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彭博社:心理医生需要从诊室走进社交媒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6:50 2

摘要:美国彭博社5月12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用户正在进行自我诊断,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我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自己可能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一位病人自豪地告诉我。社交媒体填补了医疗可及性的空白,其复杂性值得深入讨论。

美国彭博社5月12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用户正在进行自我诊断,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我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自己可能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一位病人自豪地告诉我。社交媒体填补了医疗可及性的空白,其复杂性值得深入讨论。

这位病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通过社交媒体寻找答案,而是实在负担不起诊断费用。如今,要预约进行心理治疗不仅排队时间长,费用也极高,从800美元到1万美元以上不等。事实上,她此前已分别被两位专业医生确诊为焦虑症,而非ADHD。尽管如此,她仍然难以放下“网络医生”给出的结论。这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关于自己病症的“即时诊断”。

除了成本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同样充满吸引力。它可以让人们无需公开分享“病情”就能私下参与“即时诊断”。而社交平台的另一大“优势”是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期望去“套用”症状——如果一个人“想要”患有ADHD或其他精神疾病,他们总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证据”。

这种情况让人警惕,这些平台上的心理健康内容节奏快、由算法驱动、情感煽动性强,往往会简化、扭曲,甚至彻底篡改科学研究结论。网络视频所营造出的精神疾病形象往往与医学现实南辕北辙。

自我诊断往往偏离实际,因为一旦从“好奇”跨越到“自诊”,伴随而来的风险便开始倍增。这种自查方式可能导致人们自行用药,或陷入无谓的痛苦之中。此外,算法会让人们陷入越来越激烈的内容循环,反而加剧心理问题。而那些上传自己病情视频的用户,还可能面临隐私风险。

尽管如此,我认为解决方案并非彻底远离社交媒体。社交平台确实以传统医学无法企及的方式,让人们开始关注和讨论心理健康话题,为那些曾被专业人士忽视、边缘化的人提供发声和被倾听的空间。

我并不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有权谈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与内容创作者之间不应是对立关系,而应展开合作。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初识心理健康知识,继而被引导至由专业人士提供的真正治疗。错误信息确实永远存在,但如果我们能找到合作而非孤立的方式,社交平台也有潜力传播经过科学验证的优质知识。

真正的问题在于,精神健康方向的专业人士并未接受过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取得“成功”的培训。在学校,没人教我们如何制作吸引眼球的视频,如何用表情符号或图解讲清复杂的概念。我们这些同行需要从诊室的舒适区走进社交媒体,出现在观众最可能“看见我们”的地方。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用真实的知识对抗错误的信息,用冷静的建议对抗毫无根据的臆测。(作者萨拉·冈德尔,朱迪译)

来源:环球网国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