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甘肃农信锚定擦亮“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排头兵、普惠金融领跑者”金字招牌这一奋斗目标,以信用体系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为双引擎,强化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创新“党建+金融”特色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农”领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
近年来,甘肃农信锚定擦亮“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排头兵、普惠金融领跑者”金字招牌这一奋斗目标,以信用体系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为双引擎,强化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创新“党建+金融”特色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农”领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今年前3个月,甘肃农信累计投放涉农贷款630.1亿元,较年初净增83.7亿元,余额达到2716.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61.4%,位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
一、党建引领,架起支农惠农“连心桥”
甘肃省联社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强党建、促发展”作为“龙头”来抓,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一)不断完善党建制度体系。秉持“覆盖全面、动态延展、衔接配套”原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行社党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见》等28项制度,持续拓展深化党建“1+N”制度体系,为构建省联社党委统筹推动、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大党建”格局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二)纵深推进党建联建工作。纵深推进“双基联动”走深走实,累计选派5055名金融助理,表彰奖励优秀金融助理100名,开展联建共建活动5063次,宣讲金融政策7443次,完成整村授信12055个,创建信用村6644个,累计为客户授信131亿元,用信83亿元;组织开展“丰收节”等直播带货专场8场,直播场均观看热度突破100万人次,累计成交订单1.29万单,成交金额83.2万元,架起了支农惠农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
(三)全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按照“一行(社)一品”,全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119个。兰州农商银行“农金夜校”党建品牌被《甘肃日报》刊载,玛曲县联社“马背银行”特色党建品牌在全国农信系统“党建+”研讨班上作交流分享,“双基联动”党建品牌荣登“农村金融机构‘金点子’党建示范案例”榜首。“四书一册”(党建工作“1+N”制度汇编续篇、基层党建工作典型案例展示、优秀党建品牌展示、优秀金融助理先进事迹展示、党建工作宣传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2024年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成效,营造了“你追我赶强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得到了省委金融工委的高度肯定。
二、信用筑基,打造普惠金融“新机制”
甘肃省联社出台服务“三农”工作“1+N”制度体系,修订完善《甘肃农信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制定《甘肃农信2023-2025 年整村授信工作方案》,重塑涵盖整村授信考核管理、背包银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动化评级授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通过“整村推进、精准授信”模式,构建“阳光、快捷、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打造普惠金融“新机制”。
(一)加强信用信息档案建设。按照“先建档、后授信、再用信”原则,运用“背包银行”进村入户,无纸化开展农户信贷基础资料收集、更新建档,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紧紧围绕“全面优化背包银行系统,更新背包银行设备,将背包银行打造成超级移动信贷服务终端”的目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推广背包银行移动信贷和移动柜面功能,充分运用背包银行开展客户信息完善维护等上门入户的“移动金融车”服务,以背包银行推广应用为载体,精准捕捉客户需求,及时破解融资难题,丰富服务客户手段,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业务需求在哪里,背包银行就出现在哪里”,有效满足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二)扎实推进“整村授信”工作。组建“金融助理+客户经理”的专业整村授信团队,使用背包银行进行自动化评级授信,积极培育“农信+政府”联管、优化信用工程夯实整村授信基础,“镇长+行长”联培、下沉服务画出整村授信最大“同心圆”,“专业+系统”联评、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整村授信全覆盖,“服务+产品”联供、提升服务质效实现整村授信“体内循环”的“四加四联”模式,发挥甘肃农信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全面开展农村金融需求“大调查、大摸排”,推行“网格化”精准营销,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兴陇e贷、社保卡、陇明公卡、手机银行等全产品链的营销推广力度,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推进整村授信,逐步建立“低成本批量获客、高质量客户画像、高速度自动审批、高效能智能风控、高质效综合服务”的农户信贷融资服务体系。渭源县联社依托整村授信,织密信用网络,激活乡村“沉睡资产”。创新“信用浮动”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履约率等指标动态调整授信,按行政村信用等级(五星至一星)核定额度,最高可达村集体收入的10倍(上限1000万元);信用村发展特色产业最高可享30%额度上浮;3个以上信用村组建“产业信用联盟”,共享风险补偿与授信资源。会川镇罗家磨村因当归种植产业升级,信用评级从三星升至五星,授信额度由300万元至800万元,带动周边7个村组建“中药材产业信用联盟”,共享3000万元专项贷款额度。
(三)建立信用救助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人口信贷需求,创新“背包银行+掌上银行”模式,集中人力、时间进村入户开展信息采录,实现全程自动化评级、无纸化办贷。“自动化评级授信+背包银行”荣获中国银行业机构金融消保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
在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甘肃农信灾后16小时搭建起“帐篷银行”,灾后第三天首家推出“灾后振兴贷”专属产品,第一时间与临夏州政府签订了2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合作协议,累计投放“灾后振兴贷”2.4万户22.74亿元,彰显了“积石成山 重建家园”的责任与担当。
三、产业优先,激活农村经济“新动能”
(一)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不同领域产业的资金需求。深入开展“一县一业一品”金融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大对全省“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引导新增信贷资源优先满足1000万元以下涉农客群信贷需求。张掖农商银行以产业发展带动信用提升,以信用建设促进产业壮大,创新推出“金种贷”纯信用贷款产品,有效解决了制种主体因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困境。目前,累计向制种产业发放信用贷款7.91亿元,支持制种企业和农户6400余户,有力推动了制种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今,兰州的“金城快贷”、定西的“陇药通”、张掖的“金种贷”“乡村振兴畜禽贷”“GEP质押贷”、甘南的“畜牧贷”、静宁的“金果快贷”“仓单质押贷”、秦州的“富农苹果贷”“富农樱桃贷”“富农连翘贷”、渭源的“小微金农贷”、甘谷的“椒香贷”、宕昌的“药协快贷”“兴陇烟商贷”“助农复产贷”、山丹的“活畜质押贷”等特色“信贷套餐”,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产业金融需求,形成了甘肃农信信贷产品的“满园春色”。
(二)优先满足全省农业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资金需求。针对产业链上种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各环节企业经营特点及抗风险能力差异化授信,给予一定额度信贷支持。支持了“平凉红牛”“甘谷辣椒”“陇南花椒”“兰州百合”等一批“特中特”“优中优”特色产业企业。目前,累计向245户“甘味”企业发放贷款36.1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27户10亿元。环县联社大力支持草羊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深化“政银合作”基础,与县政府签订“金羊供应链贷款协议”,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解决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困境,由政府部门出具《贷款推荐函》,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出具担保函的50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见保即贷”、限时放贷政策,形成“银社联结、以羊定贷、购羊放贷、售羊还贷、封闭运行”的多方共赢合作模式,有效促进了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环县联社累计发放金羊供应链贷款2.65亿元,对全县69家草羊产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同时,为环州故城文旅项目发放贷款2500 万元,催生了 “羊肉养生城”特色餐饮集群,带动了98户农户从事民宿、电商等配套产业,政策红利与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让金融“活水”真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造血细胞”。
(三)信贷资源向文旅生态保护项目倾斜。充分发挥金融对乡村绿色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支持了“合水子午花溪谷景区”“敦煌市晨光旅游”“夏河格萨尔”等一批文旅项目。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安居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贷款”专属信贷产品,帮助地方政府加快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截至2024年末,“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贷款”余额22.5亿元,支持全省75个县区4.54万户农户顺利完成生态搬迁。
四、有序有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近年来,甘肃省联社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创新实践,依托“信用+产业”模式,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和特色农业产业贷款抵押难问题,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一)发挥普惠金融优势。制定《甘肃农信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支农支小业务绩效考核办法》,优化完善小微企业评级授信模型,使准入标准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连续3年存量、增量份额保持全省同行业第一。
(二)支持科技金融项目。结合CRM+系统运用,以“掌上银行+背包银行+微信银行”为依托,在线上“随时随地”+线下“千军万马”模式加速推进服务下沉、全面推进“线上第二银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兴陇知识产权贷”“兴陇信易贷”“金融+租赁+财政”信贷产品及业务模式,为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市县区域设备更新提供信贷支持。如,2024年皋兰县联社、榆中农合银行通过“金融+租赁”向兰石集团提供6000万元贷款,促成兰石集团与中石油墨西哥湾项目海洋模块钻机大额销售,推动“甘肃制造”走向海外。
(三)探索数字金融转型。全面启动甘肃农信数据中台建设项目,打造智能风控平台,推出商e贷、兴陇税易贷、兴陇快贷等数字信贷产品,精准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有效缩短传统线下业务流程,实现500万元以下小微信贷业务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办理。2024年以来,“兴陇税易贷”授信13.03亿元、“兴陇快贷”授信90亿元。
(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探索健全绿色+工业、绿色+科创、绿色+环境(ESG贷款)等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及碳核算和减排路径,推动数字化金融发展及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山丹农商银行发放全省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权”质押贷款,张掖农商银行运用人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张掖市绿之韵生态服务有限公司发放GEP质押贷款,将生态产品价值变“绿”为“金”。
(五)拓宽养老金融业务。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建设“养老食堂”,借助人脸认证精准识别补贴对象,实现用餐方便快捷、补贴及时发放、信息安全可靠、报表数据准确。2024年累计帮助建设养老食堂102个,服务老年群体26.86万人。
未来,甘肃农信将进一步优化“信用+产业” 模式,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为甘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共同绘就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图景。(滑斌、范卫成)
来源:农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