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被冻结股权数额2000万人民币,冻结从2025年5月13日到2028年5月12日,冻结期限为3年。早在2024年,方运舟名下股权就已经被冻结过一次了,近日,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哪吒汽车再一次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2025年5月13日消息,哪吒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被冻结股权数额2000万人民币,冻结从2025年5月13日到2028年5月12日,冻结期限为3年。早在2024年,方运舟名下股权就已经被冻结过一次了,近日,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哪吒汽车再一次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次哪吒汽车被人提起还是周鸿祎在直播间吐槽生产线展示不专业,再后来就是降薪,裁员,部分办公场地人去楼空的传闻时有发生。
哪吒汽车
但实际上,哪吒汽车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的消息也没过去多久,2022年它曾以15.2万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现在哪吒汽车的遭遇不仅揭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尾部品牌的生存危机,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出清”的深层变革。曾经,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但潮水退去,留下裸泳的注定是凶多吉少。
一、行业分化:“马太效应”照进现实
1. 销量与资本分化演绎
2025年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小鹏、理想、小米等头部企业单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而哪吒、天际等尾部品牌销量跌至不足千辆。资本市场同步上演“马太效应”:比亚迪营收突破7000亿元,宁德时代电池出货量达500GWh,而哪吒汽车连续三年亏损超183亿元,市值蒸发殆尽。
2. 资源集中的底层逻辑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源集聚,体现在技术壁垒、生态构建和市场布局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技术护城河: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或智能化投入构建自身品牌发展的护城河。例如比亚迪构建全产业链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提升基础产品智能化水平,倒逼尾部品牌直面“技术平权”压力,小鹏汽车投资智驾,布局10万元级下沉市场,问界汽车引入华为作为智能驾驶提供商,开发高端电车市场。
比亚迪全产业链能力
二是构建车圈生态: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与零跑“技术输出+产能共享”模式,分别通过用户粘性与成本优势构建护城河。小米SU7用户中72%为手机用户,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小米车机生态
三是构建全球化市场布局:比亚迪在中亚建厂、零跑借力Stellantis进军欧洲,头部企业通过海外市场对冲国内竞争,而尾部品牌因生态能力不足被边缘化。
比亚迪全球市场布局
二、尾部品牌的生存困境:从战略失误到信任崩塌
1. 战略定位的致命错误
哪吒汽车早期以低价车型抢占网约车市场,但未能及时向高端化转型。2023年推出的哪吒S因技术代差与比亚迪汉、小鹏P7竞争失利,销量未达预期,最终导致品牌定位模糊与资源内耗。
哪吒汽车
2. 资本断供与信任危机
尾部品牌普遍陷入“融资-亏损-再融资”恶性循环。哪吒汽车累计融资228亿元,但三年亏损超183亿元,资本输血难掩造血能力缺失;高合汽车依赖单一股东输血,融资规模不足同行1/4,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停工。信任崩塌进一步加剧危机:哪吒汽车拖欠供应商60亿元货款导致宁德时代断供,车机系统停更、配件短缺引发车主集体诉讼。
三、行业终局:从烧钱开始,以“拼技术”结束
新能源行业的终极生存法则一定是产品力。比价格、比烧钱只是游戏的开始,而不是结局。而产品力具体则包括产品和生态两个环节。一是智驾,2025年高阶智驾进入规模化落地元年,特斯拉FSD、华为ADS 3.0等技术推动成本下探,未实现突破的品牌面临淘汰;二是生态: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输出技术,比亚迪通过中亚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头部企业从“产品出口”转向“生态输出”,而尾部品牌因缺乏全球化能力丧失增长第二曲线。
未来竞争将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整合。小米以澎湃OS打通200+智能设备构建跨场景协同,零跑通过CTC技术输出摊薄制造成本,缺乏此类能力的企业将沦为“功能组装厂”。哪吒汽车因未能构建技术或生态壁垒,最终在价格战中耗尽资本。
四、头部聚集时代的必然性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哪吒汽车的崩盘警示行业:依赖资本输血、缺乏核心技术、定位模糊的企业终将出局。
未来,唯有兼具技术深度(如比亚迪研发投入858亿元)、生态广度(如小米全场景协同)与全球化韧性(如零跑海外布局)的头部企业,方能主导行业价值链分配。正如方运舟在全员信中所言:“改革是唯一出路”,但留给尾部品牌的时间窗口已然关闭。
即便当年的蔚小理,也出现了实力分化的局面,频现裁员传闻、急需融资、采用租电模式但盈利仍未转正的蔚来会否成为下一个哪吒也未可知。当潮水退去,中国新能源汽车终将迎来强者恒强的头部聚集时代,所谓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终成过往。
来源:鲲圭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