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0房产,养老问题怎么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8:15 1

摘要:2025年,当“买房还是租房”“如何规划养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惑,蚂蚁集团首席市场官陈亮的选择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这位在互联网行业深耕多年的“老蚂蚁”,用自己的经历撕开了一道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切口——当时代的齿轮转向,我们该如何跳出惯性,重新定

2025年,当“买房还是租房”“如何规划养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惑,蚂蚁集团首席市场官陈亮的选择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这位在互联网行业深耕多年的“老蚂蚁”,用自己的经历撕开了一道关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切口——当时代的齿轮转向,我们该如何跳出惯性,重新定义生活与投资?

2022年,陈亮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惊讶的决定:卖掉杭州的房子,选择长期租房。这个在传统观念里“缺乏安全感”的选择,背后藏着他对时代趋势的冷静判断。

“疫情后看了人口学研究,发现未来房子的供需关系会彻底改变。”陈亮提到,梁建章关于人口负增长的分析,让他意识到“房子稀缺性”的底层逻辑正在瓦解。过去“买房=保值”的公式,在租售比失衡(国内多数城市不足2.5%)、房屋设计寿命(多数仅35-50年)等现实因素冲击下,早已不再成立。

选择租房,本质是跳出“资产焦虑”的第一步。陈亮以自己为例:7000元/月租下89平米的房子,通过长期租赁协议(8-10年)锁定居住权,不仅按自己喜好改造空间(定制衣柜、更换家具),还避免了房产折旧、维修基金等隐性成本。

“租房不是漂泊,而是用更低的成本换取生活的主动权。”他笑言,骑共享单车赶在12点前打卡Keep的生活,比开豪车堵在晚高峰里更让他感到自由。

这种“轻资产”模式,暗合了新一代年轻人对“居住”的重新定义:住得舒服远比“拥有产权”更重要。正如他在节目中反问:“为什么大厂高管就必须买房?难道租房就不能过有品质的生活?”

当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频繁变迁(如杭州未来科技城从农田变热点),死守“房产保值论”反而可能成为束缚。

在陈亮的投资逻辑里,养老规划的核心是“降低预期,拒绝贪心”。他拒绝陷入“必须攒够3000万才能退休”的奥数式焦虑,而是用“小学数学”做减法:假设65岁退休,以年化3.5%的复利计算,每月定投5000元,30年后可积累约500万——这个数字未必能暴富,却足以覆盖大多数人的基础养老需求。

“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总想着‘赢’,但养老需要的是‘稳’。”他分享自己的配置策略:50%配置增额寿等储蓄险(锁定长期复利),30%投入债券类稳健产品,15%用于定投全球资产(如印度股市、黄金ETF),剩下5%作为灵活资金。这种“金字塔式”布局,既避免了单一资产暴跌的风险,又通过时间杠杆实现滚雪球效应。

比起追求高收益,他更强调“现金流的平滑”。就像日本老人通过“反向抵押”将房产转化为养老金,陈亮认为,中国家庭也需要学会用“时间换空间”:年轻时用定投积累本金,中年后逐步转向低波动资产,退休后依靠多元现金流(年金、租金、投资收益)维持生活。

“养老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他比喻道,就像他坚持了300多天的戒烟经历,想通了“健康比尼古丁重要”的底层逻辑,决策就变得简单。

在“35岁危机”甚嚣尘上的互联网行业,45岁的陈亮却活得像个“少年”:骑共享单车赶夜路、花3万多元追200部短剧、研究00后拼高达手办的商业模式。这种“不设限”的生活状态,源自他对“成长”的独特定义:“少年感不是拒绝长大,而是永远对世界保持开放。”

他用“苏格拉底逛集市”的典故解释这种心态:当一个人不再被“需要拥有什么”束缚,就能看见生活本质的自由。就像他投资时拒绝跟风追逐热点,而是花时间研究短剧产业、小酒馆业态,这种“田野调查式”的好奇心,让他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总能捕捉到年轻人的真实需求。“做产品如此,做人亦然——只有跳出‘应该’的框架,才能找到‘适合’的活法。”

在他看来,对抗年龄焦虑的最好方式,是把人生看作“体验的集合”而非“任务的清单”。就像他带父母参观高端养老院后,父母逐渐接受“租房养老”的理念,当我们不再被“养儿防老”“落叶归根”等传统观念捆绑,才能真正为自己而活。

人生不过3万天,与其困在别人的标准里,不如多看看西湖的雪景。”他回忆起当年带团队在大雪天放下工作看雪的经历,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光。

从卖房租房到养老规划,陈亮的选择本质是一场“反惯性”的自我革命。当社会主流叙事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健生存”,他用“低预期、高体验、长周期”的法则,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破局思路:

拒绝用“别人的剧本”定义人生:房子、学区、薪资不是幸福的度量衡,活得舒服比活给别人看更重要;

用“时间杠杆”替代“杠杆投机”:养老、投资都是长期主义的修行,与其追逐短期暴利,不如用定投、复利构建安全垫;

把“焦虑”转化为“好奇”:对世界保持探索欲,无论是研究新消费趋势还是尝试骑行打卡,都是对抗年龄僵化的良药。

节目最后,陈亮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生活哲学:“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备选方案。当你不再害怕‘不一样’,或许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法。”或许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不被单一价值观绑架,保持对多元生活的包容,才是真正的“少年感”内核。

你身边有“反惯性”生活的例子吗?如果是你,会选择买房还是租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聊聊那些关于生活与投资的“另一种可能”。

文本来源 @和盘托出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