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6:58 2

摘要: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京城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展,将于开幕式后揭幕,邀观众共赴一场殷商文明探秘之旅。

妇好鸮尊“孪生兄弟”重聚首 “显眼包”亚丑钺进京省亲

敖光“龙牙刀”原型亮相……

河南精品文物 组团出差

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举办,京城年度重磅特展——“看·见殷商”展,将于开幕式后揭幕,邀观众共赴一场殷商文明探秘之旅。

“看·见殷商”展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首都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安阳博物馆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等23家国内文博单位协办,是主会场活动配套展览和开幕大展。

据了解,展览展出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展品,汇聚了全国知名博物馆的明星文物。河南省8家文博单位共支持参展文物215件(套),其中一级品11件(套)。河南博物院借展文物7件(套),一级品1件(套);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展文物73件(套),一级品5件(套);信阳博物馆借展文物35件(套),一级品4件(套);郑州博物馆借展文物1件(套),一级品1件(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借展文物3件(套);安阳博物馆借展文物27件(套);殷墟博物馆借展文物2件(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站借展文物67件(套)。

妇好鸮尊“孪生兄弟”重聚首,“显眼包”亚丑钺进京省亲,电影《哪吒2》中敖光的“龙牙刀”原型也将亮相……“看·见殷商”展亮点多多。开幕式当天,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将在展览中短暂相聚。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武器“龙牙刀”的原型来源之一、来自殷墟博物馆的商代玉刀,也将在展览中静待观众解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记者 秦华

VR看丝路文化、4D影院重现历史……

看见未来,郑州文博能有多“潮”?

五一前后,一道道精心打磨的文博大餐将郑州的“文博热”推向新高,科技加持、演艺登场、文化传播……这些来自各大场馆的全新体验,让许多市民一改对博物馆的固有认知。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大主题下,不如跟随记者的视角,来看看郑州的各大博物馆,如何紧跟“时代变幻”,抓住“文博未来”。

百馆协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你知道郑州有多少家博物馆吗?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16家,拥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到1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三级以上达到8家,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博物馆一同组成了郑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服务矩阵,丰富着市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任何一家博物馆而言,展览活动都是他们的“基本盘”,也是市民们了解历史、欣赏文物和艺术品的重要方式。在过去的2024年,郑州博物馆《玉出中原——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成果发现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孔子印象展》、新郑博物馆《从钱——馆藏古代钱币展》、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人间烟火——古代陶瓷中的衣食住行》等精品展览在斩获嘉奖的同时,也给入馆市民带来了一部部历史盛宴。

博物馆数量众多、精品展览频频亮相、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据记者了解,在过去的2024年,全市博物馆共开展各类社教活动7845场,接待观众约1081万人次,与2023年相比增长50.8%。节假日期间,由市文物局推出的“寻龙记”“品年味”等文博活动吸引56.7万人走入场馆,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假期一众文娱活动中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塑造多元场景体验

对于2025年的博物馆而言,精彩与趣味早已不止展览。5月1日,郑州博物馆打造的《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受到许多入馆群众的欢迎。在体验过程中,观众佩戴上VR设备,化身一名“时间旅人”,穿梭于丝绸之路上的多个国家与地区,从“威尼斯梦境”到“土耳其万象”,一个个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浮现,让参与群众直呼过瘾。

这一场景,便是“科技+文博”的一个切片。据记者了解,早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全市文博单位就围绕“文博+AI”的深度融合,通过AI赋能生成推荐官,推出4条文博春日游径,带领广大市民游览郑州。劳动节期间,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更是将精心打造的4D影院《桑林祈雨》搬上舞台,全息技术让商汤祈雨这一历史场景得以重现。而郑州文庙的“孔子印象展”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游客突破时空界限与至圣先师隔空对谈,现场编钟礼乐体验更是带领观众穿越回崇礼尚乐的时代。《六艺传习》体验馆凭借体感投影与三折幕马车等科技手段,赋能“五礼”学习,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解锁古代君子必修课,感受古人风雅。

除此之外,“丝路·瑞境VR沉浸院线”、“光幻中的‘河一’MR体验”、《黄帝岐缘》剧本游,以及考古科普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等系列活动,通过科技赋能,将历史文化融入互动游戏与虚拟场景。现如今,在科技加持下的博物馆不断刷新群众感官,入馆游客从“打卡式”看展走向“沉浸式”体验,“可玩、有趣、高科技”逐渐成为郑州文博的新标签。

线上线下见证文博火热朝天

郑州的文博热到底有多“热”?以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为例,全市文物系统共推出9类101项1770多场文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99.43万人次,同比增长58.62%;文博市场总收入2132.07万元,同比增长53.23%,一度引发央视新闻、文旅中国等媒体全面报道。

在线下,郑州博物馆创新推出的“伊尹的筵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桑林祈雨”等剧场演出、商都匠作密码解密“我是小小考古家——盲盒探秘”游戏,以及“漆彩风华 至‘扇’至美——非遗大漆漂流扇DIY”“匠心纸韵——古法造纸工艺‘水中生花 丝上成画’等非遗体验活动,在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将历史文化创新性表达,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深厚文化。

在线上,各类聚焦“郑州博物馆文创产品”“致敬文物工作者”“沉浸式考古体验”活动的报道层出不穷。微博、头条等平台多个话题登上同城热榜,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涉及郑州文博信息共2万多条,网络点击率达2.67亿人次,郑州文博的传播声量与覆盖面完成了“双丰收”。

据悉,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郑州市文物局将继续策划各类文博活动“彩蛋”,“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商城遗址发掘70周年“国宝回家乡”等文博活动都将陆续奉上。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文

杜岭街:由村落得名,因方鼎惊世

如果你来到郑州,可以来杜岭街转一转;如果你想了解郑州,那么一定要来杜岭街走走。

位于郑州金水区的杜岭街,斑驳的青砖墙上镌刻着百年光阴流转。这条看似寻常的街道,见证着商都文明的传承脉络,更孕育着郑州独特的市井记忆。

杜岭街,因村落得名

杜岭街,这条郑州人家喻户晓的老街道,最早因村落而得名。

传说明末时期,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王、杜两姓几户人家背负行囊踏上迁徙之路,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在杜岭街街道办事处杜岭社区附近结庐而居。垛墙筑舍,垦荒屯田,荒凉的土地逐渐有了人烟,这里发展成村落,依照最早迁居的两姓人家,叫做“杜王村。”

清乾隆年间,随着王氏族人陆续外迁,杜氏宗族一家独大,牢牢扎根此地,甚至建起了祠堂,记载子孙在此处的繁衍生息。

清道光二十九年春,郑州久旱。村民们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应祈祷下雨,杜姓人家为谢天公,集资在村南古城墙高处建了一座庙宇。周围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朝拜,求神保佑,由于香火长年不断,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庙会。

高处为“岭”,因着这座庙宇,这座村落遂改名“杜岭村”。

杜岭街的前身则是条蜿蜒在商代城墙遗址上的黄土路,蹒跚赶路进城的村民、赶着骡马的商队,晨昏往来,在这条杜岭村进城的必经之路踏出深陷的车辙。

文脉不断,烟火不息。如今的杜岭街,仍保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几十米的文化墙、街上复刻质朴的古门古窗,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景观小道。

漫步在杜岭街,青砖灰瓦间仍能触摸到岁月的纹路。文化墙上,斑驳的老照片与浮雕讲述着商都往事;复刻的古门古窗下,老人笑呵呵地聚一起闲聊,闲言碎语里仿佛回荡着百年前的市井喧嚣;路边绿木成荫,穿着时尚的青年三三两两结伴,挎着小包来一场“City Walk”——这条烟火氤氲的老街,始终在砖缝瓦砾间跳动着城市最本真的脉搏。

惊世考古发现,一条古街承载的商城记忆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了两件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杜岭一号”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并从该院13万余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左传》有载:“桀(音同节)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在回忆起初次见到杜岭方鼎时的感受时,曾这样形容:“两尊青铜大鼎,破土而出,其峥嵘之势、不言自威的霸气,无疑彰显了王者的风采。”杜岭方鼎的发现,让考古工作者们真正触摸到了一个王者之都的历史脉络。

当考古学家轻轻拂去方鼎上的泥土,郑州的历史面貌也逐渐清晰。

从一座商代早期的普通城市遗址,到“疑似”中丁之都,再到一座商王朝开国之君成汤营建的国都。有了郑州商城的存在和杜岭方鼎的证明,因“断代”而看似年轻的郑州,一跃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挺进了中国“大古都”俱乐部。

202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LOGO、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的吉祥物“鼎鼎”、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的郑州展馆……杜岭方鼎的形象已深深融入城市的现代肌理,成为郑州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随着杜岭方鼎出土,杜岭街这条老街道也越发受人关注。漫步街道,路边的艺术长廊以厚重杜岭、印记杜岭、风华杜岭、星光杜岭四个篇章,将这条街区的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商代在此建亳都;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在此话别;明代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此大战明军;民国时期,冯玉祥在此建平民村;近代时期,市民豫剧“须生泰斗”周海水在此创办戏曲培训学校,杜岭街成为“豫剧圣地”……

“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历史的层层积淀在这里清晰可辨,种种栩栩如生的故事,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杜岭街这条浸透时光的街道,既是郑州城市发展史的微缩标本,更是中原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当暮色降临,老街坊们闲坐树荫下,讲述着杜岭村的起源,孩童们追逐嬉戏,历史就这样在寻常巷陌中静静流淌。

本报记者 许怡童

来源:郑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