仔从雷达半径、导弹射程、电子对抗能力、信息数据链、体系协同等明面上的参数性能,来仔细跟法国“阵风”战斗机做对比,得出“歼-10C性能超阵风”的客观结论。但直到印巴爆发空战,再激进的军迷也未敢奢望过如此令人惊叹的战绩。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2023年

而在中美贸易对决2.0版本中,中国在很多参数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按购买力计的经济总量、制造业全球份额和不可替代性、新兴产业优势、科技人才规模等等。这些参数的分量在决策层眼里是心知肚明,但在舆论领域并没有转化为信心,前段时间的“甲方必胜乙方”的论点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5月份的《外交事务》杂志上,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撰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低估中国》(Underestimating China),阐述了美国对中国实力的系统性低估[6]。但这样的洞察其实很难改变特朗普——身边围着的都是纳瓦罗和章家墩这样的卧龙凤雏,想不低估中国都难。

其实无论是敌人低估自己,还是自己低估自己,对中国来说都不是什么坏事。

而回到中美2.1版本上,即使日内瓦协议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除了“极限施压”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风格是“反复无常”,如果其国内的政治压力暂缓,不排除他会重演1.0版本时期的横跳表演,中国经贸面临的严峻挑战,只能到略松一口气的级别,远没到喝香槟的阶段。

我们只需牢记:从1.0到2.0再到未来的10.0,中美任何一次对抗升级,都是战略性的,任何一次对抗缓和,都是战术性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 Tariff Misery in Japan: Honda and Nissan Forecast Plunges in Profit, NYT

[2] China Called Trump’s Bluff, The Atlantic

[3]Trump has lowest 100-day approval rating in 80 years: POLL, ABC

[4] Trump defends tariffs: American kids 'don't need to have 30 dolls’, NBC

[5]美债天量的到期vs供给,哪个更致命?芦哲等,东吴证券

[6]Underestimat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作者:戴老板

编辑:陈畅

做图:陈畅

来源:饭统戴老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