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美”之笔绘就家庭文明新画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0:35 1

摘要:深耕农业科研的“学术伉俪”、筑梦山区的“助学之家”、扎根祖国边疆的“护边夫妻”……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

深耕农业科研的“学术伉俪”、筑梦山区的“助学之家”、扎根祖国边疆的“护边夫妻”……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

这些“最美家庭”以小家承载家国大爱,用行动绘就“最美”画卷,不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家庭的精神风貌,更激励着全社会以“最美家庭”为榜样,在致敬“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的过程中,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厚植家国情怀

在科研攻关的实验室里,在祖国边陲的戈壁深处,在东北雪乡的极寒之地,一个个家庭以赤子之心诠释着“家国两相依”的深刻内涵。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黄丽丽、康振生这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伉俪的共同追求。

双双扎根农业科研沃土四十载,黄丽丽教授专攻苹果树腐烂病、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等产业顽疾,为全国70%果区撑起“健康保护伞”,被果农誉为“果树神医”;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顽强攻关30年,破解了被称为“黄疸”的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构建的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后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100亿公斤。夫妻俩的研究成果惠及“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国内科研攻坚到国际技术推广,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共同书写着守护大国粮仓的时代答卷。

在内蒙古阿拉善边境的戈壁深处,徐乃超、李文娜这对“90后”夫妻驻守着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在那里,他们既是恩爱夫妻,也是“革命战友”,共同担负着3145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和103公里边境线的边境管理和治安管控任务。

2021年5月,徐乃超与李文娜结为伉俪。婚后几个月,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计划组建抵边警务室,徐乃超第一个报了名,得知消息,李文娜选择坚定相随,她说:“他守边,我守他。他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后,夫妻二人克服警务室初建时各项保障设施不完善阶段的困难,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模式,发动边民共建边疆,累计开展联合边境踏查600余次、爱民走访800余次、开展党课教育20余次、联合处突演练16次、救助群众30余人、劝返抵边人员3000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国亦守家,守家即报国”的家国情怀。

在海拔近2600米的长白山南麓无人区,黄义、王荣香夫妻同样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戍边故事。

黄义所坚守的横山边境检查站是吉林省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边境检查站,一年9个月被大雪覆盖。为守护边境安全,他常年扎根一线,曾在极端天气下挽救面临生命危险的群众9人;为了让丈夫安心守好“大家”,妻子王荣香跨越3000多公里从福建来到长白山,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她不仅把管好“小家”的责任和使命扛在自己的肩上,还和丈夫一起帮助辖区12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其中7人考上大学。

山上守护国门、救助群众,山下值守社区、为民服务,夫妻二人用无怨无悔的付出,书写了护国戍边的感人故事。

2011年,北极村村民史瑞娟和丈夫孙彦龙积极响应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号召,在北极村率先打造了“雪人木屋”特色民宿。

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室外赏冰雪、玩冰尜、进商铺、看农家……通过他们的直播镜头,充满北国风情的鲜活画面如同一颗颗磁石,吸引着无数南方游客奔赴漠河。

面对想创业的妇女姐妹,夫妻俩无私分享、细心指导,在他们的带动下,30余户村民尝试起新的经营模式。如今,北极村老百姓端起了“雪饭碗”,吃上了“旅游饭”。秉持“敢闯敢创敢担当、共富兴乡守初心”家风,史瑞娟家庭的文旅兴边之路越走越宽。

弘扬传统美德

从鄂西山区的助学之家,巴渝山城的物流之家,到北京怀柔的普通农家,一个个家庭用实际行动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刘发英”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20年来,她化名“英子姐姐” 开启网络助学之路,创办助学网站,创新探索贫困学生帮扶模式。

受教师父亲影响,刘发英从小便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1991年,刘发英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长阳当时最贫困的黄柏山乡工作。她与同是教师的丈夫覃守龙组成“助学夫妻档”,组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恪守“一对一”透明助学准则,募集善款3500余万元,为山区5000多名困难孩子照亮求学路。

教育情怀代际绵延,刘发英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主动扎根家乡,协助母亲实地走访、整理助学档案,儿媳作为“英子姐姐”助学项目的受益者,也积极加入志愿团队。一家人秉承“清白立世守本心,赤诚奉献传大义”的家风,将教育的阳光雨露洒向有需要的孩子们。

秦庭群是重庆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快递员,他和妻子陈益群已经携手为投递“幸福”而奔跑了15载,派送包裹逾百万件。

扎根物流一线的秦庭群始终秉持“服务为民”理念,在暴雨中蹚水投递客户急需快件,在寒冬为留守老人配送御寒物资,还多次发现并参与协助扑灭初期火情,被群众称为“穿工装的守护者”;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陈益群用心记录孤寡老人生日,为200余位重点关爱客户整理服务需求台账,竭力满足独居老人用药等个性化需求,用热心与责任感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和尊敬。

坚持“持勤补拙、以心换心”,这对“快递夫妻” 将责任融入每一程奔波,用双手诠释勤劳朴实的家风真谛。

在北京怀柔范各庄村,有这样一户普通农家,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恪守着“仁爱孝悌、重学尚礼”家风。

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1979年大年初二创办家庭春晚,每逢新春佳节,吴淑明全家老少总会围坐炕头,从父辈讲述到孙辈表演,从促膝交流到全家合唱,代际传承的仪式感让“孝悌”种子深深扎根。

面对患脑梗十年的父亲,以及卧床八年、因患肌萎缩到近一年已极尽失能的母亲,吴淑明始终陪伴在侧,为父母端汤喂药、擦身按摩,在侍奉双亲的岁月里书写了感人篇章。如今父母已经过世12年了,家庭春晚这场亲情盛宴却并未间断,延续至今已经46年,成为家风传承的独特载体。

传承优良家风

从赣鄱大地的方寸戏台,雪域高原仁心守护,到苍翠林海的巡山之路,一个个家庭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新时代的家风故事。

在江西省樟树市经楼镇,有一支传承了三代的经楼采茶剧团,他们在守正创新中传承戏曲艺术、演绎时代文明新风,将文明种子遍播乡村大地。

40年前,白根保接管了由父母创办的剧团并担任团长,妻子白凤梅既登台又管后勤,夫妻二人坚守初心、用心经营,让老剧团不断焕发新生机。作为农村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坚持将乡村振兴、法治建设、乡风文明等内容编入采茶戏剧目中,开展“戏曲下乡”巡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覆盖各地观众超480万人次。

如今,传承重担又落到了身为剧团花旦的女儿白亭亭身上。白亭亭坚定地说:“只要还有乡亲想听,就会一直干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采茶剧。”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无论寒冬酷暑,总是一个身影徒步跋涉、骑马跨越草原,默默守护着村民健康,他就是日土县日土乡甲岗村村医南杰次仁。

40多年来,南杰次仁用医者仁心和党员赤诚守护700余名村民及周边3000多名各族群众健康,在他的书房里,挂满了各种汉藏双语的感谢信。

妻子巴桑拉吉也始终支持着丈夫事业。“药香不分民族,医道连接人心”的朴素家训已深深融入家庭日常和孩子教育,“爱国团结、仁心济世、崇德向善”的家风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熠熠生辉。

“45年行走在深山老林间,以青春与奉献换来上万亩山林的平安”,这是姚克礼和张柳妮一家扎根深山、守护生态屏障的动人故事。

1999年,姚克礼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大堡林场一名护林员。妻子张柳妮紧跟其后加入护林队伍。防火关键期,张柳妮主动走访周边村寨,向妇女们宣传防火知识,用“拉家常”的方式让护林理念深入人心。45年来,大堡山林区从未发生火灾和出现乱砍滥伐现象。

苍翠群山间,姚克礼一家以两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不断谱写着守护青山的长歌。

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传统美德为基因,以优良家风为传承,“最美家庭” 的故事不仅勾勒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绚丽图景,也让温暖与力量在千万家庭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翠艺阁精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