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春耕,湖北荆州的王大姐在某电商平台刷到一款销量20万+的“特效广谱杀虫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近一半。她没多想就下单30瓶,对着50亩稻田按说明喷洒。两周后,本该抽穗的稻苗却成片枯萎,叶片上密密麻麻的稻飞虱还在啃食茎秆。经农业部门检测发现,这瓶农药的有效成分
去年春耕,湖北荆州的王大姐在某电商平台刷到一款销量20万+的“特效广谱杀虫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近一半。她没多想就下单30瓶,对着50亩稻田按说明喷洒。两周后,本该抽穗的稻苗却成片枯萎,叶片上密密麻麻的稻飞虱还在啃食茎秆。经农业部门检测发现,这瓶农药的有效成分不足含量的1/3。王大姐找平台维权,客服只同意退款:“我们只是平台,卖家已经注销账号了。” 她蹲在田埂上抹泪的样子,让每个种地人看了都揪心。
打开任意电商平台搜索“吡虫啉”,能跳出上千个产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低价产品详情页里,“买二送一”“无效退款” 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号称“3天见效”的药剂,可能用过期原料替代原药,或者偷偷添加禁用成分来伪造效果。2023年江苏宿迁破获的特大网络售假案中,犯罪团伙把过期农药重新灌装,通过直播带货卖到17个省份,2000多亩果园因药害减产,果农们看着发黑的叶片欲哭无泪——而这样的“三无产品”,在网上销量动辄上万。
农药不是普通商品,它的有效成分含量、适用作物范围、安全间隔期等参数,需要经过严格的田间试验和毒性检测。但网络销售中,商家用“厂家直销”“源头低价”的话术掩盖真相。多地农业部门 抽查数据显示,线上农药合格率仅70%左右,虚标成分、添加禁药等问题突出。当农民对着手机屏幕下单时,买到的可能只是一瓶 “包装精美的毒药”。
河南周口的李大叔在直播间买了除草剂,按客服指导喷洒后,玉米苗却大面积发黄。他想讨个说法,却发现卖家已经下架商品,平台客服让他 “自行提供药害鉴定报告”。找鉴定机构一问,出具报告需要7个工作日,费用高达2000元——这相当于他1亩地的年收入。好不容易找到厂家,对方却说:“我们没在网上卖过这款药,可能是第三方代理造假。” 最终在农业执法部门介入下,李大叔只拿到微不足道的赔偿。
这不是个例。农药效果受气候、土壤、使用方法等多重因素影响,一旦出现药害,农民要证明是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提供专业检测报告,而鉴定流程长、成本高,维权路上层层受阻。调查数据显示,网购农药纠纷的投诉解决率仅28%,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
种了20年水稻的张大哥曾在网上买过杀菌剂,按照详情页 “苗期稀释500倍” 的说明喷洒,结果秧苗大面积灼伤。后来农技员下田查看才发现,他忽略了“避开30℃以上高温喷施”的隐性要求—— 而这些细节,在网上客服的标准化回复里根本没提到。
农药使用是精细活:水稻破口期该用什么药剂?除草剂和叶面肥能不能混配?这些问题需要农技员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指导。但网购时,很多农民只能对着几行文字说明 “盲人摸象”。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购用户曾因“稀释浓度错误”“喷施时间不当”导致药害,而在实体店购买时,有经验的店主会根据作物长势、病虫害类型推荐产品,甚至亲自下田指导。
去年夏天,浙江金华某快递点发生起火,起因是商家将乳油类农药伪装成 “日用品” 发货,高温下药剂挥发膨胀,导致包装破裂起火。农药属于危险化学品,按规定必须用专用车辆运输,但很多网店为节省成本,把粉剂、乳油混在普通快递里,和食品、日用品堆在一起。粉剂受潮结块失效,生物制剂高温下活性丧失,农民收到的可能已是“废品”。
更关键的是,实体店买药能当场查验资质:《农药经营许可证》《产品登记证》一应俱全,而网上很多卖家可能连基本资质都没有或者是借的。近年来实施的《网络农药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虽然要求线上销售必须对接农业农村部门数据库,但仍有不少商家打擦边球,用“叶面肥”“植物营养液” 的名义卖农药。
在不少地区,农业部门每年会筛选适合本地作物的农药,列出“白名单”在各村公示,让农民购买时心中有数。这种“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做法,能让当地药害纠纷大幅减。
种地是个良心活,每一瓶农药都关系着全家人的收成。与其在网上赌运气,不如多跑跑本地农资店:看看有没有正规资质,让老板讲讲适用作物和使用方法,索要一张带公章的购货凭证。这些看似麻烦的步骤,其实是给收成上了一道“保险”。
当农民在手机上为低价狂欢时,别忘了土地不会说谎——你用什么对待它,它就用什么回报你。对种地人来说,靠谱的渠道、专业的指导,比任何“网红爆款”都更有价值。
来源:新农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