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技术沉淀下的 “厚发” 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6:18 1

摘要:相信不少业内人士对 AWE 上索尼展台的设计仍记忆犹新,颇具特色的设计精准再现了索尼 “把影院带回家” 的理念。然而稍显遗憾的是,索尼在展会上并未推出重磅新产品,仅邀请首席工程师相马邦彦发布了 RGB 高密度 LED 显示系统。这让很多人感觉此次发布 “犹抱琵

相信不少业内人士对 AWE 上索尼展台的设计仍记忆犹新,颇具特色的设计精准再现了索尼 “把影院带回家” 的理念。然而稍显遗憾的是,索尼在展会上并未推出重磅新产品,仅邀请首席工程师相马邦彦发布了 RGB 高密度 LED 显示系统。这让很多人感觉此次发布 “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像乐迷期待交响乐团演奏却只听到前奏曲,不够过瘾。其实,在 AWE 2025 开展前,索尼已在东京总部向媒体提前揭开了新一代 RGB 高密度 LED 显示系统的神秘面纱,引发行业强烈关注并获得现场媒体的极高评价。

AWE 之后,老马向索尼反馈希望能看到 RGB-Mini LED 原型机,没想到愿望很快就实现了。4 月 25 日,老马已经置身于日本东京的索尼全球研发中心会议室,这里不仅有索尼的 RGB-Mini LED 原型机,还有索尼首席工程师相马邦彦全面的讲解和细致入微的演示。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学习与交流,大家对索尼的 RGB 背光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尽管是原型机,但其展现出的水准已足以惊艳业界。不过,索尼始终坚持自己的标准和节奏。相马邦彦坦言,比起急于公布技术抢占先机,索尼认为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带来最佳体验,因而更致力于打磨技术,直到能更好地满足行业期待和消费者升级体验需求时,才会发布技术。

以下老马将尽力为大家介绍索尼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细节,基于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和亲眼见证,老马可以先下个定论:索尼并非为了 RGB 而 RGB,而是将 RGB LED 背光与自身所有技术完美融合,充分发挥技术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这也是索尼将其称为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而非简单的 RGB-Mini LED 背光技术的原因。

RGB 背光:为每个像素配备 “独立调色师”

长久以来,传统液晶显示(LCD)技术依赖白色背光,通过彩色滤光片呈现色彩,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色彩纯度和亮度均匀性损失。为改善这一状况,蓝色 Mini LED 背光 + 量子点(QD)方案问世,该方案利用蓝色 Mini LED 作为背光源,通过量子点材料将蓝光转换为红光和绿光以提升色彩表现。但在高亮度场景下,蓝光易溢出,导致色彩纯度下降,出现 “色彩漂白” 现象。在液晶显示技术陷入 “内卷化” 竞争的当下,索尼选择回归光学本质 —— 从光源底层重构显示逻辑。

RGB LED 背光技术的核心是能独立控制单个红、绿、蓝(R、G、B)LED 灯珠,精准控制颜色和亮度。每颗灯珠内有 R、G、B 三颗发光芯片,可分别发出三色光,也能混合成白色或其他颜色,实现了从传统黑白背光到 RGB 多基色背光、从单一控光到 “光色同控” 的重大跨越。这种精细控制能力让画面色彩过渡和明暗对比更自然流畅,极大提升了图像的层次感和真实感。

通过分别控制单个 LED 并增强光谱,RGB Mini LED 能实现更纯正的色彩。与蓝色 Mini LED 背光 + QD 方案不同,RGB Mini LED 只有单色光通过液晶层,可获得更窄波形的光谱,进而呈现更鲜艳生动的色彩。 比如显示红色时,直接点亮红光 LED 芯片,无需靠滤光片 “过滤”,颜色自然更纯、更准。并且,由于光谱的波峰更高,RGB Mini LED 电视在二维层面上色域覆盖面积更大、亮度更高,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大的色彩空间。

这是一张很震撼的图片,索尼展示了两台电视,左侧是一个被切开液晶层和QD层的普通Mini LED背光电视,右侧则是切开了液晶层的RGB LED电视。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RGB LED背光让电视的结构更简单,并且在背光层就已经勾勒出了低分辨率的彩色画面,这使得电视的色彩空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纵观CES和AWE, RGB Mini LED 技术的重现无疑是行业的最大热点。但是老马认为,RGB LED的火爆本质上是对 OLED 局限性的集体突围:超大尺寸 OLED 的天价成本,QD-OLED 的烧屏隐患,让 80 + 英寸市场亟需新物种。短期看,RGB Mini LED 填补了 QLED 与 Micro LED(直显)之间的技术空档,又用可控成本实现接近 OLED 的画质;长期看,液晶显示虽数次 “续命”,但确实已 “垂垂老矣”,RGB LED 技术也许是为未来Mini/Micro LED 直显量产铺路(例如索尼 Crystal LED 积累的微米级封装技术,正通过 RGB LED 进行工程验证)。

二十年磨一剑:索尼完成 “系统级进化”

早在 2004 年,索尼就推出全球首款 RGB LED 背光电视 QUALIA 005,后因成本过高暂停产品化进程。不可否认,索尼是三色背光技术的 “原创者”,且在 LED 技术上的积累从未停止,从动态背光系统(X4500)到量子点技术(X9000A),再到可独立控制每一刻LED背光的(Z9D),每次技术迭代都为 RGB 技术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016 年发布的 Crystal LED 黑彩晶系列产品,更表明索尼早已具备量产 Mini/Micro LED 直显产品的能力。

从现场展示的灯板来看,索尼的 RGB 高密度 LED 背光系统灯珠密度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更高。据《What Hifi》报道,索尼75 英寸RGB背光产品在参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色域碾压:覆盖 99% DCI-P3 和≥90% BT.2020 色域,比目前任何屏幕的色域更广,颜色更 “正”。

·亮度拉满:峰值亮度 4000nits,达到专业监视器水准,高光部分不 “过曝”,暗部细节清晰。

当然,硬件强只是基础,索尼向来不是单纯 “堆砌硬件” 的厂商,其背后的 “秘密武器” 是专门为这套背光开发的 IC 芯片和算法:

在驱动 IC 中凝聚了索尼从图像信号处理、背光控制到面板控制的一系列高精度算法。这套算法的核心是对图像物体的精准识别,通过 AI 分析和交叉比对,为图像中的每个物体应用合适算法,确保图像高质量还原,同时尽量解决 RGB Mini LED 的串色问题。有了这套全新的 IC 芯片和算法,索尼的技术方案更为成熟,从而实现了 “软硬结合” 的 “系统级进化”。

虽然老马无法提供大量真实画面的对比图片和视频,但前往东京的都是中国最懂行的媒体和 KOL,整个活动中大家不断爆发的赞叹和惊呼足以说明问题,朋友们也可关注其他媒体的报道内容以验证。

索尼用深厚积累激发技术原生潜力

如今,RGB Mini LED 背光技术并非索尼独有,三星、TCL 有原型产品展示,国产品牌海信甚至已量产上市。但是索尼的方案不是单独堆硬件,而是把 RGB 背光和自家的 XR 认知芯片、光学设计、算法彻底融合,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回顾 LCD 技术变革,从 CCFL 换成 LED 背光是为提升亮度;背光中加入 QD 材料是为提升色域;把 LED 灯珠做小并分区控制是为提升对比度。可以说,液晶显示每次技术变革都有一条 “进化主线”。在看到索尼 RGB 技术方案前,老马认为 RGB 背光主要是提升色彩,而索尼却通过 “RGB + 独有技术” 的多元整合,最终实现了液晶亮度、光晕控制(对比度)、可视角度的全方位提升。

01

光学与算法的协同革命

(上图仅为示意,是老马根据自身理解制作)

XR 认知芯片中的 XR contrast booster(XR 对比度增强)技术可精确平衡屏幕光线、调整亮度,使强光峰值更高、阴影黑色更深邃。有了 RGB 三色背光灯珠加持后,该技术更加强大。传统 QLED 需要点亮整片背光再通过滤光片过滤,而索尼直接关闭黑色区域所有灯珠,将红绿光能量聚焦到蓝色区域,这种 “精准打击” 式的控光,可以大幅节省暗部场景的能源,去瞬时爆发亮场所需要的能量,有别与传统LED灯珠永远发亮,RGB的单个颜色的控制,在实际中只需要3/1的能源爆发亮度,提升峰值亮度的同时减少了能耗。因此在XR 对比度增强技术在三色背光加持下,成功实现了 “强光更耀眼,暗部更纯粹” 的极致对比。

02

光晕控制的降维打击

(上图仅为示意,是老马根据自身理解制作)

以黑夜里的红色灯塔画面为例,传统 QLED 的蓝色 LED 背光源通过 QD 膜产生混色白光,再通过 CF 形成显示颜色,当只需红光时,液晶分子无法 100% 闭合,其他颜色光透过绿、蓝滤光片会形成较多白色光晕。而 RGB Mini LED 背光系统只需点亮红色灯珠,直接穿过红色 CF,只有少量红光散射溢出,光晕面积得到极大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我们看到的光晕部分源于 “视网膜散光”,在索尼 RGB 原型机上,用手机遮住红色灯塔,周围面板是极为纯净的黑色,而普通 QLED 并非如此,可见索尼在光学设计和控制算法上的造诣。

03

广视角的底层突破

(上图仅为示意,是老马根据自身理解制作)

索尼研究了 VA 面板中液晶分子在正面和侧面观看角度的典型曲线,找到趋同点后,利用先进控制算法和高密度 LED 背光系统特性,准确驱动子像素对应的 RGB 原色背光,对 RGB 像素进行补充,最大程度降低色彩衰减,带来低色衰的广视角体验。

(上图仅为示意,是老马根据自身理解制作)

在可视角度色彩补偿上,索尼的 22bit 灰阶控制也功不可没,在 RGB 高密度 LED 显示系统中,三原色灯珠分别具备 22bit 灰阶控制能力,加上面板的 30bit 灰阶,最终实现高达 96bit 的高位元率控制。在传统 QLED 方案中,画面最终色彩仅由液晶分子偏转角度导致的灰阶变化混色而成,而索尼的系统方案中,色彩由 RGB LED 背光的灰阶能力和液晶分子偏转的灰阶变化共同决定,可通过先进的 RGB LED 背光驱动算法补偿三色液晶像素不同角度下的色偏问题。

在现场演示中,索尼工程师打开相关对比功能开关后,因可视角度过大(超过60度)导致人物脸部灰暗的画面,肤色瞬间就可达到正面观看 90% 的水准,且颜色风格基本一致,仅亮度略有下降,这一幕让老马印象十分深刻。

综上所述,相较于竞品的单点突破,索尼的技术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和长达二十年的技术积累,这样才能放大 RGB LED 技术的原生潜力,将电视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表现推向新的高度。

“先发” 与 “厚发”:索尼在等待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海信的 “先发” 优势与索尼的 “厚发” 积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这也引发了业内的诸多讨论。老马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索尼在等的只是自己!在行业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Z9D,也是在 2016 年 CES 发表技术后,下半年才正式推出产品。所以,这次索尼先发技术并非海信发布产品的 “应激反应”,只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这次在东京看到了很多惊艳之处,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索尼表示这就是尚未发布产品的原因,一定会在产品上解决所有问题。而且除了画质部分,索尼还需要完成电视的外观设计、音响设计、零部件采购等。讲个小花絮,看完 RGB 技术展示后,索尼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 “彩蛋”—— 每一台索尼电视的液晶面板在使用前都会经过 “均匀性校准”,并现场演示了整个校准过程。这体现了索尼近乎 “吹毛求疵” 的细节把控能力。所以,相信索尼是想打造一款足以媲美 Z9D和A1那样的产品,一切都要精益求精,因此他们只是在等待产品达到自己的高标准!

第二,坊间有谣传,称索尼要等待 MTK 的公版驱动 IC,但是这次活动亲眼所见已让这个传闻不攻自破。不过据老马与索尼工程师沟通得知,索尼确实与 MTK 在合作开发 RGB 专属的背光控制芯片,但这绝非单纯的采买关系。毕竟 XR 认知芯片也要和主 SOC 协同工作,“光色同控” 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还要为了画面不断调整和补偿,二者在驱动芯片上协同得越好,产品画质才会越完美。

第三,活动当晚,老马和几位资深的老师交流后达成共识:“海信的气质越来越索尼,TCL 的气质越来越三星”,而恰恰正是这四个品牌主要在推动RGB LED背光的技术进步。不可否认,海信作为中国显示行业最有特点的 “技术宅”,如今能领先群雄最先量产上市,凭借的是一股一往无前的 “锐气”!而索尼是有着深厚的积累,所谓“心有静气”, 不骄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海信这次的先发优势,让它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认知高地。但大家都明白,电视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充分到近乎残酷。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依靠 “一招先” 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足以稳稳地拿下 “胜势”。真正决定市场竞争格局的,是各个品牌对技术的精雕细琢,是产品最终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耳边的实际感受。只有消费者认可了,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老马期待着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一场良性竞争。大家互相激励、彼此成就,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互相喂招,在切磋中共同进步,这也是行业整体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写在最后

老马回头读了这篇稿子,感觉可能是近几年写得最纠结、最不 “一气呵成” 的文章。想讲的很多,又受限于公开材料有限以及文字表达的苍白,真想让每一位读者“带上我的眼睛“也去一趟东京。文章已经很长了,就用另一个小花絮来结尾吧: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索尼高管和老马聊到,“有句话你可能听到耳朵起糨子,那就是无论用什么面板(技术),索尼都能做出最好的电视。其实无论当初率先采用 OLED,还是现在重拾 RGB 背光技术,都是基于索尼要为消费者带来最好的影院体验,是为了‘把影院带回家’的理念与愿景而不断研发精进的。技术只是当下实现愿景的最佳手段而已,你可以认为我在唱高调,但是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作为四十多年的索尼电视用户,老马相信,如果你也相信,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索尼 RGB-Mini LED 电视的正式发布吧,应该也不远啦~

来源:科技有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