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领航·社兴峡山 | 河头村:支部“樱”领致富路 红果满枝甜民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4:16 2

摘要:清晨6点,王家庄街道河头村的樱桃种植大棚内已是一派繁忙。推开棚门,大棚内绿意涌动,成串红樱桃如玛瑙垂挂枝头,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数据,自动卷帘机随着光照强度调节着棚膜角度。工人们手持果篮穿梭于树丛间,轻摘轻放间,颗颗鲜果滚入垫着软布的塑料筐。“凌晨五点开

河头村:

支部“樱”领致富路

红果满枝甜民心

清晨6点,王家庄街道河头村的樱桃种植大棚内已是一派繁忙。推开棚门,大棚内绿意涌动,成串红樱桃如玛瑙垂挂枝头,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数据,自动卷帘机随着光照强度调节着棚膜角度。工人们手持果篮穿梭于树丛间,轻摘轻放间,颗颗鲜果滚入垫着软布的塑料筐。“凌晨五点开工,赶着把刚摘的樱桃发往市场。”村民张红娟说话时,手上的活计一刻不停。空气里浮动的清甜果香与忙碌有序的劳作场景,勾勒出这个移民村庄的产业振兴图景。

支部领航:小樱桃长成“致富果”

河头村为整体移民村,现有200户村民,其中65户捧起了“樱桃饭碗”。全村56个种植大棚绵延220亩,棚均亩产稳定在2000斤,年产值达1300万元,亩均纯利润突破4万元;露天种植面积60亩,亩产1200斤,年创收108万元。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党支部领办的峡山区农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驱动。

回溯河头樱桃产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变革:1999年从临朐引进露天樱桃种植技术,首批5户村民试种成功;2010年从景芝镇埠口引进大棚种植技术,转向大棚种植,实现错峰上市;2021年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组织化经营破解“小散弱”难题。目前全村种植户100%入社,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达95%。

组织化转型:“零散经营”到“规模发展”

面对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存在的技术标准不一、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峡山区农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村65户种植户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整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过去各户种植标准不一,好果卖不出好价。”河头村党组织书记张增进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实施“三个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合作社牵头聘请农技专家驻点服务,定期开展“田间课堂”培训,种植户张晓亮表示:“以前凭经验种树,现在按标准操作,合作社还配备技术员全程指导,产量和品质都有保障。”目前,全村樱桃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统一品牌管理,合作社牵头注册“樱峡香”品牌,制定严格的品质分级标准,统一包装设计,进一步增加了附加值。统一劳务调配,针对樱桃产业用工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作社提前统计各农户用工需求,牵头组织劳务队伍务工,年开发剪枝、分拣等岗位200余个,辐射带动周边会沟子、韩家庄等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0岁的村民张大娘边分拣樱桃边算账:“在大棚务工每天160元,一年算下来能赚2万多元呢。”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重点在两个方面精准发力。”河头村党组织书记张增进站在樱桃大棚里信心满满地说,“一方面在科技种植上再升级,全面推广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数字种植技术,确保‘樱峡香’品质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要在销售渠道上求突破,重点培育‘村主播’,打通电商消费渠道,让我们的樱桃卖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有信心让这些‘红果子’,真正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通讯员 | 谭国亮

编 辑 | 韩 钦

初 审 | 韩 瑜

复 审 | 王光军

终 审 | 王光超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