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孟夏时节,沂水县崔家峪镇下常庄村山野泛青,远远望去,只见环山路两旁药用牡丹、赤芍、玫瑰、金丝皇菊绿意葱茏,宛如灵动的丝带缠绕山间,层叠如画似云影掠过。
在临沂客户端讯孟夏时节,沂水县崔家峪镇下常庄村山野泛青,远远望去,只见环山路两旁药用牡丹、赤芍、玫瑰、金丝皇菊绿意葱茏,宛如灵动的丝带缠绕山间,层叠如画似云影掠过。
54岁的村民张大姐戴着头巾,正在种满牡丹的梯田里除草。“拔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能破坏中药苗。”张大姐说,“之前种玉米,一年赚不到几个钱。自从村里种上中药材,我就把土地流转,每年租金1500多元,在这里打工每月又有2600元的收入。”一丝微风吹过张大姐汗涔涔的面庞,她笑容洋溢。
下常庄村近年来的变化,要从沂水蕴华堂家庭农场负责人苏永华返乡创业说起。2023年,沂水县委统战部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大局,引导人才反哺家乡,为村庄发展引来“智囊”。而此时,从大山褶皱中走出去,又回到大山褶皱里的苏永华,立志回报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可多为山地的小山村,能发展什么产业呢?
“自己种植原生态中药材,拓展中医药全产业链,既保证药材源头质量,又带动群众致富。”苏永华经营中医馆多年,一直秉承让患者用上安全放心中药材的理念,决定回乡发展中药材种植。苏永华的想法得到了县委统战部和崔家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崔家峪镇党委、政府为他争取到水保项目资金,依托沂水蕴华堂中医馆有限公司,成立蕴华家庭农场,种植丹参、白菊、金丝皇菊、芍药等中药材1000余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种植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管理和服务,公司负责产品回收和加工销售,带动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就业。
如今,在下常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苏永华看着连片的药材基地感慨万千。3年前,这里还是“巴掌田”,现在,通过投资整合成1500亩现代农业集群,修建了5道拦河坝、5000米生态护坡,让“旱能灌、涝能排”的智慧农田取代了望天收的贫瘠地。
不仅如此,苏永华还依托中草药基地做好教育普及、研学交流、传播发展等,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合力建设集中药材种植、研发交流、养老养生、旅游科普于一体的“蕴华中药花海小镇”,形成“种植—加工—诊疗—康养—文旅”三产融合链。
“春赏药花秋采摘,花香药香浸润山村,等到项目全部完工后,下常庄村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真正成为一处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崔家峪镇党委宣统委员刘兆芹指着远方的梯田说,“基地将放大蕴华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持续将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助力社会和谐的内生动力。”
开辟出中药材种植园,响起了研学的笑声,让村民吃上“生态饭”,下常庄这座曾经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正以中医药产业链崛起,渐渐撬动起绿色资源,转变为发展的动能。据了解,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分红”,村民年收入大幅增加。这种“保底+增值”模式已辐射10个邻村,带动1.2万亩中药材种植,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2.4万元。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了下常庄村群众致富的“源泉”。苏永华坦言,每当站在长满中药材的山上,看着乡亲们挥舞锄头时的笑容,就更加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版”正在上演。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洪芸 通讯员 赵圣君 李艳
编辑:江岩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