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50个角度讲述江南,《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发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6:57 1

摘要:内容生态不断更迭的当下,综艺行业正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构。5月14日,短视频综艺项目《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式发布,著名主持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启鹏,一名在剧场长大的热心观众、创

内容生态不断更迭的当下,综艺行业正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构。5月14日,短视频综艺项目《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式发布,著名主持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启鹏,一名在剧场长大的热心观众、创作者郭小川,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徐行,四位“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总编辑集体亮相,并且回答了现场媒体和短视频创作代表们的提问。《江南·十二场欢聚》综艺将于8月中下旬在优酷和浙江卫视同步播出,同时同名短视频综艺预计于暑期在优酷上线。

短视频综艺项目《江南·十二场欢聚》正式发布。

150个答案组成的时代合唱

作为电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短视频综艺”,这不仅是一场内容发布,更是一场对新媒介逻辑与创作边界的公开探讨。在总导演王可然看来,整个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的时候,短视频综艺对世界判断的自信,对中国人文价值观形成的自信,对中国人文价值观形成的自信,立足中华文明表达、发展的自信,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创作只有一个规则:每天一个题目,但这个题目可以有150个答案。当150个年轻人分别拍下各自世界里的一分钟,形成的不是拼贴,而是共鸣,是对传统内容逻辑彻底平视的实验体。这是一种从下而上的叙事方式,不再依赖高位规划,而是基于每一个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反应。

此前一直身为主持人的张越在此次发布会上有了新的身份——“短视频综艺总编辑”。对于自己为何接下这项新工作的初衷,张越笑言,这是一个“吓人”的问题,因为总导演王可然希望找到一位既有传统媒体一线从业经验,又有自媒体实战经历的人选,自己确实是符合条件的。同时,张越坦言,“开荒”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而目前可以看到的短视频节目什么形态的都有,有访谈、挑战赛、短剧表演,其中的共同点就是时长比较短,偏碎片化表达,这一次《江南·十二场欢聚》完全不同的是,此前所谓的“短视频”大多是有设计,有总导演,拍下来在统一的账号播出,而《江南·十二场欢聚》150个年轻人自己去拍,发布在自己的账号,平等又多元,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自媒体短视频综艺。

主持人张越在此次发布会上有了新的身份——“短视频综艺总编辑”。

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是什么?不是“缩小版”的综艺,更不是依据传统长综艺拍摄而生成的“切片”式创作,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逻辑。“短视频综艺”并非将传统综艺进行机械压缩,而是重塑逻辑。在总导演王可然看来,短视频天然属于年轻人,它是“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表达。它不依赖剧组,也不设定统一叙事结构,而是一次“每个人都可以站在第一排”的共创。没有总导演,只有一个“总编辑部”提出每日主题词,所有内容由创作者自导自演自剪,再交由编辑部审核。最终构成的是一幅由150种视角拼贴出的江南图景,一次由内容共振而生的时代图谱。这种去中心化的表达是一次“综艺历史上的新质生产力探索”,它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承认并尊重了普通人的表达能力和创作愿望。

一场自下而上的创作风暴

在目前综艺节目的创作边界中,短视频综艺最大的突破在于,它打破了内容创作中的“唯一视角”。在传统长综艺中,所有画面都服务于一个总导演的叙事需求,一个统一的风格和价值判断。而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的创作中,每一位创作者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而当AI被带进短视频创作之后,创作者会面临何种挑战?郭小川表示,起初AI确实带来了恐慌,有人担心会不会因此让我们没工作,后来发现,AI可以帮助我们,这就像AI能复刻所有的菜谱,但不是有了菜谱就一定可以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AI不能代替人类在菜谱之外的经验。毕竟AI是人做出来的,他可以帮助我们来提速。”

在总导演王可然看来,短视频天然属于年轻人,它是“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表达。

综艺不再是围着舞台旋转的中心戏,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创作风暴。在《江南·十二场欢聚》中,短视频综艺被赋予了核心气质:平等和活力。平等体现在项目机制的设计本身。没有资源倾斜,没有阶层分布,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同等的拍摄权、剪辑权、命题解读权;活力来自于这种不断切换的视角所激发出的创作碰撞。

让“真我”“真事”成为内容的主角

虽然对于“短视频”还存在着不少刻板印象,在张越看来,一段视频作品不会因为“时间长”就有价值,“短”就没有价值,根本还是和视频的讲述方式、取材角度有关。当我们剥去传统综艺的“外壳”,内容还能成立吗?《江南·十二场欢聚》给出的回答是:可以,因为真实本身就有力量。在这个项目中,“三无”不是缺失,而是一种刻意让渡空间的选择。没有剧本,是为了不预设叙事走向,让真实情绪自然生长;没有总导演,是为了不垄断视角,让每一个创作者都站在叙事的C位;没有设定,是为了拒绝模板化的内容生产,让生活本身成为主角。

而与之对应的,是三有:有真我,有真事,有我们年轻创作者。“真我”是年轻创作者用镜头表达自身态度的勇气;“真事”是他们关注到日常被忽略的情节和人性细节;而“我们”本身,就是这个项目最核心的燃料——不是被动参与,而是主动书写。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不是一档常规综艺,而是一个内容生态实验场。

综艺的未来,也许并不在宏大的景别里,而在这些平凡的微光中。《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不是一档常规综艺,而是一个内容生态实验场;不是节目中心发出的号召,而是创作者之间相互点燃的火光。在这个“无剧本、无总导演、无设定”的空间里,恰恰诞生了最有温度的“真我、真事、真创作者”。

如果说过去的综艺是一场精密策划的舞台剧,那么这一次,它更像一场野生盛开的集体影展。150双眼睛,看世界;150颗心灵,说自己。

时代的声音,从这里开始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