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也能像海绵一样呼吸?贵阳就做到了!想当年,贵阳一下雨就闹水灾,现在倒好,一下雨,满城的绿地就像海绵一样把水都“喝”光了,这魔法一样的变化,都得归功于一个叫高杨的副市长。
你有没有想过,一座城市也能像海绵一样呼吸?贵阳就做到了!想当年,贵阳一下雨就闹水灾,现在倒好,一下雨,满城的绿地就像海绵一样把水都“喝”光了,这魔法一样的变化,都得归功于一个叫高杨的副市长。
话说这位高副市长,那可是个狠角色。91年,她才23岁,就抱着图纸在贵阳老城区跑来跑去,规划城市建设。那会儿,贵阳的街道一下雨就成河,街边的王老板年年都得和漏水的门缝斗智斗勇。三十年过去,王老板现在每天在公园里遛弯,看着雨水被“海绵城市”吸收,感叹这日子过得舒坦。
这“城市海绵”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人家可是高科技!2024年,高杨团队在天瀑学府生态社区搞了个试点,70%的雨水都能收集起来再利用,路面也用鹅卵石铺设,透水性一级棒。连住建部的专家都来参观,一个北方来的教授看完直拍大腿,说贵阳这是把下雨天都变成了旅游资源!
贵阳的绿色可不是一天建成的。想当年,现在的观山湖公园还是个废弃矿区,寸草不生。98年的时候,高杨跟着老技术员一起规划金阳新区,她拿着测量仪,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测,那叫一个认真!就凭这股较真劲儿,2015年贵阳启动了“千园之城”计划,1025个公园可不是闹着玩的,地下管网就像城市的血管一样,2800公里长的生态廊道,比贵阳到北京还远!
现在,贵阳的空气质量好得不得了,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8.2%。生态学家李为民说,贵阳人每天呼吸的空气中,三分之一的负氧离子都来自这些公园,就像给城市穿了件“会呼吸的毛衣”。连外卖小哥都说,在贵阳跑单,肺都能多用十年!
当然,城市建设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人说,花那么多钱建公园,不如多盖几所医院。但高杨算了一笔账:建医院周期长,而公园建成就能产生效益,降低医疗支出。后来的数据也证明了她是对的,公园周边社区的门诊量下降了21%,呼吸道疾病更是减少了34%。
除了公园,贵阳还搞了个“15分钟生活圈”,在老社区里建口袋公园。粮油店老板张翠花高兴坏了,说以前推窗看到的是麻将馆,现在能摘樱桃了。但也有人抱怨,把仓库拆了建公园,生意都受影响了。不过,房价上涨的数据又让反对者闭了嘴,带公园的小区房价涨了不少,但省下了健身房和补习班的钱,里外里还赚了。
贵阳的避暑经济也搞得风生水起。白云区的陈建军把自家改成了“森林办公室”,专门接待来避暑办公的白领,生意火爆。更绝的是,贵阳在公园里装了免费WiFi,吸引了大批游客。还有机场的“温差15℃的接机服务”,让游客一下飞机就感受到贵阳的凉爽。这些妙招让贵阳的避暑旅游收入翻了好几番。
高杨这个副市长,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她每周三都去工地巡查。有一次暴雨,她发现设计图纸上没标注的暗渠,及时避免了水灾。她这种“用脚丈量城市”的作风,让贵阳的城市建设更加精细化,甚至给每棵树都办了“身份证”。
当然,高杨也面临着各种争议。2023年的房地产新政,就有人质疑是“饮鸩止渴”。但后来的市场数据证明了政策的有效性,改善型住房的需求大幅增加。
站在2024年,回望贵阳的发展,就像拼一幅巨大的拼图。高杨和她的团队,一块一块地拼出了“中国避暑之都”的图景。未来,贵阳还计划建设“植物银行”,储存濒危植物基因。
贵阳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舒适的位置。高杨说,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也要为其他生命服务。
那么,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期待是什么?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里?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上进小鱼U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