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计师爷陈梦吉,草根智者的精神魅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8:57 1

摘要:有着“中国侨都”之誉的江门,下辖‌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合称五邑,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于此:有明代心学的奠基者陈献章、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的历史学家陈垣、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中国电影开拓者黎民伟、

有着“中国侨都”之誉的江门,下辖‌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合称五邑,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于此:有明代心学的奠基者陈献章、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的历史学家陈垣、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中国电影开拓者黎民伟、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等等。还有一位历史名人很特别,他是通过文学、影视、戏剧、曲艺等文艺作品而广为人知并被民众喜闻乐见的,他便是陈梦吉。

《不辞长做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第四季之《扭计师爷陈梦吉,草根智者的精神魅力》,让我们对五邑地区的宗族文化传统、开放包容的民风以及维新变革思潮的形成等独特的社会关系发展进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传陈梦吉是明代新会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住在新会县会城浐湾街大康里。陈梦吉在民间被誉为“扭计师爷”,他的故事在五邑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粤语中的“扭计” 专指扭转形势的计谋。据记载,当时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而陈梦吉作为一名智者,经常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恶扬善。陈梦吉故事不仅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江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镇与侨乡文化交织的缩影,成为连接五邑地区历史与当代文化的纽带。

宗族社会的兴盛 民间叙事的土壤

明清时期的江门,宗族制度根深蒂固。以开平碉楼为例,黄氏家族通过统一规划建设锦江里碉楼群,展现了宗族力量的凝聚与传承。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宋旭民教授长期从事侨乡文化,特别是五邑非遗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五邑地区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是陈梦吉故事诞生与广泛流传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就是有很多个地方宗族的相互斗争、矛盾,争田、争地、争水、争路。所以陈梦吉的故事里面,就有很多故事去讲,作为状师,如何去调解宗族与宗族之间的矛盾。其实这样就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状况。”

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宋旭民教授

在故事中,陈梦吉常以“乡贤”身份调解纠纷,如“妙计逼富济贫”一案,他借“血兆”传说迫使恶霸苏家财赔偿,既维护了宗族内部的正义,又强化了集体道德准则。宗族社会的伦理准则与集体智慧,催生了以陈梦吉为代表的“民间英雄”。

侨乡与海上丝绸之路 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江门不仅是近代华侨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唐宋时期起,江门便因“广州通海夷道”而成为商船“放洋”的起点,台山上川岛的大洲湾遗址便是明代当地陶瓷通过外销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有力佐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展开的对外贸易 ,推进了当地海内外人员的双向流动,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也传入了江门,被当地民众吸收、融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文化。陈梦吉故事中体现的“斗智破案”、“科学推理”等元素,恰与侨民接触海外新知后的思维革新相呼应。

台山海口埠

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侨乡非遗学院执行院长张超指出,江门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也正源于此:“当地因为开埠比较早,开放比较早,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比较早,西方的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后,在这一片大地上,尤其在乡土的基层农村生根发芽,所以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文化,从建筑包括人文都有它自己的很多特点。在交往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开放,胸襟的开放,文明程度、待人接物等等。另外因为文化的一些碰撞融合,形成了他们的包容。”

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侨乡非遗学院执行院长张超

商品经济繁荣 讼师群体兴起

明清以来,大批江门人踏上出洋谋生之路,远赴异国他乡挖金矿、修铁路、创家业、建华埠。据统计,有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因此江门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素称“海内一个江门、海外一个江门”。来自江门的海外华侨华人在国外艰苦创业,不忘反哺故土。他们积极回乡投资兴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宋旭民教授认为,正是华侨的回归故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当时的工商业经济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但是还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去做新会红木,当时据说是有个板仔行,有很多做木工的匠人,这样形成了市场之后,逐步也会有很多欺行霸市这样的恶霸。所以在陈梦吉的故事中会经常讲怎么样治理这些恶霸和小贩,怎么样去解困,这些故事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是第三个原因。”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诉讼需求激增,讼师群体逐渐兴起。陈梦吉作为“广东四大状师之首”,其故事中的诉讼案例不少涉及经济纠纷,常常要替百姓对抗官府权贵和各类恶势力,由此获得了百姓对讼师的认同感。例如《怪才陈梦吉》中就有“汤丸档整锅报废,老先生误陷奇阵”、“老秀才失策大损,小讼师豪赌全胜”等故事。陈梦吉的行为既是对官方司法滞后的补充,也反映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他的故事充满喜剧色彩和反转情节,深受老百姓喜爱,被岭南民众视为草根智慧的代表。

在《有数得计减税赋》的故事中,为了帮助因闹灾荒无力上缴赋税的农民,陈梦吉挺身而出,说服县令减免赋税。这种“以智维权”的叙事,既是民间法治意识的萌芽,也是对社会矛盾的巧妙化解。除此之外,陈梦吉还帮助过被盐商短斤缺两的老农民、被斋婆打骂的养女、被欺骗的穷秀才,大多是面对官衙有理讲不出的弱势群体,他在向这些弱者施以援手之后不取分文,使用了诸多出人意料、不循常规的手段来达到追求公正与善的目标,树立起一个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讼师形象。

新会地域烙印 民俗物产缩影

“(陈梦吉)这个故事我们现在看来,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其实通过这个可以展现,我们可以研究到新会乃至整个珠三角的社会风貌。”宋旭民教授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对此,张超教授持相同的观点,他指出,陈梦吉故事有不少篇章涉及了新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说,《美人计平粜救灾民》、《一计解旱情》这里面都提及了新会当年的水患和旱灾。《美人计消除匪祸》、《施小计群盗落网》等故事与古兜山剿贼匪等事件,都与史实的记载非常的吻合。陈梦吉故事的内容与新会地域、事件、语言、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

赵拱卿所著的《陈梦吉新传》第二十三回提到的“辞年”,就是客家人过年“辞别旧年”的意思。《神童陈梦吉》中的清明扫墓,《骄兵计赛龙夺锦》的端午赛龙舟,还有其他故事中提到的元宵节赏月、二月初二土地神诞“烧炮”、嫁娶礼仪、荷塘舞纱龙等等,都和新会当地的民间习俗密切相关。

新会葵艺

有趣的是,陈梦吉的故事不仅与当地民俗紧密相关,还有当地众多物产的影子。据历史记载,东晋时期新会就大规模种植蒲葵和加工葵扇,新会葵艺制品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过去,新会不少人家均以葵为业,陈梦吉故事中的“整蛊合扇娘”就提到当地一女子坐在家门口合葵扇,飞针走线,手势娴熟。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五邑大学文学院李日星教授介绍说:“葵扇以前是我们打蚊子扇风的扇子,原来是一个产业。但是,我们有了空调以后,蒲扇的历史就终结了。恰巧,它就进入了一个艺术境界,这些大大小小的蒲扇,他们用这种烙画,把它烙成各种各样的画,它就成了艺术品,这自然就有了葵艺。”

新会陈皮

此外,广东三宝之一的新会陈皮是新会区的“土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传统道地药材,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陈梦吉的故事中陈皮多次被提及。李日星教授对陈皮也非常了解:“这里的陈皮是地理条件决定的。”新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圭峰山脉、牛牯岭山脉、古兜山脉,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形成独特的“湿盆地”的小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地肥沃,为新会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真正的陈皮,还需历经岁月的洗礼。将制作好的陈皮置于干燥通风处,让其自然陈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皮的颜色逐渐加深,香气愈发浓郁,药效也日益增强。这一过程,少则三年,多则数十年,方能炼就一味真正的新会陈皮。

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五邑大学文学院李日星教授

传承民间故事 发扬当代精神

陈梦吉故事刚开始流传时只在民众中口头传讲散播,后来,有民间说书人(讲古佬)将其收集、整理,组织为讲古素材,在城镇、农村进行讲演,后来又有了文字传承。陈梦吉故事作为新会当地宝贵的文化记忆,由新会为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系统性地保护这一口头文学遗产,避免其因现代文化冲击而流失。

江门新会区文化馆副馆长梁庚明向我们介绍了陈梦吉故事的申遗过程:“从2000年左右开始前期调研,新会非遗办联合文化馆、地方学者、五邑大学的教授对陈梦吉故事进行调查,收集他的口头传说,戏曲剧本等等民间手抄本,梳理其历史脉络和传播路径,依托五邑大学、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论证其符合非遗标准。第三就是政府人力物力的支持,一直到2010年前后,就将他的文本、影像资料、包括传承人讲述视频,传承谱系等,提交至江门市非遗中心,后逐级推荐至省级非遗名录。到2012年的时候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是民间文学。”

江门新会区文化馆副馆长梁庚明

陈梦吉故事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曲折的故事性,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人的精神文化滋养。陈梦吉的故事除了出版书籍、录制广播剧和有声书、改编成粤剧、拍摄电视剧和电影等,近年更尝试通过短视频、动漫等形式做年轻化表达。

宋旭民教授对陈梦吉故事的生命力打造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陈梦吉这个故事跨越了比较漫长的时间,起码有几百年。实际上,这几百年前后都会有变化,不同年代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有区别的。也就说明,这个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不断有人参与进去,继续创作,不断去传播,我们需要去保护传承。”

这种传承,恰与十五运会“活力大湾区”的主题相契合。陈梦吉故事中“开放包容、创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大湾区发展的文化底色。从海上丝路的商贸往来,到今日的湾区协同,江门以非遗为媒,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当代动能,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借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李日星教授对江门非遗文化的传承还有更多期待:“我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对新会的陈皮、葵艺、茅龙笔、陈梦吉故事这些非遗文化,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发扬光大。最好就是借十五运的东风,把我们广东的武术事业,把我们的非遗文化推广出去。”

新会蔡李佛拳

还有不到200天的时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盛大启幕。有着“中国侨都”之誉的江门,也是这届全运会的承办城市之一。陈梦吉故事,是江门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承载着侨乡的集体记忆,诉说着海上丝路的开放胸襟,更在非遗活化的浪潮中焕发新生。当十五运会的火炬照亮湾区,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文脉,正以陈梦吉的“扭计”智慧,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提供生生不息的灵感。

不辞长作岭南人

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

第四季

来源:广东交通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