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净土因果录》《佛门礼仪传故》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净土因果录》《佛门礼仪传故》
自古以来,寺院就是佛法修行之地,也是民众祈福许愿之所。
不少古代官员也常到寺院拜佛祈福,甚至皇帝都会亲临寺院举行祭祀活动。
可是,寺院作为清修之地,有着诸多规矩礼仪,若是不懂,贸然冒犯,古人认为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明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故事,就讲述了一位县太爷因为不懂寺院规矩,在寺院中做了一件大忌之事,结果招致了一场灾祸。
这个故事记载在《净土因果录》中。明朝万历年间,江南苏州府下辖的一个小县,来了位新任县太爷姓赵,此人年轻气盛,做事不拘小节。他虽然读过圣贤书,却对佛门礼数知之甚少。
赵县令上任不久,正值当地名刹普照寺举行盛大法会,寺内高僧云集,十方信众前来听经闻法。作为一县之长,赵县令也被邀请参加。普照寺的主持妙空大和尚是当地有名的高僧,已经在寺院中修行四十余载,深受百姓敬重。
法会那天,赵县令穿着官服,坐着轿子来到普照寺。
妙空大和尚亲自在山门外迎接。
按照规矩,官员虽尊贵,进入佛门却应该放下身段,以示对佛法的尊重。
可赵县令不懂这个道理,他傲慢地从轿子上下来,连基本的合掌礼节都没有,径直向寺院走去。
妙空和尚见状,心中暗叹,却也不好当面指正,只得引领赵县令进入大殿。寺院的信众见到县太爷到来,纷纷避让,给他让出一条路。大殿中央,供奉着一尊金身佛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这时候,赵县令做了一件在寺院中万万不可做的事情——他指着佛像,大声问道:“这尊佛像是什么来历?看起来颇为贵重啊!”
在场的信众听闻此言,无不惊骇,纷纷低头,不敢言语。因为在佛门中,指点佛像乃是大不敬之举。佛教典籍中有言:“指点佛像如同指点圣君,乃是不敬之极。”可赵县令不懂这个道理,还在那里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妙空和尚见状,不得不上前提醒道:“赵大人,佛门有规矩,不可用手指点佛像,这是对佛陀的不敬。若有疑问,可用手掌托举示意,或者直言询问,不可直接指点。”
赵县令听了,面色微变,有些不悦,但看在妙空和尚年高德劭的份上,也没说什么,只是悻悻地收回了手指。
法会如期举行,诸位高僧轮流登坛讲经说法。赵县令坐在贵宾席上,却心不在焉,时不时东张西望,全然没有听经的恭敬心。甚至当高僧讲到佛法精要处,众人凝神静听之际,他居然大声咳嗽,打断了法会气氛。
妙空和尚看在眼里,心中不禁摇头叹息。他想起《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官职虽高,若不懂礼数,不知敬畏,终将自食其果。
法会结束后,妙空和尚特意将赵县令请到方丈室,奉上香茶,准备婉言相劝。
“赵大人,老衲有一事相告,不知当讲不当讲?”妙空和尚缓缓道。
“大师请讲,本官洗耳恭听。”赵县令倒是有几分礼数。
“大人可知,佛门有六件大忌,今日大人已犯其一。”妙空和尚语气平和地说道。
“哦?不知老衲所言何事?”赵县令眉头一皱,似乎对自己被指出过错有些不悦。
“指点佛像,乃佛门大忌。《佛法礼仪经》中有云:’指点佛像者,当受咬舌之报。’还请大人以后切记。”妙空和尚苦口婆心地劝道。
赵县令听了,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大师多虑了。本官虽不精通佛理,却也读过儒家经典。孔夫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这些封建迷信之说,大师也信吗?”
妙空和尚见劝不动他,只得叹了口气:“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因果报应,自有定数。老衲不敢多言,只愿大人平安顺遂。”
赵县令离开寺院后,将此事抛之脑后。
谁知三日后,他在县衙审案时,突然舌头一痛,竟然不慎咬破了舌头,血流不止。
县医前来处理,可伤口却迟迟不愈,反而日渐恶化。
不出半月,他的舌头竟然溃烂变黑,无法言语,痛苦不堪。
众多医生束手无策,赵县令痛苦万分。有人想起了普照寺的妙空大和尚,便派人请他前来看看。妙空和尚闻讯赶来,见赵县令已经奄奄一息,不禁心生悲悯。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妙空和尚双手合十,诵了一声佛号。
赵县令见到妙空和尚,眼中流露出哀求之色,似乎想起了当日在寺院中的无礼之举。妙空和尚见状,便取出随身携带的佛珠,为赵县令诵经祈福。奇怪的是,当佛号声响起,赵县令的痛苦似乎减轻了许多。
妙空和尚对赵县令的家人说道:“此乃因果报应,恐难逆转。若能至诚忏悔,或可缓解痛苦。”
在妙空和尚的指导下,赵县令开始忏悔自己的傲慢与不敬。他命人在家中设立佛堂,日日诵经礼佛,并捐出俸禄为普照寺修缮殿宇,资助贫困僧人。虽然舌伤依旧,但痛苦确实减轻了许多。
此事在当地传开后,百姓们无不感叹因果报应的玄妙。赵县令也从一个傲慢的官员,变成了一个恭敬佛法的信徒。他在康复后,亲自前往普照寺拜见妙空和尚,恭敬地行了三拜九叩之礼,以示忏悔。
妙空和尚见他真心悔改,便教导他说:“大人不必过于自责。佛家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之事已矣,重要的是从今往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心存敬畏。”
赵县令点头称是,从此以后,他待人和善,处事谨慎,尤其对佛门礼仪格外恭敬。
每逢初一十五,必亲自前往寺院礼佛,再不敢有丝毫不敬之举。
他也常常告诫下属和百姓,到寺院要遵守规矩,尤其不可指点佛像,以免招致不测之祸。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后来被记录在《净土因果录》中,警示世人不可轻视佛门规矩。
佛教典籍《地藏经》中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现代人可能对此持保留态度,但尊重他人信仰,遵守公共场所礼仪,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至今,在许多寺院中,仍然保留着这样的规矩:进入寺院,不可指点佛像,也不可高声喧哗,更不可踩踏门槛,对佛门应当心存敬畏。这些规矩,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人性修养的一种提升。
无论是否信奉佛教,在参观寺院时,遵守这些基本礼仪,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体现。正如《论语》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来源:心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