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不能走下神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22:41 1

摘要:高速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雷军消失了一个月,5 月 10 日,雷总复出发微博,他说这是最艰难的阶段。

一个多月,小米和雷军两次陷入舆论漩涡——高速路智驾事故、引擎盖争议。

小米汽车的高端化叙事,正在遭遇最严峻的信任考验

雷军的应对方式:用沉默让舆论降温,这是好的;

但我个人觉得,引擎盖事件,处理方式有失水准。

Part 1
消失一个月:

沉默是最好的回应

还是先说好的、我认为小米做对的方面。

高速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雷军消失了一个月,5 月 10 日,雷总复出发微博,他说这是最艰难的阶段。

消失在公众视野,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没有比这个方法更好的了。

为什么?

一方面,确实像雷军所说,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高速路交通事故,暴露出智驾功能边界模糊,工信部随后也要求车企禁止夸大智驾宣传。

小米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另一方面,任何公司发生舆情,其实都是在面对三类人群:铁粉、黑粉和路人。

铁粉不需要争取,黑粉拉拢不过来,所以舆情公关,本质是在争取中间地带的“路人”。

怎么争取?如果本质上是好事、善念,哪怕细节和方法有争议,也要多做回应,相当于自己蹭自己的热度。

如果是坏事呢?那就不要出声,等热度过去。

人命大过天,负面舆情的回应,都是负面暗示,说多错多。

就算当下道歉极度诚恳,也是在给黑粉送弹药……因为本质上,是把判断权和评价权,扔给了更多人,每个细节都可能被恶意解读。

很多时候,创始人就是忍不住、一定要说点、做点什么。

就拿小米这次事故为例,车主过度依赖“智驾”在先,作为车企的小米到底有没有责任?众说纷纭……

法理人情太复杂,但“自己”,千万不要说、不要表态、尽量不要下场。

Part 2
引擎盖事件:

极大伤害了小米的高端化

雷军刚回来复出没多久,就爆发了小米汽车引擎盖的舆情事件。

但真的,没处理好,小米官方的发声还让事态扩大了。

稍微回顾一下,在去年 10 月 29 日 SU7 Ultra 原型车纽北成绩发布后,获得巨大反响,小米响应用户需求,复刻原型车同款造型——碳纤维挖孔前舱盖设计。

这个碳纤维挖孔前舱盖,不仅是外形上的复刻,也采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 2 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辅助散热和提升下压力,提升车辆性能。

雷军转发的那条微博原图

2025 年 2 月 27 日,SU7 Ultra 的发布会上,雷军明确提到可以选配,选配价格为 4.2 万元。

尽管“有点小贵”,但挖孔设计成了 SU7 Ultra 最大的卖点之一,很多米粉冲着这个设计下单了。

大家的热情有多么疯狂呢?

雷军在 3 月 2 日的直播说:“这 3 天吓了我一跳,63% 的人选择了开孔前舱盖。”

但是,在实际交付车辆后,有车主第一时间实测,发现挖孔没有实现小米宣传的“风道”功能。只是起到了一个装饰作用。

简单一句话,他们认为挖孔盖没用,小米“虚假宣传”。自己交了智商税。

于是,车主集体在网上发声,向小米要说法,闹着退车。

尽管后来有车主也进行了实测,证明挖孔盖是有用的(我也倾向认为是真的“有用”,但确实不是“风道”),小米的回应,却有失水准。

小米解释为“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供补偿方案—— 2 万积分,相当于 2000 块钱,或改成不加配的铝制机盖。

有人说,小米已经仁至义尽了……这是不是有人(主要指友商,你懂的)在背地里搞事情、带节奏。

不然为什么,维权拍视频的车主,都不露正脸要戴着口罩呢?

事情发展到这里,不是友商是否带节奏,也不是引擎盖在事实层面的功能与否问题。

演变到现在,事件已然是小米对于铁粉的“态度”问题,是“我已经全心全意对你”了,你“应不应该这么对我”的问题。

为什么说,我认为这极大伤害了小米的高端化,是小米高端化“最大的”危机?

引擎盖事件都釜底抽薪,影响了两张小米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底牌——

1、极客精神;

2、真实诚信。

为什么说小米和雷军没有处理好?还是得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性能件和装饰件,对这些车主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雷军发布会上是怎么说的?赛道基因,与上纽北的原型车设计一致,可如果有人认为,雷总说的和做的不太一样,就会让纽北刷圈速、超越保时捷显得荒唐、别扭。

更要命的,这次事件直接伤害到的是怎样的人群?就是最愿意花高价买车、买情怀、无脑为雷军冲几十万的消费者——

要知道,这是小米迄今为止、最高端化,最有支付能力的高端人群。

52.99 万的车,加上 4.2 万的引擎盖,不算税费,57.19 万。能花 57 万买车的人是什么条件?

我只有 20 万,会贷款买辆 Ultra 吗?资产没 200 万,我相信不会做出这样的消费决策。200 万资产肯定都说少了,你肯定也有自己的判断。

但现在这群最有支付能力最忠诚的高净值人群,在外界的眼里,被看作是“冤种”,成为舆论口中,花 4 万多买装饰件的“傻子”。

退一步说,哪怕车主纯纯跟风,真的不在乎性能不性能……也会被身边朋友、甚至是路人,投以微妙的目光。

小米的回应“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这样的表述模棱两可,重点是没有担当。

提供的补偿方案—— 2 万积分(2000 块钱),也不够有诚意,这些高净值人群,并不缺这 2000 块。

Part 3
也许……

像胖东来那样?

这件事功能、价格不是重点,铁杆高净值客户的“身份认同感”才是关键。

我研究雷总发布会 10 多年了,作为米粉,之前也给小米出过很多主意,小米的人找我也不只一次了。

这回瞎出主意,看能不能帮点忙。

首先,要正视这次危机,最好雷总能出面,正式道个歉、或做个全面说明。

引擎盖事件雷军没有出来,我想雷总不是故意逃避,而是真的需要一点缓冲。

尤其是之前高速路交通事故,一定有不小的压力。雷总之前做手机,高低横竖是不会出人命的,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心理考验。

目前小米官方的回应,一直把这次疏忽定性为“信息同步偏差”,车主看官方这态度肯定怒了。

哪怕是服务业的标准流程,也是事态升级,回应必须升级。

然后,能不能……面向某个日期前购车的车主……

挖坑引擎盖的四万两千块钱,全退。

或者说,选择权交给车主:愿意选择保留前备箱、或加配挖坑,任选,总之,四万二不收了。

我知道这个决策不容易,很像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先听我说完。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车主闹?不就是觉得:自己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支持小米,结果成了大冤种嘛?

如果小米反手免单,这群车主就瞬间成了支持雷总、且被雷总善待、的真性情用户。

再之后订车的车主,挖坑引擎盖功能、性能,说得清清楚楚,价格明明白白,童叟无欺。

好了,小米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全退的成本是多少?

做个最粗略的推测吧。

截至 2025 年 3 月 3 日,小米 SU7 Ultra 的订单量已经突破了 19000 台。假设到了 5 月,订单量是 30000 台,一半选配,大约就是 15000 名车主。

碳纤维机盖的成本,退车车主在负气之下,说只是个装饰件的话也就 1 万元。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估算大概一个 2 万块?

那么,15000 名车主 × 20000 元成本,这就是 3 亿元。

3 个亿,作为这次营销和舆情公关的成本,值不值?

作个对比参考。

2021 年 8 月 10 日,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雷军说:

“十年前,小米第一代开售,1999 元,18.46 万台销量,3.7 亿,这是我们创业收到的第一笔款。有了这一笔收入,才有了今天的小米。”

雷军把这 3.7 亿,以红包的形式,全部返回给了第一批小米手机用户。

这个事没有人提,全然出自雷总自发地对小米第一批用户的感谢。

还有空气净化器,也对初代客户做出过回馈。

271893 × 899,这是 2.44 亿元

3.7 亿、2.44 亿,而且都是针对第一批、最真诚力挺小米的用户的“答谢”。

而且,卖一辆小米汽车,账面上亏 4.5 万元

归根结底,小米汽车目前的阶段,就是要用当下的速度,换取未来的时间、空间。

题外话,关于赔偿这事,胖东来就是这么做的,赔到你心服口服。

有用户举报擀面皮加工场所卫生环境差,胖东来给举报的顾客给予 10 万块现金奖励,对所有买了擀面皮的顾客办理退款,给予 1000 元补偿。

8833 份擀面皮,一共赔了快 900 万。

这算是昂贵的学费。但是能得到什么?

不会让“最最核心的”用户失望的公司,会获得更多人无条件的信任。看看胖东来的结果就知道了。

最后的话
雷军不能走下神坛

有人说这些事件,是雷军做流量IP、造神的必然结果,建议雷总走下神坛、示弱,逐渐隐于幕后……

流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被流量反噬,这有道理。但我觉得,雷军不能走下神坛。

实际意义上,小米就等于雷军。除非今天小米汽车已经断层领先了,雷军才能稍稍往后退,所谓“功成,身退”。

强敌环伺之下,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人,掘地三尺找黑料,松一口气都是在给竞争对手送弹药,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今天的小米依然需要势能,只有胜出,雷总才有资格转向低调。

我们喜欢雷总,是因为他真心把用户当朋友,真心在做好产品;我也完全相信雷总,能应对好现在的舆论环境,尽快修复用户信任。

小米汽车计划于 6-7 月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容有失。

YU7 的发布,是小米汽车证明自己的最佳机会。

在高端市场,信任永远比流量更重要,行动比辩解更有力。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