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党建引领,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打通“家门口务工车间”孵化新路径,创新推行“社农联结、社协联建、社校联动、社企联创”的“四联”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边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振兴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打通“家门口务工车间”孵化新路径,创新推行“社农联结、社协联建、社校联动、社企联创”的“四联”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一条边疆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振兴之路。
围绕“社农联结”,在红河供电局支持下,牛孔镇牛巩村构建“党建+合作社+茶企+农户”联结机制,形成产供销全链条,落实“双绑”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合作社带动380余户直接受益、1100余户间接获利。各方整合资源,共享政策信息,打造“云尚春绿”系列产品。依托“互联网+”,通过央企扶贫电商平台、南网商城、京东、赫兹乐购等渠道销售,年平均销售额超10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延伸产业链,推动茶叶产业升级,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34万元以上。
通过“社协联建”,半坡乡二甫新村以“鼓凳”传统手工编织为抓手,通过社协联建模式激活产业动能。村党总支牵头成立“鼓凳”协会,注入启动资金用于购置材料、升级设备,在乡党委支持下建成手工艺制作车间,开展5期培训覆盖300余人,夯实品质根基。成立专业合作社与电商服务站,借助“直播带货”拓宽销路,产品远销省内外。去年产业总产值超400万元,带动2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依托“社校联动”,绿春县埃倮饮用水专业合作社激活帮扶力量推动山泉水成为“金水源”。充分用好重庆大学、云锡公司、上海长宁区、中国海洋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国土资源学院等帮扶力量,与帮扶高校和地区企业达成饮用水供货协议,形成“产销一条龙”。以滇池学院为例,每年采购绿春饮用水产品将不少于54万件。投入资金250万元完善绿春山泉水厂产品生产线,吸纳附近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1人,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工资计算,群众每年增加务工收入3.6万元。
聚焦“社企联创”,地处边境的半坡乡以社企联创激活产业动能,引进云南海沣农业有限公司,探索“合作社+家庭作坊+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打造“边疆红”食用玫瑰品牌产业。政府投入前期资金,企业与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规模化种植玫瑰,带动当地700余名边民就业,人均增收5000余元,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让“鲜花经济”成为兴边富民的特色产业。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通讯员:孙一平 卢玉华
责编:李兴文
审核:黄芳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