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船山先生”的一生 | 视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7:15 1

摘要:“船山先生”是谁?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当时最声名显赫的一代大儒,作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甚至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齐名,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身为明朝遗臣,一生抗清蓄发,晚年隐居南岳石船山,为湖湘文化集大成者。

“船山先生”是谁?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当时最声名显赫的一代大儒,作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甚至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齐名,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身为明朝遗臣,一生抗清蓄发,晚年隐居南岳石船山,为湖湘文化集大成者。

最近一部名为《船山先生》的纪录片播出,高分纪录片《中国》的团队把目光聚焦在了王夫之身上,用一部纪录片来记录船山先生荡气回肠的命运史诗。

高中历史课本里对王夫之的记录也只有寥寥数语,但这些不能抹去王夫之的重要价值。他是被陶澍、魏源、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杨昌济等一众湖湘人物颇为推崇的思想家,深藏在他们的言语行动之中;更是一位“坐集千古之智”的儒家弟子,虽生前寂寂无闻,但死后却入祀孔庙,影响了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

在湖南衡阳石船山脚下,一座名为“湘西草堂”的小屋静立了三百余年,这里就是王夫之曾经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他却以笔墨为刃,在明清易代的废墟上,重构华夏文明的魂魄。

一部以思想家为主题的纪录片,该如何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呈现其思想图谱、探究其背后故事呢?又该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美学”的视觉框架上,实现新作品的突破呢?导演将这次的挑战视作“万仞绝壁”。

在与多位“船山学”专家深度研讨、遍览相关文献资料之后,纪录片《船山先生》终于确定了破题之道——将视线投注到船山先生思想形成与延续的脉络之上。在视觉表现上,《船山先生》也实现了戏剧舞台假定性与象征性手法的升级。超现实的视觉隐喻、舞台感的戏剧化场景,使全片拥有磅礴的史诗气质,编织出一张贯通古今的思想之网。

在前两集内容里,这部纪录片凭借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与简洁且深刻的话语,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弃文从武、投身抗清事业的志士形象。他年少时堪称天才,却偏偏生不逢时。怀揣着科举入仕、报效国家的壮志,满心期待能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然而,王朝的更迭、时局的动荡不安,如同一堵堵无形的墙,挡住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的仕途充满坎坷与阻碍。后来,王夫之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南明党争的纷扰以及湘南流亡的艰辛。在这一系列曲折的经历中,他得以深入民间,广泛地与民众接触,从而真切地了解到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况。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从“武力复国”的执念中清醒过来,开始将目光投向更为深远的文明救赎之路。

明朝覆灭后,他举兵抗清、流亡湘西,晚年隐居石船山下,在饥寒交迫中以每年近五十万字的惊人速度著述,写下近千万字著作,完成《读通鉴论》《周易外传》《宋论》等百余种著作,构建起涵盖哲学、史学、经济、伦理的庞大思想体系。当同时代文人哀叹“亡天下”时,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对自己当时所能接触的几乎所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代史书以及文艺作品等,都做了新的诠释与阐发,可谓对儒家经典开启了新一轮的创新性传承,将自己活成了儒学发展中的三座思想高峰之一。

有人评价王夫之的一生,是家国破碎与精神坚守的双重史诗。三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循着影像重温他的人生故事、思想路径,也在声光画影间被“文明守夜人”继续点燃星星之火,照亮今后的中华文明。

记者:任晓斐 编辑:邢媛 校对:刘恬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