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针灸领域,吴焕淦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同时担任两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首席科学家。其网名“太乙神针”,既体现了他对针灸技法的热爱,也象征
在中医针灸领域,吴焕淦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同时担任两项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首席科学家。其网名“太乙神针”,既体现了他对针灸技法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厚造诣。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陆氏针灸疗法”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灸法”代表性传承人,吴焕淦肩负着传承与发展针灸这一中医瑰宝的重任。针法,作为中医针灸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吴焕淦的推动下,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展现其独特的科学魅力与临床价值。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守护
针法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因身体疼痛不适,下意识用石块敲打撞击,意外减轻了疼痛,随后有意识地按揉、拍打,或用锐利的石头、荆棘、松针按压,逐渐产生了原始针具——砭石。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砭石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青铜针、金针、银针、铁针相继问世。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9根针(4根金针、5根银针),便是目前可见最早的金属医针。现代,一次性不锈钢针因其无菌、锋利、韧性高等优点,成为临床常用针具,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感染风险。
陆氏针灸是海派针灸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支,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烧山火”“透天凉”“导气针法”等特色针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流派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吴焕淦敏锐地意识到保护这一珍贵中医遗产的紧迫性,他想方设法联系国内外的陆氏针灸传人,积极推动陆氏针灸疗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7月22日,我国上空出现日全食,白昼如黑夜,吴焕淦敲响了陆氏针灸疗法奠基之作的“钟声”,96岁的朱汝功先生在“陆氏针灸疗法申遗授权书”上郑重签下名字,陆氏针灸疗法的申遗工作正式开启。在吴焕淦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陆氏针灸疗法”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吴焕淦加紧培育中青年传承人,带领学生开展陆氏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等疑难病症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让古老的针法在现代临床中继续发挥作用。
二、针法的理论基础:中医智慧的结晶
(一)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桥梁和枢纽,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脏腑组织紧密相连,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当经络气血运行通畅时,人体功能正常;若因外邪、情志等因素导致经络气血阻滞或失衡,疾病便随之而来。针法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吴焕淦在临床实践中,深刻领悟经络学说的精髓,运用针法调节患者经络气血,治疗多种疾病,如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胃肠经络气血,改善胃肠功能紊乱。
(二)穴位理论:气血汇聚的特殊节点
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汇聚输注的特殊部位,具有接受刺激、调节气血的作用。不同穴位因其所在经络及位置特点,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退热、止痛、治疗头面部疾病。针灸选穴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经络脏腑归属等,选取相应穴位组方施针,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吴焕淦在研究和治疗中,精准把握穴位特性,如在治疗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时,选取特定穴位组合,发挥针法的最佳疗效。
三、针法的操作手法:精妙的技艺展现
(一)基本手法:捻转与提插的运用
- 捻转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速度相等,均匀用力。捻转幅度一般在180°~360°,幅度大、频率高则刺激量大,适用于实证、急性病;幅度小、频率低则刺激量小,适用于虚证、慢性病。
- 提插法: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向上提和向下插。插针是由腧穴浅层向深层深入,提针是由深层向浅层浅出。提插幅度、速度均匀,反复交替。提插手法通常在得气点附近进行,可根据治疗需要调整幅度与频率。
(二)补泻手法:调节虚实的关键
补泻手法是针法调节人体虚实状态的关键方法,旨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常见补泻手法包括:
- 迎随补泻:依据经络气血运行方向,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 徐疾补泻: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为补;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为泻。
-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为补;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为泻。
(三)特殊针法:多样化的治疗手段
- 温针法: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尾捻裹艾绒或插一段艾条点燃,使温热通过针体传入穴位。该法集针刺与艾灸之效,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寒证,也适用于保健。操作时需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对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及婴幼儿、精神病人等不宜使用。
- 火针法:将特制针具烧红后刺入穴位或病变部位。深刺时,用长针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0.3~0.5寸,适用于风湿痛、淋巴结核等;浅刺时,多用多针针具烧红后轻叩皮肤表面,用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等面积较大的皮肤病。使用时需避开血管与内脏,浅刺叩刺力量要均匀、稀疏。
- 皮肤针法: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因刺激轻微,又称“小儿针”。其叩刺重点不仅在穴位,还着重于十二经脉和皮部。操作时右手握针柄,依靠腕力使针尖刺及皮肤表面后立即弹起,每分钟约100次。适用于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局部皮肤病等,针具需保持完好,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禁用。
- 刺络法(放血法):常用三棱针,包括点刺法(局部充血后迅速刺入出血)、丛刺法(小部位反复点刺,常与拔罐结合)、散刺法(刺络面积大,用于丹毒等)、挑刺法(挑破表皮及皮下纤维样物)。需严格消毒,血液病、体弱、贫血及孕妇慎用,每次出血量不超过10毫升。
吴焕淦在对“海派灸法”的研究中,深入探讨这些手法与灸法的结合应用,如在隔物灸法中,巧妙运用针法的补泻手法,增强灸法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手段。
四、针法的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科学验证与拓展
针法临床应用广泛,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 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头痛、三叉神经痛等。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例如,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穴、肩井穴治疗颈椎病;针刺腰阳关、委中穴、肾俞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神经系统疾病:面瘫、中风后遗症、失眠、神经衰弱等。以面瘫为例,针刺翳风、颊车、地仓等穴位,可促进面部气血运行,恢复面神经功能。
- 内科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调节胃肠功能;针刺曲池、太冲等穴位对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
- 皮肤科疾病: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痤疮等。皮肤针法或刺络法可调节皮肤气血,改善局部症状。
吴焕淦通过对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萎缩性胃炎、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病症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海派灸法”的临床有效性。2022年,“中医药(针灸)治疗克罗恩病等慢性难治性疾病获得新证据”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提升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现代科学研究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多角度证实了针法的科学性。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促进内啡肽释放发挥镇痛作用;还能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与数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吴焕淦对针法传承创新的观点:拥抱未来,吸引青年
对于中医与AI的结合,吴焕淦认为现有AI、VR等技术难以匹配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AI模型需要构建能适配辨证施治的算法框架。他强调,让更多年轻人真正认同中医文化,是中医长远发展的“群众基础”。可以采取多元传播策略,将针灸等非遗元素植入游戏剧情与角色技能系统等,以吸引年轻群体。在传承中,吴焕淦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年轻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针法乃至中医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六、总结
针法作为中医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吴焕淦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不懈的传承实践和创新探索精神,为针法的保护、发展与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推动陆氏针灸申遗,到深入研究海派灸法的临床应用;从探索针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到吸引年轻人认同中医文化,吴焕淦的每一步都在为针法的未来铺就道路。针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精妙的操作手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价值。在吴焕淦等众多传承者与研究者的努力下,这一古老的中医技艺正不断焕新,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力量,其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惠及全球民众。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