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身,慢慢走过来。”在一段东莞市厚街医院展示的视频中,小杰(化名)穿着浅绿色拖鞋,手上拎着两袋早餐,步履稍显踉跄。时隔436天,他已重返校园。
“转身,慢慢走过来。”在一段东莞市厚街医院展示的视频中,小杰(化名)穿着浅绿色拖鞋,手上拎着两袋早餐,步履稍显踉跄。时隔436天,他已重返校园。
2023年8月10日,小杰被路人发现昏迷倒地,头部血迹斑斑。被送到东莞市厚街医院时,CT检查显示其颅骨粉碎性骨折,尖锐的骨片如利刃刺入颅内关键静脉窦(大脑静脉回流的主干道),静脉回流受阻,脑功能濒临衰竭——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手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性出血
入院时,东莞市厚街医院创伤急救团队(TTA)早已严阵以待。
神经外科主任梁远生回忆道:“我们提前了解了患儿的病情,昏迷,头顶部伤口活动性流血、颅骨外露,必须分秒必争。”救护车抵达后,小杰被直接送入抢救室。
创伤急救团队快速完成了病情评估和术前准备,开通绿色通道紧急送往手术室。考虑患儿主要伤情位于头部,上矢状窦大静脉受压影响颅内静脉回流,需紧急手术解除压迫,恢复颅内血液循环,否则患儿在多发伤存在下随时有危及生命可能。
“取骨片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心跳骤停危及生命可能。”神经外科主任梁远生介绍,此次最大的挑战是上矢状窦的手术处理,上矢状窦就如脑部静脉的最高速通路,静脉血血流速度最快、流量最大,而患儿为儿童,体内血液量仅有80ml/每公斤,且院前已有失血。
手术室内,医生屏息凝神,用显微器械逐毫米清理嵌入静脉窦的骨片,止血、清创、修补……每一秒都是与死神的博弈。
最终,团队凭借精准配合稳住了血压,完成了这场“颅内拆弹”。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逐渐变得规律,血压逐渐回归正常,小杰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在这场紧张抢救中,包括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在内的创伤急救团队紧密协作,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大家齐心协作,尽全力去完成手术!”梁远生说。
436天后重返校园
手术成功仅是重生之路的起点。术后,小杰陷入深度昏迷,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全身肌张力异常增高,癫痫频繁发作,存在全身多器官并发症。
护理团队开启24小时守护模式: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每日轻柔牵拉僵硬的肢体,护士循环播放他最爱的《超人奥特曼》主题曲。
“听到音乐时,他的手指会微微颤动!”神经外科护士长黄柳兰表示,这一细微的反应成为希望的火种。在护理团队的悉心照料下,一个月后,小杰终于睁眼,眼神逐渐聚焦。
“虽然苏醒了,但他的身体非常瘦小,睁着大眼睛,嘴里只能发出单一的音节,身体弯曲,双手抖动。”康复科护士方翠茵回忆道,当小杰难受的时候,她常常会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安慰着他。
由于患儿胃肠功能受损且消耗量大,在营养支持方面,医护团队制定了精细化营养方案:选用易消化的短肽型肠内营养粉配合静脉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米糊状半流质饮食,指导家属制作适宜食物质地的餐食,同步开展吞咽功能训练。
针对肌张力异常问题,康复团队早期介入开展渐进式训练,从床上被动运动到辅助坐立,逐步过渡到床旁站立及行走训练,通过持续性神经肌肉刺激促进正常运动模式重建。
从喂食流质到半流质,辅助坐立、站立,再到搀扶行走……436天后,小杰恢复了语言和行动能力。
如今,小杰已重返校园。医院保存着他踉跄学步的视频:从瘫卧病床到独立行走,每一步都刻满医护与家属的托举。
撰文:蔡子航 欧雅琴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 蔡子航;欧雅琴
健康东莞
来源:趣味智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