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陇南市武都区,昔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正被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创新改写。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这里的农民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一地多收、钱粮双增”的致富故事。
在陇南市武都区,昔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正被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创新改写。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这里的农民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一地多收、钱粮双增”的致富故事。
武都区山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探索出“椒粮套种”“双椒红配绿”等立体种植模式。花椒树下套种马铃薯、辣椒或蔬菜,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让每亩地增收2000-3000元。此外,冬播洋芋与水稻轮作,填补了“种植空窗期”,实现“冬闲田”变“增收田”,年产值超2600万元。
现代农业技术正深刻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无人机喷洒农药、山地单轨运输机搬运物资、智慧大棚精准调控环境……这些“黑科技”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效率。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农机手们熟练掌握了无人机和微耕机操作,病虫害防治实现“空中作业”。油橄榄种植户赵词平感慨:“过去背肥料上山要累断腰,现在轨道运输机11分钟就能爬坡500米!”
电商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武都农产品走出大山。农民通过微信“朋友圈”精准对接市场,冬播洋芋利用“时间差”提前上市,价格高达每斤3元,亩收益过万元。同时,马坝村的桃子、枇杷通过近郊采摘游变身“致富果”,汉王镇果农李高林在桃园套种蒜苗,实现“四季无闲田”。电商达人李树红更将花椒、油橄榄等特产销往全国,年营业额突破4800万元。
武都区将人才作为发展核心,通过党建引领培育“新农人”。2024年,全区开展粮油种植、农机操作等培训,满意度达100%,农民法律意识和科技敏感度显著提升。村支书带头创办合作社,整治撂荒地种植中药材,基层干部化身“田专家”,指导剪枝、施肥,确保产业稳产增收。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武都区新时代农民以创新与实干,让土地焕发新生机。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赵 振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