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过《山海经》的人都会有一个特别困惑的地方,虽然《山海经》里多次提到的帝俊,但是其他的文献却不再提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帝俊会在古文献中消失。其实困惑的不仅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同样还有一些研究专家学者。为此一些学者对帝俊研究之后,他们认为《山海经》里的帝俊就是帝喾
读过《山海经》的人都会有一个特别困惑的地方,虽然《山海经》里多次提到的帝俊,但是其他的文献却不再提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帝俊会在古文献中消失。其实困惑的不仅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同样还有一些研究专家学者。为此一些学者对帝俊研究之后,他们认为《山海经》里的帝俊就是帝喾。而在《史纪·五帝本纪》描写了:“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所以就有了《山海经》里的帝俊,是黄帝后代的说法。
其实简单的把帝俊解说成帝喾,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山海经》里同时出现了帝俊和帝喾。而且,《山海经》的作者也没有解释帝喾就是帝俊。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帝俊和帝喾是两个不同的帝王。《山海经》中除了描写帝喾台之外,就是和帝尧同时埋葬在狄山或者叫做岳山的地方,不过在《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尧埋葬的地还有另一个称呼嗟丘。根据嗟丘南三山而北一水的描写,结合印度奥里萨邦的地形图,我们可以找到帝尧的埋葬地嗟丘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测一件事,嗟丘、狄山和岳山,只不过是帝尧葬地的不同时期的叫法而已。所以说,帝喾的埋葬地就在青丘山,对应的位置在印度的奥里萨邦。
青丘山的嗟丘
然而在《山海经》里,帝俊的描写就辉煌的多。他令妻子羲和在甘山制造十日,然后又让另外一个妻子常羲在日月山附近制造十二月。虽然《山海经》中没有描写扶桑的建造者,但是供十日栖息的扶桑,一定是帝俊派人建造的。从羲和制造十日以及常羲制造十二月,就可以推测一件事,《山海经》中所有关于日和月都不能直译成太阳和月亮。《山海经·海外西经》描写了“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以及《山海经·海外西经》里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都可以说明一件事,《山海经》里的日是一种可以发光发热,而且能把人炙杀至死的设备。
为什么帝俊这么重要的人物,后来的其他文献却是只字不提?其实和帝俊的地位有关系。帝俊在《山海经》的早期建造了十日和扶桑树,用来融化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原,然后开启了山海经计划。所谓的山海经计划,就是众神在地球上开采山川里的金属矿产,这就是为什么《山海经》里不厌其烦的描写山上有各种矿石的原因。而负责采矿的人,就是山系结尾提到的鸟身龙首或者人面蛇身的山神,这些造型怪异的山神并不是他们的本体,而是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或者是穿戴的设备等。
后人画的羿射十日图
帝俊制造好十日和扶桑树之后,就把十日与扶桑树的使用权交到炎帝一族的手里,然后带领妻子羲和与常羲离开了地球。接下来就爆发了炎黄两族的战争,祝融从赤水降到江水,以及黄帝和蚩尤的冀州之野大战等事件。等到帝俊再次归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地球上已经变成了《淮南子·本经训》里的:“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然后就有了《山海经·海内经》里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为什么帝俊不惜派出羿展开大开杀戒,其实是因为归来的帝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十日明明是帝俊的妻子羲和所制造,但是再次归来的帝俊却无法掌控十日,所以才不得不派出羿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为什么可以确定帝俊要比炎帝和黄帝早,其实南山经三条山系的写作顺序,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南山经是《山海经》的开端,而青丘山的英水对应的是婆罗门河,帝俊在青丘山的汤谷建造了扶桑树供十日栖息。南次二经柜山的英水西南流注于赤水,这里的英水是卢尼河,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炎帝一族带领人在这里开垦冀州之野,从炎帝到祝融一直在赤水流域休养生息。南次三经鸡山的黑水是格尔纳利河,黄帝就居住在黑水岸边的轩辕之丘,而昌意降的若水(卡克拉河)则是黑水(格尔纳利河)的支流。
英水 赤水 黑水河流图
当帝俊再次归来的时候,遭到了“十日并出”的事件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帝俊派出战神羿迎接挑战,赐羿彤弓素矰。可是到了《淮南子·本经训》里的却变成了:“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帝俊的事迹已经安排在帝尧的身上。为什么可以确定《淮南子》里把帝俊修改成帝尧,而不是《山海经》里帝尧修改成帝俊。因为《山海经》是体系的书籍,先有羲和在甘山生十日,然后才有赐羿彤弓素矰,淮南子则是冒然的出现了上射十日下杀猰貐,无法形成逻辑闭环。
其实不仅《淮南子》把帝俊改成了帝尧,同时《尚书·尧典》:也出现了帝俊的事迹安排在帝尧的身上的事情,“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因为《山海经》中羲和是帝俊的妻子,而且帝尧也出现在《山海经》,甚至帝俊和帝尧出现的时间还有交集,所以早期的文献,自然不会出现帝尧命令羲和的事迹。虽然有的学者把羲与和的两个部落,但是那只是《史记·五夏本纪》里的两个部落,与帝尧时代的羲和不是一个概念。
古人不仅把帝俊的事迹安排在帝尧的身上,同时也把帝俊的事迹安排在黄帝的身上。《山海经·海内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西周的祖先后稷是帝俊的儿子。但是《史纪·周本纪》却变成了:“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但是因为《史纪·五帝本纪》描写了:“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于是后稷成了黄帝的后代。
诗经
太史公写《史纪·周本纪》后稷的时候,沿用的是《诗·大雅·生民》里的:“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史记》里的的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后稷的写法。很多人忽略了一点,《诗经》是周代的采诗官深入民间收集的民间歌谣,因为当时创作人的知识、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当作高价值的历史书籍。所以才有姜嫄踩巨人脚印怀孕生后稷的故事,简单的总结《诗经》的身份,就是民间故事传说。
在写《史记》的时候太史公是看过《山海经》的,《史记·大宛列传》里描写了:”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所以可以确定太史公肯定知道上古是有有位名叫帝俊的帝王。但是他没有把帝俊写进《史记》,虽然看似太史公不相信《山海经》里的怪物,同时太史公也不相信《山海经》里的历史。如果太史公相信《山海经》里的内容,那么《史纪·五帝本纪》的篇幅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长的多。
来源:语其籽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