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着中铁建工人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奋斗之歌。中铁建工微信推出 “榜样引领” 专栏,致敬那些我们身边坚守岗位、践行初心的劳动者。匠心筑梦,薪火相传;榜样如炬,追光而行。让我们一起走进榜样的世界,赓续
近日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铁建工集团
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薛海江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工作13 年来
薛海江深耕施工一线
累计撰写10 余万字学习笔记
系统钻研40 余本安全生产专业书刊
从塔吊吊运的操作规范到
焊机使用的细微参数均稔熟于胸
2019年投身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建设
克服高原反应等自然环境挑战
牵头制定《高原施工安全二十条》
融合30余项应急预案与90项安全操作规程
经百次试验研发液态环保抑制剂,抑尘率达98%
使工地成为西藏扬尘治理标杆并
获评国家级安全工地
2020年,薛海江获 “全国优秀农民工” 称号
并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以坚守和创新践行着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在薛海江身后
西藏自治区医院项目团队
正以同样的奋斗姿态默默奉献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工程
该项目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
总建设面积27 万平方米
承载着提升西藏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 的民生使命
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始终秉持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理念
将工程建设与高原人文特色深度融合
为西藏建设添砖加瓦
面对高寒缺氧、强紫外线
大温差等极端自然条件
项目团队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以顽强毅力坚守施工一线
坚持策划先行、样板引路
以“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
操作过程规范化”为原则
成立QC小组攻关技术难题
通过科学组织和技术创新
团队在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
最终提前 3 个月实现医院主体结构封顶
持续刷新着西藏建设“建工”速度
项目建设过程中
团队不断创新施工技术
针对门诊大厅及两侧双曲造型
整体跨度大且结构复杂的钢桁架
采用MIDAS计算软件
进行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分析
计算施工阶段钢结构的受力状态与
设计状态的差异
为现场施工提供全方位指导
依托rhino、AUTOCAD等
专业深化设计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
并导入BIM项目管理平台
进行钢结构深化下料工作
同时运用Xsteel软件
将施工图纸转化为工厂标准图纸
并采用卧拼法进行工厂预拼装
极大提高了钢结构的
成型率、安装速度和工程质量
项目部还围绕施工建设重难点
成立 “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潜心钻研
先后形成国家级论文 4 篇
取得 2 项天津市建设系统QCI类成果
1项中国建筑业协会建设QCII类成果
荣获 “优路杯” BIM 技术大赛优秀奖等
这些科创成果为项目斩获
“中国钢结构金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为高原地区的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坚持所有发展
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这一重要指示为西藏发展指明方向
也成为中铁建工项目团队的行动指南
面对藏族兄弟缺乏专业技能的现状
项目部迅速响应
以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为己任
积极探索帮扶新路径
项目部职工主动自学藏语
创办 “双语夜校”
搭建起汉藏文化沟通的桥梁
创新建立 “汉藏安全结对” 机制
推进汉藏两族结对帮扶
在培训方式上突破传统模式
运用VR模拟、案例视频
互动问答等创新手段
将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
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
通过沉浸式体验
藏族工友能更直观地掌握施工技术要点
互动问答环节则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让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在项目部持续帮扶下
20余名藏族工友
顺利考取专业资格证书
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收入也实现明显增长
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项目部始终牢记
“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的嘱托
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融入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现了发展与团结的有机统一
2025年1月7日
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 6.8 级地震
项目部迅速响应
第一时间筹集采购急需物资
并联系运输车辆
在当地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
全力协助定日县抗震救灾工作
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贡献建工力量
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更体现了中铁建工集团
心系藏区、情牵百姓的深厚情怀
作为首批援藏央企
中铁建工集团在青藏铁路
拉萨火车站、那曲物流中心
拉林铁路、西藏自治区医院等
多个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高原施工经验
在冻土施工、高原供氧、生态保护等
技术领域不断突破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与进度齐头并进
形成了 “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
海拔高追求更高” 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从交通基建到民生改善
多年来,一批批建工人
以优质的工程和真诚的服务
来源:文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