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雾未散,交城县夏家营镇段村的村口已出现三个熟悉的身影。由队长武子博、老队员郭小兵和转业军人靳园园组成的国网交城县供电公司新驻村工作队“铁三角”,怀揣着26套“脱贫户务工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申报材料,开启了新一天的走访工作。这些整齐排列的文件袋里,承载的不仅是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通 讯 员 靳园园 毋笑蓉
晨雾未散,交城县夏家营镇段村的村口已出现三个熟悉的身影。由队长武子博、老队员郭小兵和转业军人靳园园组成的国网交城县供电公司新驻村工作队“铁三角”,怀揣着26套“脱贫户务工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申报材料,开启了新一天的走访工作。这些整齐排列的文件袋里,承载的不仅是申报材料,更是26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精准滴灌”式通知
政策覆盖无死角
“小武的电话来得太及时了!我女儿在太原打工,正发愁怎么申请补贴呢!”段村的脱贫户老李握着手机,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为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及时知晓政策,“铁三角”各展所长,采取了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村委会的大喇叭每日定时响起,公告栏张贴着醒目的通知,“段村帮扶微信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们对所有脱贫户逐一进行电话确认,甚至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发送详细的短信指引,提供“保姆式服务”。
“当过兵的人都清楚,执行任务必须做到百分之百到位。”转业军人靳园园说这话时,眼神里还带着军人的坚毅。最终,26名符合条件者全部申报完成。
“跑腿代办”暖人心
贴心服务解民忧
七旬的张奶奶站在门口,焦急地张望着。当看到驻村工作队的身影时,她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张奶奶的儿子远在省外打工,正值用工旺季,根本抽不开身回家办理补贴申请。
“奶奶,材料我们帮您准备,您慢慢说就行。”连续两天,武子博和队员们在张奶奶家与村委会之间来回奔波。填表、复印、签字……他们不仅高效完成了所有申请手续,还主动帮老人打扫庭院、整理家务。看着年轻人忙前忙后的身影,张奶奶眼眶湿润:“这些娃娃啊,比自家孩子想得还周到!”
在段村,这样温暖的场景屡见不鲜。工作队创新推出“材料线上传、签字上门办”服务,让在外打拼的游子无需担忧家中事务,也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
新老队员“AB岗”交接
帮扶工作不断档
“走,我带你再去老段家看看。”老队员申彪拍着靳园园的肩膀说。在工作队轮换的关键时期,新老队员创新采用“跟岗学习+台账共签+实地复核”的交接机制,确保帮扶工作无缝衔接。
维修铺的段大哥对工作队的交接过程记忆犹新:“那天看着他们一起来,老队员讲得细致入微,新队员问得认真仔细,连我家的特殊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更让他惊喜的是,今年的补贴申报流程比往年更加快捷顺畅,“这支队伍,真是靠谱!”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段村村委会的墙上。窗前,三个忙碌的身影投射出坚定的剪影。这支由70后和90后组成的帮扶“铁三角”,用沉稳与朝气编织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网。他们手中的文件不再是冰冷的纸张,而是记录村庄蜕变的温暖篇章;每一次挑灯夜战,都是在为这片土地播撒幸福的种子。在这里,帮扶不是简单的任务交接,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理想与理想的接力。当新一天的朝阳升起,他们的故事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