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 “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主题,麻城市残疾人联合会、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自强逐梦 助残圆梦】专栏,集中展示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先锋。让我们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 “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主题,麻城市残疾人联合会、麻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自强逐梦 助残圆梦】专栏,集中展示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先锋。让我们聆听榜样故事,汲取奋斗力量,共同谱写残健共融、携手圆梦的时代华章!
肖映源:用坚韧奋斗书写勇往直前的励志传奇
在麻城市乘马岗镇红星村,肖映源用坚韧奋斗书写别样人生,如同一首激昂奋斗的歌,奏响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最强音。他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在命运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为家乡发展和身边的人生活带来了希望与改变。他的经历,是一部生动的励志传奇,激励着无数残疾人在直面生活的挑战时勇往直前、奋发向上。
厄运磨砺:在苦难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1978年,肖映源出生在红星村一个普通家庭。本应充满欢笑的童年,却被接二连三的厄运笼罩。幼年时,一次意外摔断脊椎,因家庭贫困和医疗资源匮乏未能及时治疗,导致身体发育严重受限,身高不足1.5米。祸不单行,小儿麻痹症又让他瘫痪在床一年多,看着同龄人自由奔跑,他内心满是渴望与无奈。身体的缺陷不仅让他生活不便,还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嘲笑。
然而,苦难并未击垮他。14岁时,肖映源毅然踏上学艺之路,选择缝纫技术作为改变命运的突破口。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练习针法,从早到晚专注于布料与针线的交织。学成后,他在家乡开裁缝店却生意冷清。为谋生计,1995年被迫踏上前往浙江浦江开启打工之路。初到浦江,他在眼镜店做点焊,后因工厂订单不足失业,辗转北京、广州等地仍屡屡碰壁。
2001年,命运出现转机。浦江眼镜店老板再次邀请他返工,得知他会裁缝手艺后,推荐他到服装厂做车工。凭借扎实的缝纫基础,肖映源很快成为厂里的绗缝打样师傅,每次新品推出都由他研究打样。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经验和人脉,更让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奋发蝶变:在奋斗中书写生命的传奇
2005年,肖映源带着20多台设备回到红星村,带领老乡开办服装厂。经亲戚介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文道彩被他精湛的手艺和敢想敢干的精神打动,加入工厂的团队。然而,缺乏管理经验的他们在2008年遭遇重创,工厂倒闭,负债累累。但肖映源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尝试卖早餐、踩三轮,只要能赚钱的活儿都愿意去干,文道彩则在家照顾孩子并接零散活儿,两人相互扶持度过艰难岁月。
2015年,肖映源夫妇在浦江再次创业,这次他们稳扎稳打购置5台设备,亲力亲为经营加工厂。每天送孩子上学顺路送货,下午接孩子前再送一批货,晚上加班生产到深夜。在他们的努力下,加工厂逐渐走上正轨,债务还清,生活好转。然而,长期劳累让肖映源患上肺心病,2018年不得不回到家乡养病。
在家养病期间,肖映源仍关注市场动态,敏锐捕捉市场机遇。2019年,他得知浦江朋友订单繁忙,萌生将绗缝家纺订单带回家乡的想法。他与文道彩赴浦江争取合作,带回布料后却面临本地工人无经验的难题。夫妇俩手把手教学,组织工人起早贪黑赶工,最终700件高品质枕套赢得客户认可,之后订单源源不断。后来在麻城残联部门、驻红星村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厂家也持续提供设备支持,加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
反哺桑梓:在奉献中绽放人生的光芒
如今,肖映源的加工厂已发展为当地产业标杆,标准厂房占地 500多平方米,拥有45名员工,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他不仅为当地残疾人及留守妇女提供就业机会,还带动邻村周边开设1家加工厂、3家代加工店,形成传帮带联动发展的产业模式。外地远嫁到红星村的员工龚世美感慨:“肖总夫妇人好,工资准时,大家团结又开心。”
肖映源自强不息的光荣事迹得到当地政府、残联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市残联也多次协调落实相关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推动支持项目落地,在发展的道路上,帮助肖映源扩规模、跑订单、建车间,解决了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肖映源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筹谋着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引进先进设备,同时热心传帮带,择优收徒弟传授绗缝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残疾人看到生活的希望,鼓励他们用双手创造未来。
肖映源用坚韧与奋斗诠释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奋斗奉献中升华,带动乡邻共筑振兴之路,他的经历告诉大家:命运或许不公,但只要不放弃,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奋斗的精神,就能在逆境中绽放光芒。他的故事,正如红星村的名字一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闪耀着自强不息的光芒,诠释着“自强奋斗逐梦,扶残助残筑爱”的时代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