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的观察:西洋与日本的学术氛围,究竟有多大的差异?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2:24 3

摘要:1858年,受丰前中津奥平藩藩主的重托,一直在绪方洪庵门下研习兰学的福泽谕吉前往江户(东京),择地开塾,旨在传播兰学。一般认为,这是他正式筹办教育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福泽百助正是奥平藩的下级武士。

1858年,受丰前中津奥平藩藩主的重托,一直在绪方洪庵门下研习兰学的福泽谕吉前往江户(东京),择地开塾,旨在传播兰学。一般认为,这是他正式筹办教育的开端。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福泽百助正是奥平藩的下级武士。

福泽谕吉认为,大阪出来的学生在治学上本就所向无敌,再加上自己是以教师的身份来到江户的,所以颇为自负。事实上,他曾经利用有限的机会,试探过当地兰学大家的学识,结果也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青年时代的福泽谕吉

不过,1859年的横滨观光经历,不仅让福泽谕吉从自满的迷雾中惊醒,更令他对兰学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荷兰在欧洲已经日趋没落,英国呈现出了“后来者居上”的架势。这就意味着,兰学和儒学一样,都不能迎合时代潮流了。

鉴于此,福泽谕吉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面。原因很简单, “若要振兴日本,就必须学习西洋学问;要想学习西洋学问,首先要系统掌握英语”。

日本开国后,抵达横滨的各国商船

1859年冬,依据日美通商条约的规定,德川幕府派遣咸临号军舰,护送使节到美国华盛顿,交换商约。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无疑是一次空前的壮举。

在朋友的推荐下,福泽谕吉获得了舰长木村摄津守的准许,以使团随员的身份赴美访问。

这一次留洋经历,尽管使他对美国的发展程度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但遗憾的是,因为行程匆忙,出访未能引起他在思想领域上的变化。至于旅行的“收获”,只有一本韦伯斯特辞典而已。

《日美亲善条约》签订现场

回国之后,福泽谕吉又在木村摄津守的推荐下,受雇于幕府“外国方(相当于外交部)”充任译员一职,负责与外国往来的公文翻译工作。

当时,外国机关送达日本政府的公文普遍有添附荷兰文的惯例,这就使得他有机会对照学习英语和荷兰语。很快,他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861年底,结婚不久的福泽谕吉再度得到了一次游欧的机会。鉴于当时日本的国内情势摇摇不定,以至于五国条约中开辟港市的部分规定,无法有效实施。为了要与各国直接交涉,幕府决定派遣使节到欧洲。

乌德勒支大使馆前的访欧团成员,左二为福泽谕吉

次年初,他以日本使节团正式翻译的身份,开启了长达一年的针对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实地考察。

在这段时间,他不仅亲自参观走访了各国的工厂、矿山、博物馆、银行等机构,购买了大批与欧洲历史、政治、军事、地理等相关的书籍,还对西方的政党和选举制度、教育体系、经济模式以及邮政、金融等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

回国后,他将“兰学塾”更名为“英学塾”,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西学”上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以九州学生为核心的学塾,生源几乎遍布了整个日本。

在学塾内苦读的学生

除此之外,他根据所购书籍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耗时四年时间,完成了十卷本《西洋事情》系列丛书的撰写工作。该书出版发行后,给予了日本各界人士以心灵上的全面暴击。

福泽谕吉晚年在自传中表示,在1861—1873年之间,他一直都不敢在在天黑后独自外出。由此可见,在“攘夷派”势力颇具声望的大背景下,编撰并出版这种“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勇气的。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西洋事情》系列丛书极大促进了日本各界人士对西方先进国家的重新认识。因此,当时的忧国爱民的各阶层人士,几乎人人一部《西洋事情》,不少人将之当作金科玉律一般来看待。

福泽谕吉著《西洋事情》内页

1867年1月,福泽谕吉第三次赴美。在系统考察了美国东部各州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在回国之前采购了大量英文原版书籍。

三次留洋经历,不仅让他真切地感受了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更进一步坚定了“脱亚入欧”的信念和决心。

在第三次留洋归国后,他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筹办教育上面。在他看来,“日本的未来在西方,学习西方是日本的当务之急。要谋求东洋革新,首先要深入学习西洋的教育思想,实行教育救国”。

青年时代的福泽谕吉

1868年4月,福泽谕吉在整合原有学塾的基础上,将原址在铁炮洲的“英学塾”迁至新钱座,同时更名为“庆应义塾”。

“庆应”一词,是当时的日本年号;“义塾”一词,是福泽谕吉的原创词汇,参考自英语“Public school”(即“公学”)。由此可见,他创办学校的初衷,就是想建设一所“可以为日本国家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学”。

福泽谕吉创办的三田演说馆

在建校之初,福泽谕吉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制订了规范的校规(塾规),旨在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规范日常制度,对学校开启了规范化管理;规范教材,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改革学制,建立16年一贯制的教育体制。

与此同时,他还制定学生的作息时间以及授课表,建立了完整的卫生、食堂和课外活动制度,并要求学生端正品行,不许佩刀、不许借贷,爱护图书。

老照片中的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伦理和修身课之外,还设有数学、物理、经济和法律等“西洋课程”。值得一提的是,福泽谕吉还会亲自给学生讲授英语。

值得一提的是,庆应义塾中使用的课本,绝大多数都是福泽谕吉从美国买过来的原版本,涵盖了地理、历史、法律、经济、数学等科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辞书供学生研读。以上种种,这都是其他学塾望尘莫及的。

老照片中的庆应义塾大学学生

在投身教育的过程中,福泽谕吉对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术领域的差异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他看来,双方主要有三点不同。

首先,福泽谕吉认为,“学术能否独立,能否在自身中把握其价值,对学术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

晚年的福泽谕吉

就“学术独立”而言,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里的“差异”,就是指在乱世之后,当学术产生时,这个学术在西洋各国是从一般人民当中产生的;而在日本,是从政府中产生的,这点双方有所不同。

西洋各国的学术是学者的事业,在学术的推广上,并无公私之别,而只是在学者的社会中;然而,再看我国的学术,却是属于所谓统治者社会的学术,仿佛它是政府的一部分。

启蒙运动主题绘作

为了验证自己观点的准确性,他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西方,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哲学文化是自由独立发展的,理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基本是不会依赖于政治或受政治的控制。

中世纪的神学虽统治了学术地盘,但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完全能与政治力量相抗衡;至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并不是学术对政治而求解放,而是对教会而求独立。

之后,西方学术虽有时也受政治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是沿着自由独立的方向发展。

老照片中的牛津大学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情况明显不同。

众所周知,儒学、佛教与神道教是日本学术文化的骨干,但从来没有独立过,长期隶属于政治,为统治阶层所左右;另外,日本虽然接受了儒教和佛教,但缺乏创造性,这也与上述情况有关。

本来,学术与政治是两个天地,学术是学者的事业,政治是政治家的职业,两者虽有关系,但应各自独立,互不妨碍。只有这样,学术才能发展。但事实上,在东方,政治更多地垄断、支配着学术。

1872年10月,明治天皇亲临现场开通到横滨的火车

其次,福泽谕吉认为,西方学术趋新,以求新知;日本学术崇古,喜夸旧识。他在《文明论概略》中指出:

现在,西洋各国的学者们不断发表新的学说,真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许多令人惊奇的东西。

与西洋不同,日本学术崇古的特点比较突出。儒学对于日本今天的文明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它有厚古薄今的弊病。

工业革命主题绘作

对于日本学术界“厚古薄今”的传统,福泽谕吉痛心疾首地表示:

他们如此迷信古代崇拜古代,而自己丝毫不动脑筋,真是所谓精神奴隶(mental slave)。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神为古代的道理服务。

生在今天的世界而甘受古人的支配,并且还迭相传衍,使今天的社会也受到这种支配,造成了社会停滞不前的一种因素,这可以说是儒学的罪过。

古代中国的科举现场

第三,西洋的学术中一直都有以数学和物理学为首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日本的学术中普遍缺乏这些。

在他看来,“人间万事绝不能离开数理,也不能撇开独立。然而,这种极其重要的道理在我们日本国内却遭到轻视,这是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的一个致命缺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西方会出现这种差异?对此,他将之归罪为儒家文化。原因很简单:

儒家文化只讲道德,以伦理为中心,忽视了对自然的研究和关心,用阴阳五行解释宇宙万物,影响了对自然奥秘的真正探索。

清朝官员利用比较先进的天文仪器进行勘探

但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其实也是近代的产物,是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在欧洲建立起来的。但作为对比,在遥远的东方,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日本,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日两国不能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呢?对此,中外许多学者们做出了种种探讨(拓展阅读:理智讨论:清代中国的科技水平,为什么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结合各方文献看,大约有以下几点原因;

中日两国对抽象思维和逻辑系统,没有达到高度自觉;自然科学是近代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但中日两国社会没有提供这一动力;中日两国人民都喜欢从事政治,都喜欢追求世俗功名,人民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比较有限。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名人及发明

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次年,文部省颁布《学制》令。至此,日本教育开启了大刀阔斧式的“西化改革”。

庆应义塾顺应形势,同步开启了改革,即设置大、中、小学校,分别为五、五、六年的一贯制教育。1890年起,设文、经、法三门学科;1906年,成立大学院(研究生院)。

老照片中的庆应义塾大学的课堂

1920年,庆应义塾升级为“庆应义塾大学”,成为了拥有文学部、法学部、经济学部、医学部和研究生院的私立综合性大学。鉴于此,该校有着“私立大学开创者”的美誉。

正如其校长寄语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在庆应义塾大学就读的学生而言,这里是结识一生挚友的场所,也是今后走向世界的“人生良性循环”的开始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通过学问接近社会和科学的真髓,通过体育、文化、艺术、社会、福利活动等课外活动培养人性能力,利用多种多样的国际项目将活动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受惠处境,绝不自满,踏实地履行作为受惠人的责任和义务。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