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的有可能,只不过这个足迹不是真正的脚印,而是个人碳足迹。就像人们走在海滩上、雪地里,会留下长长的足迹,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在全世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你会想,我就躺在方圆不到 3 平米的床上,产生的二氧化碳怎么会影响到几百甚至几万公里以外的地
躺着不动却能让自己的小脚印实现全球化,这可能吗?
真的有可能,只不过这个足迹不是真正的脚印,而是个人碳足迹。就像人们走在海滩上、雪地里,会留下长长的足迹,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也会在全世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你会想,我就躺在方圆不到 3 平米的床上,产生的二氧化碳怎么会影响到几百甚至几万公里以外的地方呢?这就要从碳足迹的定义开始讲起了。
碳足迹是什么?
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被列为气候变化的“头号公敌”,碳足迹诞生了。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最初起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和他的学生马蒂斯·瓦克纳格尔(Mathis 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以“足迹”的表述形象地描绘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各类影响和影响程度。
碳足迹基于全生命周期原则,指人类在生产与消费活动中产生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总量,旨在系统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或与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碳排放。
碳足迹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和个人碳足迹:
国家碳足迹包括所有为了满足家庭消费、公共服务以及投资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企业碳足迹主要是包括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发布的环境标准 ISO14064 核算出的企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
产品碳足迹是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即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分销、使用到最终处置/再生利用等多个阶段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累加。
个人碳足迹主要是针对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计算出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产生于个人使用的产品、出行交通等日常活动。
打个比方,当你喝了一杯 100% 阿拉比卡的咖啡,在“全生命周期”的原则下,就可以说你的碳排放在遥远的埃塞留下了一个小脚印儿。
图片来源:中国咖啡网
我的足迹怎么算?
如何计算个人碳足迹呢?随着碳足迹概念的普及和应用,相关的计算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 4 种:
第一种: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法。一种自下到上的计算方法,是对产品及其“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比较详细准确。
第二种:通过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IPCC指南)。IPCC 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其编写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在计算过程中全面考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三种:投入产出法。这是一种自上到下的计算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不是很精确。
第四种:Kaya 碳排放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建立起联系。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想要了解自己的碳排放无需太过于专业和繁琐。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网站。比如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2030 产品碳足迹计算器、Carbonfootprint、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足迹研究小组-碳足迹计算器、ClimateTrade 等来大概计算自己的碳足迹;同时碳足迹估算的小程序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让我们离自己的碳足迹更近了一步。
图片说明:依次为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2030产品碳足迹计算器、ClimateTrade、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足迹研究小组-碳足迹计算器、Carbonfootprint;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参考文献[8]
碳排放,还能看标签
为了更加方便消费者了解自己使用的产品有多少碳排放,很多地方还推出了碳标签制度。目前全球有英国、日本、法国、美国、韩国、泰国、瑞士、瑞典、德国、加拿大、欧盟等 14 个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推行产品碳标签制度(2021 年),通过认证的商品会被贴上碳足迹标签、低碳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在产品包装上面直观地了解到手上的商品从“摇篮到坟墓”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或者是否是低排放、零排放产品。
图片说明:中国碳标签以圆形标志为基础及绿叶组成的图案,代表着保护或无限;并搭配二氧化碳化学符号,以及在标志中标示产品碳足迹数字。其中,碳足迹标签上标示的碳足迹数值,代表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换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产品碳标签制度简介》
比如我国橙类水果首个“碳标签”农产品爱媛橙,其“碳足迹”包括原辅料获取、栽培养护及采摘、产品包装物获取、入库储存、分拣包装五大单元,每个单元的碳排放量相加,最终核算出一颗爱媛橙的碳排放量为 0.2956 千克。我们每消费一颗爱媛橙,就会产生 0.2956 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人在家中坐,排放不停歇
原以为咱们每天吃饭穿衣、刷剧网购的小日子并不会有多少碳排放,但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北京大学教授翁翕曾说过,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半壁江山(50%左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0 排放差距报告》也曾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3,这么多碳排放量都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每个人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刷牙洗脸,一天的碳排放就开始了。比如睡觉躺的床、盖的被子、穿的睡衣,还有洗完脸用的看似无害的毛巾、吃饭时候用的雪白的面巾,洗漱用的热水和电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来提供的,这些物品的制造和运输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会有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研究者曾使用碳排放系数法和消费者生活方式法计算北京市 5 种典型社区家庭消费月均碳排量,平均下来 5 类社区家庭消费月均碳排量约为 199kg二氧化碳,相当于普通燃油车行驶 796km,可以驾车从北京到济南打个来回。
图片:论文(王悦等,2019)
“刷手机”是我们每天的日常,更是隐藏的“碳足迹刺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一项研究对互联网行为的碳足迹进行量化,发现 2016 年,人们观看 YouTube 视频累计的种种消耗,换算之后约等于 1113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全年的碳排放量。
其中给手机充电的碳排放只算“零花钱”,真正的大头还是数据中心的维护,国际能源署预测认为,2025 年至 2027 年,中国数据中心以及 5G 网络电力消耗量预计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电力消耗量占比预计将从目前的 3% 增长到 6% 左右,整整翻了一番。
而且随着现在互联网用户不断激增,加上流媒体、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迅猛发展,AI 和大模型对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以 ChatGPT-3 为例,它的单次训练就需要消耗约 1287MWh 电力,相当于美国约 121 个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量,同时产生约 690 吨碳排放(按照 2022 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0.5366 kgCO2/kWh 计算),单次请求 ChatGPT 每次响应耗电约 2.9 瓦时(Wh),相当于将一个 60 瓦的灯泡点亮 3 分钟,是传统谷歌搜索(0.3Wh)的 10 倍。法国数学家塞德里克·维拉尼(CédricVillani)在其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报告中预测,到 2040 年,数据计算所需的能源甚至可能超过全球能源总产量。
如果有一天,碳排放真的成为交易货币,那么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你的碳账户已经在悄然开始往出花钱了,真是花钱如流水啊。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让大家为了减碳刻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实,通过养成碳足迹账户理财的好习惯,降低碳消费,不仅能参与到减碳的事业中,还往往能帮我们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够通过碳普惠平台获得小小的经济奖励。
我们可以参考“碳理财”团体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里面贴心地推荐了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共 40 项绿色低碳行为,比如,服装领域的绿色低碳行为包括旧衣回收、使用可持续原材料生产的衣被等;饮食领域包括减少一次性餐具、植物基肉类替代传统肉类、光盘行动、小份/半份餐食等;居住领域包括使用清洁能源及绿色节能产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生活垃圾分类等。
在减碳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碳中和认证商品、在碳中和餐厅吃饭、乘坐碳中和航班、举办碳中和婚礼、参加零碳会议、在碳交易平台上购买绿证等方式抵消个人碳排放,成为“碳中和人”,让每个人的减排小贡献累计出巨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测算报告(2021)
[2]国际能源署(IEA)《2025电力报告》
[3]IIGF观点|刘慧心:浅析国内外绿色发展中的碳足迹体系建设
[4]《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T/ACEF 031-2022)
[5]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
[6]王悦, 李锋, 陈新闯, 胡印红, 胡盼盼, 杨建新. 典型社区家庭消费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21): 7840-7853.
[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产品碳标签制度简介》
[8]https://www.2030calculator.com/;https://market.climatetrade.com/carbon-footprint-calculator/zh/lifestyle;http://www.dotree.com/CarbonFootprint/;https://www.carbonfootprint.com/calculator1.html
作者丨李彤 科普作者 双碳行业从业者
审核丨董春松 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林林
来源:中国科技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