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95岁的朱森元院士溘然长逝,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了一套让中国航天站稳世界第一梯队的"动力密码"。
2025年5月14日,95岁的朱森元院士溘然长逝,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了一套让中国航天站稳世界第一梯队的"动力密码"。
毕生研究“中国心”
当长征五号火箭划破天际时,很少有人知道,那台能让数百吨箭体挣脱地心引力的YF-77氢氧发动机,凝结着一位老人半个世纪的坚守。
是靠一笔一划推演出来的“智慧之火”。朱森元,一位活了95岁的工程师,给这个国家留下了一颗滚烫的“航天心脏”。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朱森元,还是个初出茅庐的留学生,坐在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的实验室里,悄悄翻看着一本又一本液氢相关的俄文文献。
1955年1月31日,朱老在莫斯科与德国留学生讨论
他盯着那些公式发愣,导师对液氢传热的讨论总是戛然而止,像是刻意绕开一个关键点。他没说话,只是在自己的笔记上默默记下那个温度:-253℃。
他意识到,那不是个数字,是一扇门,一扇通往未来的门。很多年以后,中国的氢氧发动机,就从这里启程。
朱森元于1961年回国,一身灰布中山装,背着几页密密麻麻的手稿。他没带什么行李,那些纸张才是他所有的“行李”。
回国当天,他站在国防部五院门口,鞋底都是沙子,眼里却写满笃定。他知道,中国还没有液氢生产线,也没有人真正研究过液氢发动机,但他等得起,他能干。他把那份手稿放进档案柜,标着“绝密”两个字。
素材来源于网络
没有高端设备,没有成熟路径,1970年代的中国科研现场更像一个实验“土作坊”。朱森元领着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四川深山的111试验站,搭建粗陋的测试装置。
山风刮得人站不住,设备老旧,那时点火都靠手工。他拿着算盘推算氢氧混合比,校准每一个燃烧公式。一次试车,燃烧室的压力突然飙升,警报尖叫。
技术员慌乱撤离,他却一步没退,反而朝着控制台冲去,眼里是纯粹的专注。他喊道:“这是超临界传热,不是爆炸!”嘴唇干裂,声音却像钉子一样钉进每个人心里。
1977年11月12日,朱老在法国巴黎SEP公司“活门涡轮泵装配工段”。
那一刻没人理解“超临界传热”的意义,但几年后,那次数据成为长征三号发动机稳定燃烧的关键。他用命换来的不是某个节点的荣誉,是整个中国航天走进氢氧时代的敲门砖。
1984年,长征三号首飞成功,没人欢呼,他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用铅笔把一个推演图擦掉重画。NASA的突破,晚了四年。
不讲情绪,不争功名,他更像一个隐身在时代背景里的“技术影子”。1995年当选院士,他并不满意。他对团队说,“这不是结束,发动机得学会思考。”
素材来源于网络
他要它在复杂环境中自动调整燃烧比,要它比冲突破430秒。他不是追求技术炫技,而是为了“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稳”。
YF-77就这么被推上了图纸。这台氢氧发动机,核心结构采取分级燃烧循环,重量、热效率、推力分配都经过多轮非对称优化。
他用最少的材料,榨出最大的推力。2016年,长征五号精准发射,误差不到3公里。他没去现场,只是看了直播,然后把数据写进了小本子。
1988年6月,朱森元主持我国第一个涡轮泵高速转子动力学研究生论文答辩会。
他笔记本的字小得几乎要拿放大镜看,边缘全是涂改痕迹。没事就翻、就改。他思考未来火箭的回收方式,琢磨如何让发动机“在下降过程中不呛火”。有人说他太执着,他只笑笑。“技术是有脾气的,得哄。”
生命最后三个月,他躺在病床上,瘦得像一张纸。他盯着天花板,讲着“膨胀循环”“甲烷补燃”“推力调节曲线”。护士听不懂,家人听不懂,他自己却讲得眉飞色舞。
他不怕死,他怕自己这一页图纸还没画完。他怕年轻人忘了:火箭不只飞行器,它是每一项公式的结果,是每一次试错的堆积,是认知边界的突破。
人走了,图纸还在。文昌发射场的试车间,如今正测试200吨级氢氧机。那火焰从尾喷口喷出,白得刺眼,像一道道通向未来的光线。控制台上,一块小牌子上写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留下的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科学态度。
素材来源于网络
当中国人终有一天踏上火星,当火星红土扬起尘埃,当着陆器稳稳落地,那一颗仍在跳动的“心”,早在几十年前,已经由他亲手雕刻。
朱森元不求被记住,也不怕被忘记。他只信一种东西:真理。对真理的坚持,就是他一生不熄的推进剂。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他,那应该是:他不是登月者,他是点火的人。让我们铭记这位老人:朱森元朱老,一路走好!
来源:脑洞奇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