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似乎成了全民参与的“无限游戏”。在社交平台上可以为某部小众电影吵出“神帖”,一条“野生影评”就能轻松收获上万点赞,甚至连外卖小哥也能在送餐间隙发条短视频锐评热播剧。
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似乎成了全民参与的“无限游戏”。在社交平台上可以为某部小众电影吵出“神帖”,一条“野生影评”就能轻松收获上万点赞,甚至连外卖小哥也能在送餐间隙发条短视频锐评热播剧。
一片热闹光景下,有些专业文艺评论却略显冷清,有的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无人关心,部分万字长文几乎无人品读,甚至有人还困在“红包评论”“人情评论”的泥潭里,把“犀利批评”变成了“花式夸夸”。
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一边是大众评论的“流量狂欢”,一边是部分专业评论的“曲高和寡”。有人不禁要问,专业文艺评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何才能赶上时代、突出重围?
图源:视觉中国
一
当下,文艺评论的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在网络平台上,普通观众通过留言、评分、点赞等方式,参与文艺作品的评价与诠释,形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奇特景观。
比如,某音乐平台的乐评报告显示,现在平台已有数百万条点赞999+的乐评,近半数用户听歌的同时会看评论区,有时一条出圈的热评甚至能捧红一首小众歌曲。而在一个社交平台上,今年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已有超57万条短评以及7800多篇影评,更有136万余人为它打分。
当网络平台成为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成为思想碰撞、文化交锋的舆论场,专业评论却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陷入尴尬的境地:
评价不够真。少数评论人喜做“好好先生”,只说好话、不说坏话,甚至利益捆绑,批评变成表扬,锋芒自然钝化。比如,一些作品平平无奇、瑕疵颇多,他们却要先用“发现美的眼光”找出一二亮点予以表扬,再指出一些不必“伤筋动骨”的小瑕疵。
表达不够鲜。对于专业评论文章,不少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想看、看不懂、没意思。有的文章美其名曰“学理化”,实际上是堆砌术语、故弄玄虚;或是泛泛而谈,“为评而评”,洋洋洒洒却味同嚼蜡。当年轻一代已经在评论区里互动留言,在弹幕里玩梗造梗,有的评论人却还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以晦涩术语筑起高墙,自然无法引起共鸣。
本领不够硬。不少专业评论人多分布在高校、学术机构或体制内,主要集中于传统评论阵地,面对全新的文艺形态和传播趋势,就有点力不从心、难以适应。
比如,有的评论人认知结构比较单一,当面对科幻电影、网络小说、网络剧等新形态、跨类型的作品时,就陷入了认知“盲区”。尤其当文艺创作已经进入“日更三集”“互动共创”时,一些专业评论还停留在“月更”甚至“年更”状态,常常是一部作品火了,评论人才一哄而上,等发表时作品热度已退,文章也乏人问津。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全民评论”的图景,折射出大众文化的繁荣,但众声喧哗的背后,也免不了存在“噪音”。而优质专业评论的不可替代性,恰恰藏在这种“热闹”照不到的区域里。
看热闹也要看门道。大多数人看文艺作品,往往用直觉来评判“好不好看”,这未尝不可。但评论家提供的则是一种专业视角,就像考古学家能从陶片还原文明历程一样,评论家也能用专业视角带观众看见“镜头外的春秋”。
比如,当网友还沉醉于《繁花》中的“沪上风华”时,评论家却能带观众看懂导演如何用镜头调度复刻老上海的“摩登与苍凉”。还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在纵横捭阖中,就勾勒出中国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文艺思潮的演变历程,成为许多国人的美学启蒙之作。
种鲜花就要清泥沙。当网络上的“审丑文化”甚嚣尘上、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时,有人靠粗制滥造、低俗猎奇就能获得关注,而真正制作精良、思想精深的“良心剧”,有时却不被流量青睐。这背后,一个原因就是一些网络评论为了博取眼球、争夺流量,甚至剑走偏锋,恶意解读、歪曲作品,破坏创作生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评论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评论家就像“文艺百花园”中的园丁,在流量至上中守住底线、坚守坐标,以思想之泉涤荡泥沙污浊,除去碎石杂草,文艺创作才不至于在流量狂欢中迷失方向。
识良驹更要开良方。评论家与创作者,既可能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也可能是相互成就的伯乐与千里马。创作者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而评论家却能拨云见日、一针见血。
比如,在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成长道路上,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发挥了重要作用。齐如山是梅兰芳的“忠粉”,也是他的“黑粉”,曾写过100多封信,指出他每一出戏的不足之处,都被梅兰芳虚心接纳,他们因此结交成为“黄金搭档”,留下了一段艺术佳话。
三
对于文艺评论人来说,如何守住专业价值的“坐标系”,又在新媒体语境中开辟“新战场”?关键在于完成三重角色的转型。
第一重角色——“双面游侠”。大众评论并非专业评论的对立面,而是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评论人要学会游走在专业与大众“两个圈子”中间,既能鞭辟入里,产出有理论高度的“创作指南”,也能深入浅出,说到普通观众心里去,引发大众的共鸣。
比如,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社交平台开设电影课,将艰深的专业术语转化成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她与网友互动,点评大家感兴趣的热门电影与热点话题,这种文艺评论方式打破了大众与学术的壁垒,吸粉超百万。
第二重角色——“带货博主”。这里的“货”,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文艺作品。随着新的艺术形式与文艺形态不断涌现,文艺评论人不仅要关注传统之作、名家之作,也要放下成见,去挖掘新锐文艺作品,去托举青年文艺创作者,创新评论方式与传播渠道,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种好草,带好货”。
比如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不仅解读严肃文学,也在多个场合呼吁各界关注网络文学、“素人写作”等新大众文艺作品。他策划的人文谈话节目《文学馆之夜》,请来作家、导演、脱口秀演员等嘉宾展开跨界对话,让人们感受到文学治愈人心的力量。
第三重角色——“文化摆渡人”。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文艺作品“出海”面临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海外观众可能不懂中国文化”。如何在不同文化的隔阂之间“摆渡”,以国际化的视野、世界性的语言来解读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海外观众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文艺作品,亦是文艺评论人肩负的时代使命。
比如,《流浪地球》在国内上映口碑极佳,但不少国外观众并不理解“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设定;《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上映时,因一句“急急如律令”的翻译登上热搜,有影评人对此点评,这句台词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巧妙,被翻译成“Swift and uplift”,“比AI提供的炫技译本高明得多”。
众声喧哗的时代更需要淬炼思想的火花。有人说,“不能有效抵达的评论是无效的”,文艺评论家要抵达作品的核心,也要抵达读者的内心,更要做时代的“良心”,用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声音,引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来源:蓝媒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