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结束后,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光华东街小学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该校校长吴宁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文明出行的辩论会。她的团队设计了“德育导师”智能体,将德育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与AI的深度交互。在AI的提示下,原本没有辩论基础的学生迅速成
“垃圾桶数量少会导致游客乱扔垃圾。因此,景区设置不足也有责任。”“不管有没有垃圾桶,都不应该乱扔垃圾。作为游客,应该文明出行。”
“五一”假期结束后,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光华东街小学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该校校长吴宁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文明出行的辩论会。她的团队设计了“德育导师”智能体,将德育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与AI的深度交互。在AI的提示下,原本没有辩论基础的学生迅速成为出色的小辩手。
这是南京将人工智能嵌入“五育”各环节的缩影。南京通过跨学科整合推动“五育”协同发展,既打破了学科壁垒,又让德体美劳教育变得可视化、可评价。这种“技术+人文”的双重关怀,为教育均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教育如何借力科技实现“五育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发现,南京的实践不仅是一场教育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其经验对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破解“五育量化”困局
在传统教育中,智育长期占据核心地位,“五育”难以融合,如德育不易渗透进理科教学课堂,美育难与劳动实践结合,体育缺乏跨学科协同机制,传统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模式难以量化德体美劳教育发展成效。
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每人都佩戴着智能手环。该校副校长李森介绍,课后,孩子的运动数据会被统一上传到云端,让AI分析、判断每个孩子的运动情况。分析心率、运动消耗、中高强度运动时长等数据后,AI将辅助体育教师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这使得该校学生的肥胖率下降、体测达标率明显上升。
两年来,南京建设了近30个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生物跨学科实验室,学生在观察植物与动物生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入了生命教育理念……如今,校园智能机器人、数智作业系统、教学评一体化体测运动屏等10余项人工智能装备进入了南京的中小学校园。
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南京市教育局投入2300万元,为全市625所中小学配置标准化实验仪器,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实验仪器全域配置到位的城市。南京市教育局将确保全市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并打造三类人工智能实验室和100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AI如何赋能“五育”融合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劳动课教师黄兴磊表示,刺绣、木雕等传统技艺并不适合中学课堂,“需要用到针、刻刀等尖锐物品,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安全。”即使带领学生实操,短短几个课时也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关技法,并做出成品。
“可不可以利用AI设备,将孩子们的创意直接变成现实呢?”教师们最终选择了智能绣花机和AI设计终端相结合的装备方案。
黄兴磊将设计好的刺绣图样传输到云端,智能设备接收到图样后,发出“嗒嗒嗒”的工作声,不多时,一件刺绣成品新鲜出炉。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开始设计起刺绣图案。晓宇(化名)画出了一个可爱的蛇宝宝,并加上了元宝图案。“这样画面更完整、更可爱。”晓宇欣然接受了AI的建议。
课后总结时,黄兴磊发现,AI降低了技术门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创造之美,劳育与美育“无缝结合”。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发现美、学习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育并举”更重要的是运用跨学科教育的方式,让“五育”融合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科利华中学教务处主任、数学教师张丽萍与体育教师韩威合作,打造了体育运动与心率的跨学科课程。学生需要探究体育运动中不同因素对心率的影响,并在体育课上佩戴手环,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绘制函数图像。
韩威发现,这项跨学科课程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数学课上,孩子们更认真了。体育课上,大家跑步更加积极了,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
在初三(7)班47名学生的努力下,10余张函数图像呈现在张丽萍面前。他们探究何种心律下的运动才是科学运动,“你看,大家的研究与AI检索后得出的结论差别不大。可以说,你们的研究非常成功!”张丽萍告诉学生。
让AI贯穿育人全链条
作为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中的一讲,《绘制平面图》是一些教师“讲而不做”的课程。新城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李森直言,课程设计偏灵活,建筑物的方位大多并不是正东、正西,每一栋建筑物也不可能像书本上所描述的那样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些原因导致教学中的绘图工作难以进行。
面对挑战,李森尝试将平板电脑及相关AI程序运用到课程中,通过平板电脑内置的指南针、测距仪,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相关数据采集。只要带着平板电脑从一个点绕建筑物一圈,测距就完成了。之前令人困扰的教学问题迎刃而解。
课堂上,师生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发弹幕的形式评价每一张校园平面图,AI则对学生绘制的平面图进行了打分。
南京正着力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今,AI已被嵌入到育人的每个环节中。
“某些词句是脏话,但部分同学会脱口而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二学生小泽希望,在校园里巡航的机器人可以智能识别这些脏话,“如果有哪个同学说脏话,机器人就播放音乐,发出善意的提醒”。
“这样全新的形式让AI贯穿育人全链条,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该校初中部党总支书记邢玮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王晓燕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2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