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批孔子:难道孔子真的做错了吗?“知人论世”说孔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0:37 1

摘要:孔子生于乱世,少历苦难,依靠善思好学,自省励奋,终有所成,创建儒家思想,世称"至圣先师”,历代敬仰。面对东周后期,礼乐崩坏,诸侯争霸,列国纷争,民不聊生。他渴望安宁和平,希望人们克己、复礼、归仁,创办私学,传播“仁义礼智信”思想,为社会培养君子,提倡建立文明礼

孔子生于乱世,少历苦难,依靠善思好学,自省励奋,终有所成,创建儒家思想,世称"至圣先师”,历代敬仰。面对东周后期,礼乐崩坏,诸侯争霸,列国纷争,民不聊生。他渴望安宁和平,希望人们克己、复礼、归仁,创办私学,传播“仁义礼智信”思想,为社会培养君子,提倡建立文明礼仪“君子之国”,重建国家社会道德纲常体系,为此周游列国,一生奔波,一生为自己心中的伟大理想奋斗,不息不止。即便“汲汲如丧家之犬”,也不耻别人嘲笑,可谓一个勇毅有担当的虔诚君子。

不知为什么,出于何种心理、目的,很多人骂孔子、批孔子,仿佛不把这位诞生于2575年前耸立在“道德圣坛”的老人拉下来,就心有不甘、没法活了一样。难道孔子真的做错什么了吗?孔子曾经说过:评价古人要“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在评价古人的时候,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生活环境,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再对他进行评价。

凭心而论,我们骂孔子、批孔子,我们真的明白孔子、理解孔子吗?我们如此非议、辱骂、批评这样一位2500多年前的老人,作为后世后辈,我们还有一点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的“君子之风”吗?

一、首先我们看看孔子的一生做了什么?

纵观孔子一生,他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一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范围,为底层百姓改变命运,开辟了新道。二是整理古籍,收集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古代文献,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三是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扩大儒家思想影响。四是创立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提出“礼”“义”“智”“信”道德规范,构建全套完整思想文化和社会道德伦理治理体系,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重建重构整个社会礼制秩序。

从孔子一生所作所为来看,孔子有错吗?他想重建社会美好,该骂该批吗?

二、再看孔子开办私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孔子办教育是因为他看到了学习可以启智开智、助人走向成功的希望和途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发现了“学而知之、习而修之、修而成之”的认知道理和规律,找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功途径和方法。孔子想让人们摆脱愚昧,人人都走向成功,所以他才办教育,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二是孔子给他的学生准备了什么学习课程?

如果孔子办教育的初心是“启迪开发民智”,那么孔子办教育的核心就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质彬彬正人君子",以期求实现他建立"君子之国"的伟大理想。

孔子教育学生首重“道德教育”,以“仁、义、礼、智、信”为品德核心,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遵循道德规范,注重自身的道德实践,最终成为“道德君子”。

孔子明白:要使人成为“道德君子”,必须进行知识教育。他确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重要教材,《诗》培养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书》学习了解历史和政治;《礼》教授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乐》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易》包含哲学思想思考和对自然、社会规律探索;《春秋》记载历史事件,借鉴学习历史教育和道德评判,“六经”这是孔子对学生的知识教育。

孔子也明白:作为君子,光有知识只会“坐而论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有能力,能“立而行之”才堪为大用。为此他还给学生准备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教礼仪规范,“乐”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射”学习射箭技术,“御”教以驾车技能,“书”是教给学生书写帮助识字教育,“数”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等数理知识。孔子教习学生“六艺”这是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为将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国家事务管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孔子更知道:有了知识能力,如果没有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也是无法立足社会和成就辉煌人生的,因此他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培养。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教导学生坚守正义和道德原则,不为外界诱惑和压力所动摇。用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意思就是说读书人肩负重大使命责任,要实现“仁”的理想努力奋斗,就需要具有宽广胸怀和坚毅的品质,否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三、孔子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干什么?

前面讲过,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乱世,身感体受和亲眼目睹百姓离乱疾苦,他渴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他把希望寄托在“仁爱有道”的贤明“道德之君”身上,致力于创建一个“君有道、臣贤能、民有乐”的“道德君子”国度。

所以,孔子希望天下君主能够做到“天子重英豪”,孔子则用“文章教尔曹”,培养好学生道德修养、学习好知识才能,建立好独立人格与高尚气节后,明白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具备了“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水平能力,就可以走出家庭,“学而优则仕”,“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管理,以学生的自觉成为社会国家道德贤能楷模标准形象,去辅佐君王,为社会率先模范影响民众归仁向善,为社会国家服务,在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行动中,牢固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伟大理想,为万世开太平去改变和树好整个社会国家形象。

四、孔子为国家社会各角色制定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的崇高理想是“天下有道”,致力于创建“道德君子之国”,那他对天下人各种角色的标准要求就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以“仁”为核心,人人讲求“仁义礼智信”,人人成为文质彬彬的“道德君子”。如何做到呢?孔子的做法是从教育入手,以教化促变化,层层标杆示范,以上率下,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国家风貌,直至实现他的伟大理想。

对君王君主的标准要求,孔子的理想希望是做“仁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选贤举能,举直错诸枉;节用爱人,体恤民众物力财力。对官吏臣子的标准要求,孔子的理想希望是做“贤臣良将”,忠君爱民,忠诚君主,关心人们;正己修身,表率百姓,善化社会。

孔子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王以礼待人,礼让为国;臣子以忠侍君,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要求整个社会遵循的名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臣父子彼此都要做得像各自的自己,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各守本分职责,做到君有君样,臣有臣样,父有父样,子有子样,各自标杆示范,层层做好榜样,不得簪越走样。

对知识分子和士人,孔子则希望他们做“文质彬彬,谦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弘毅担当,不辞责任。对普通百姓孔子标准要求并不高:守礼诚信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讲求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要能做到遵守社会的礼仪规范,克制自己的欲望,诚实守信,思想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可以了。

五、孔子为整个社会国家制定的“君子标准”是什么?

孔子对君子标准有很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要兼具内在质朴品质和外在文化修养。

2、以义为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修身首要坚持道义标准,行为符合礼仪,言语要谦逊,态度要诚实,实践要有成效。

3、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功能,应广泛汲取知识,学以致用,担当大任。

4、不忧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要做到内心光明磊落,没有愧疚,所以不忧不惧。

5、敬而有礼:“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对待事情严肃认真,对人要恭敬合乎礼仪。

6、谋道不谋食:“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应以追求仁道为目的,而非追求物质利益。

7、庄重有威:“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外表应庄重大方,给人以威严可靠的印象,重视学习,以“忠”“信”为根本,有错必改。

8、君子九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涵盖个人道德修养各种规范,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9、言行相符:“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要行胜于言、言出必行,以言过其行为耻。

10、泰而不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

孔子认为,只要能做到这十条,大概也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在距今2500多年的公元前500多年,孔子以敏锐的如炬目光,发现了当时社会国家存在的问题,他渴望改变,也发现了人类改变社会国家的认知途径和教育方法,身体力行,弘扬自己的主张,做了许多事情。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功成为文质彬彬道德有理的谦谦君子,希望社会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归仁向善,希望君主为政以德施行仁、礼待百官臣子善待百姓,他提出“君子标准”希望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规范、建立“天下有道、秩序有礼”的“君子国家”。

看看孔子这一生,他做错什么了吗?孔子何罪之有?现在我们有些人为什么一定要和数千年之前的一位“道德老人”过不去呢?大家以为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