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企“掌门人”到大学校长:陈志祥谈湖北开大创新发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6:38 1

摘要:2025年5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北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的一件盛事。作为协办单位之一,湖北开放大学负责终身教育观摩点建设,承接了“数智赋能大规模个性化终身学习”平行会议的组织工作。

湖北开放大学通过改革、创新、融合、协同等四条发展路径,正在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新型大学。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2025年5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湖北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的一件盛事。作为协办单位之一,湖北开放大学负责终身教育观摩点建设,承接了“数智赋能大规模个性化终身学习”平行会议的组织工作。

湖北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志祥

“大会的举办,为我校推进数字赋能战略发展、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湖北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志祥日前对本刊表示,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新型大学,是学校确立的目标。学校将通过改革、创新、融合、协同等四条路径,把湖北开放大学建设成为全省终身教育领域的示范标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线学习:您曾任省属国有企业总经理,是开大体系内第一位从国企“掌门人”到开放大学担任校长职务的。您认为管理企业和办学有哪些共同点?

陈志祥:2024年6月,我从省属国企到开放大学工作。跨界任职对我来说是教育情怀与治理经验的一次融合,既有挑战,也是机遇。

企业和学校虽然不同,但存在着相似的底层逻辑。就内在运行逻辑而言,企业讲求经营效率,学校办学也要求各方面工作有序协同、高效配合。越是大型的国企、大型的学校,在底层逻辑上越是相近。

就外在运行逻辑而言,二者都需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对接。企业经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工作也需要如此。不论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产教融合还是当前开放大学的转型,都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对接、同频共振。学生是我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学校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地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可用之才。

在线学习:您在国企工作多年,将如何运用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推动学校开拓创新?

陈志祥:我将借鉴企业化管理思维,赋能学校效能提升,重点从三个维度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一是借鉴企业运营的成功经验,加强学校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和资源调配,坚持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社会培训多元融合发展方向,探寻质量效益与规模效益协同发展的最优解。

二是探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教师和学生勇于突破,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提升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主动运用企业工作中积累的丰富资源,为学校争取更多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合作机会,推动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的服务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线学习: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际,湖北开放大学要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新型大学。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确立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陈志祥:我们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四条路径。一是坚定改革发展之路。新型大学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资源配置更科学、干事创业更有活力。改革是破局图强的关键钥匙,只有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提升办学质效。

二是推进创新发展之路。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我们将以“三个转变”为抓手:第一,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产教融合新方式;第二,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共同体;第三,创新技术应用,加强数字化大学建设。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先机。

三是深化融合发展之路。新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着力推进融合发展,为学习者打造成长“立交桥”。我们坚持将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贯通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深度融合。这种多维融合的办学特色,正是我们区别于传统高校的独特优势。

四是构建协同发展之路。开放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体系优势,我们坚持一体化协同,强化四级办学体系联动,立体推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对接。通过体系化协同发展,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这四条路径既是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积极回应,更是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具体举措。我们坚信,通过以上发展思路,湖北开放大学必将成为省内终身教育领域的示范标杆,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线学习: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开放大学与职业学院“两校一体”互融模式。这一模式对开放大学发展有哪些启示?

陈志祥:2016年9月,湖北省政府批复同意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管理模式。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在教育理念方面。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念,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开放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开放”,不管是开放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

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通过教师共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能够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开放大学可借助职业学院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双师型”教师等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开放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学院则可利用开放大学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两校一体”的模式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

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因可赋能开放大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放大学通过与职业院校融合,有利于开放教育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大众求职需求,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线学习:学校将如何推进更深层次的融合,以彰显新型大学特色?

陈志祥:一是数字资源共享。将职业教育现有的3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7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58门校级在线课程,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对接开放教育,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在职业教育、开放教育领域的双向流通,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师资队伍共管。学校对开放教育、职业教育教师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鼓励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共享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湖北教学名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的优秀教学名师。

三是实训基地共享。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实训资源的共享共用。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共享现有的5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23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湖北省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信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华为共建鲲鹏产业学院等平台。这些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科研成果共建。学校鼓励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参与技能大赛,以科研大赛协同推动创新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在线学习:市县开放大学是开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很关心如何激发市县开放大学的活力,在这方面学校有哪些举措?

陈志祥:办学体系是湖北开放大学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体系建设,专门设立“体系建设办公室”,目的就在于激发体系活力、凝聚体系合力。作为体系基石,市县开放大学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中具有关键作用。我校通过加大投入、培育特色、创新机制等举措,系统激发基层办学活力,推动全省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资金保障方面,我校构建了“预算+项目”双轮驱动的资金支持体系。出台《湖北开放大学体系共建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专项资金,2023—2025年“体系建设专项”预算实现年均15%的增长。重点支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改革项目、学习体验中心等建设,累计投入基层办学单位的经费近1400万元,带动市县配套投入超5000万元。人才支撑方面,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近4年开展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招生教学等专题培训15730人次。创新“线上研修+线下实践”培养模式,每年遴选50名骨干参加书记校长研修班,培育了一批懂业务、善管理的基层带头人。

二是培育特色,打造增长引擎。在特色发展方面,学校重点推进三大举措:首先,贯通职前职后教育,服务产业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需求;其次,建立“省级统筹+区域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培育畜牧兽医、汽车、化工等地方特色专业;第三,实施示范引领工程,建成55个学习体验基地,开发188门新课程资源,创新“课堂+基地+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和基层治理创新。

三是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出台《体系共建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评审和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规范,切实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建立了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办学质量突出、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推进教学点常态化综合评定,推进教学点标准化、示范化建设,同时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全面激发体系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在线学习: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为协助办好这次大会,学校有哪些考虑?

陈志祥:办好这次会议是我们今年的重大任务。我们将以协办大会为契机,充分展示我国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突破时空限制,跨越地域鸿沟,让优质资源惠及大规模学习的生动实践。

一是在教育部、国家开放大学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湖北省2024年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终身教育实施方案》,从搭建湖北省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省级终身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完善学分银行管理机制、打造数字化学习场景、培育人工智能赋能终身教育典型案例、加强平台运营维护和强化数据安全保护等7个方面加强建设。

二是积极应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对终身教育馆、社区教育学院、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等场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数智赋能开放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和非遗传承新场景:通过展厅讲解、视频展示、AI机器人互动、AI健康诊断体验、VR教学体验等,展示湖北开放大学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虚拟仿真+PAD现场教学体验,展示开放教育“云上练”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智慧书法临摹教学体验、无人机操作仿真教学体验,智慧声乐教室全省同唱、同练一首歌,展示社区书画、无人机、声乐等课程智慧化教学;通过裸眼3D、AI虚拟美妆、AR虚拟试妆、3D服装试穿等,展示数智赋能荆楚非遗传承教育和数字形象协同创新。

三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荆楚学习广场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入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湖北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助力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5月刊(总第114期)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