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坡:文武双全的远征将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8:39 2

摘要:郑坡(1902—197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丰岭岙村,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后创办大华农场。抗日战争时期,他重返军营,任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总指挥,率部参加了滇西大反攻。抗战胜利后,他以病请辞,拒绝赴台,重操农场旧业,直至在上海病逝。

郑坡

郑坡(1902—197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丰岭岙村,曾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后创办大华农场。抗日战争时期,他重返军营,任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总指挥,率部参加了滇西大反攻。抗战胜利后,他以病请辞,拒绝赴台,重操农场旧业,直至在上海病逝。

黄埔军校骨干成员

郑坡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先后毕业于宁波甲种工业学校和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本科。1923年,他在奉化萧王庙置地千亩创办农场,专植桃树、松柏和园艺花草等,为后来且戎且耕五十载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1924年6月,郑坡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黄埔一期的选拔极为严格,曾有史料推测,郑坡因与蒋介石同乡的关系,被保举进入黄埔。实则不然,他的手稿中这样记述:“我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倒不是与蒋介石有什么亲戚关系。那时我求学于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有个教员是国民党地下组织者,常带《民国日报》副刊给同学阅看。因我是年级长,又是童子军队长,格外与我接近,我受了革命思想启发,加入了组织,后由组织推荐进入军校。”

在黄埔军校期间,郑坡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并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奠定了其投身国民革命的基础。1924年,国民党进行改组,苏联援助孙中山建军,向黄埔军校提供武器装备,于10月8日运来一批步枪、重机枪及弹药等。军校派郑坡为代表,同中共党员李之龙到广东虎门引迎。

毕业后,郑坡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连长,参加了东征、北伐等战争。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他接替关麟征出任宪兵团第三营营长。1927年北伐军占领浙江后,蒋介石为巩固势力组建12个补充团,郑坡任补充第五团第二营营长。1931年7月,郑坡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驻扎杭州江干,专事练兵。然而,郑坡却突然辞去军职,转而在上海闸北创办大华农场,他在日志中吐露了心声:“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而来,我亲见和传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各界人民呼声和抵制日货,学生请愿要蒋介石抗日,但蒋介石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我一方面受民气和良知冲击;另一方面见到三次反共战争被俘和阵亡很多将领,不愿为蒋介石作无谓卖命。”

抗战时期远征滇缅战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87师、88师等参加淞沪会战。这两师由国民政府警卫军改编而成,许多军官都是郑坡昔日的老部下,不少人在淞沪会战以及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见此情景,郑坡主动到南京找当局军委,要求参加抗战。蒋介石因他当年废军从农的行为没有见他,由陈布雷出面安排。郑坡的日志记载:“陈布雷报之介绍后方勤务部部长俞飞鹏,委我为副官处长,承办后方勤务部人事安排及对内机构的总务。与俞飞鹏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南北各战区,安排、指挥物资供需及兵站事务。”1940年春,郑坡任第十四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后任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办公厅主任和西北训练团办公厅主任。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腊戍。蒋介石急电令郑坡5天内到达腊戍支援,并接取美国援助物资。由于杜聿明部不知去向,郑坡所率部队无法按计划联络和接防。他见机行事,下令先集中武器编成一个战斗团为后卫,其余士兵抢运武器、汽油、弹药。战事仓促,场面混乱,郑坡曾记录:“我军驻扎离保山城十余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运输队处,日飞机在狂轰滥炸,有数千人被炸死,我们已两天没有吃过饭。”最终,郑坡率部扼敌于怒江,保住了昆明及唯一的空中军事物资运输线,获得褒奖。

1943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部署滇西防务,在大理成立滇康缅(云南、康定、缅北)边境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郑坡担任总指挥。据郑坡回忆,当时随部队行动的有美军联络参谋组、美军医疗队、军令部二厅情报电台、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缅甸情报站等,是一支有现代游击战略战术思想指导的、有现代化武器装备、中美合作并肩作战的游击战争作战队伍,为第二次滇缅大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滇西战役开始前,郑坡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主持开办“滇西游击干部训练班”。他亲自担任团长,讲授游击作战的七大原则,同时结合滇西复杂的地形特点,作出科学的战略安排和部队编排。二是开展大规模的政治工作,招收了数百名少数民族青年,更成功收编不少以当地土司为核心的部队。

1944年春,滇西战场转入反攻阶段。由郑坡率领的游击部队,目标为片马、托角一带。片马地理位置重要,一旦攻下,就能对腾冲的敌军发起侧面包围。6月初,郑坡亲率主力部队出发。他改编歌曲《保卫黄河》为《保卫怒江》,鼓舞士气。参谋长林蔚文从昆明赶来,希望郑坡留在后方指挥,被其拒绝。

片马易守难攻,前临千仞峭壁,视野开阔,只有山间曲折小道可行。郑坡利用地形死角率部队接近敌据点,于夜间拔去敌军埋在道上替代地雷的迫击炮弹,拂晓以纵队连续冲击。部队一度占领垭口,但日寇利用地形又从后方再次占领垭口。数日攻片马不下,前线死伤严重。郑坡殚精竭虑,命一个团不断佯攻监视正面敌人,亲率余部沿江东岸北行30余里,绕道贡山北路,过怒江而至山麓。行军之路险象环生,数名官兵坠落而亡;粮食供应不上,部队采野草和毛竹根充饥。郑坡在回忆录中写道:“到了山顶垭口,知最高处为海拔4075公尺,此处大松成林,寒涛吼空,俯望怒江如带隐现。我们在此稍息,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即作越口南下,因空气稀薄到吸烟信口即熄,不敢久停。”

进入阵地后,郑坡仍采用游击战术消耗敌军兵力,终至中国军队占领村北高地。日军当夜放弃片马,向腾冲溃逃。片马克复后,拖角、罗孔、浪漾一线亦相继克复。后在腾冲召开的各界劳军大会上,国民政府颁给郑坡“忠勤勋章”一枚。1945年9月,郑坡在南京出席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见证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时刻。

组织农场 科技兴农

抗战胜利后,日军归还了侵占大华农场的土地。郑坡以病请辞军事任命,召回旧日职工,积极组织农场复工。复业后的大华农场获批占地11亩,启动资金约两万银圆。郑坡记述,在职时每月薪金约六七百银圆,自嘲“高官厚禄”。郑坡清晨起来打太极拳,因患有心脏病及高血压,他头上总箍着一只金属圈环。他不喜烟酒、清茶淡饭,每日勤耕劳作、摆弄农机,出行只靠一辆旧自行车,与往日不能同日而语。但对厌倦官场争斗和打打杀杀的郑坡来说,这种俭朴自在的生活他很自得其乐。

在此期间,郑坡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上海闸北区中正中学代理校长。1949年春,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南京的军政官员人心浮动,陆续向台湾转移。学校董事会经讨论,决定聘请没有派系背景的郑坡代理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为了稳定人心,郑坡上任后便推出了“约法三章”: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本人不领学校一分钱薪水。郑坡公允严谨的处事风格得到了教职工的支持,学校局面逐渐趋向稳定。他还主持成立了护校纠察队,并以自己的身份和学校为掩护,保护了一大批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同年7月,郑坡将中正学校完整地交给了上海市军管会,他多次拒绝国民党方面的赴台邀请,一心投入钟爱的农场事业。

1950年春,郑坡举家随大华农场进行了搬迁,是为逐步实现其推进新式机械化农业的理想。农场里起初只有4名工人,专门制造农用喷雾器之类小型农器具。随着新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和掀起科学生产的热潮,农村对农业新器械的需求非常强烈,农场遂生产研发播种机、打谷机、施肥机、中耕机等马拉农具。郑坡亲自参与农具的研发和改进,他从国外购置打稻机等各种农业机械和参考资料,穿着工作服,光脚套旧布鞋,和工友们日夜研究制造,有时连周末也不休息。据其家人描述:房子过道全是零散的机器和生产工作,走路一不小心就会被绊住,耳边是轰隆隆的马达与机床声。其间,农场职工扩展至40余名。经郑坡改造的农具很受欢迎,供不应求。

1954年,郑坡去淮河洪泽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他把大华农场的经验复制到劳改农场,为改良土壤、清除病虫害、增产丰收立了大功,成为农艺总技师和劳动模范,很受尊重并多次获奖,提前于1957年元旦保外就医。

此后,郑坡秉承孙中山“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的理念,试图以农业振兴支持国家重建,将大华农场及其五十载花木栽培的实践经验整理成文字,完成了《中国林木史话》《园林建设与树木栽培》两本书,每册十余万字。可惜因均未出版,至今下落不明。

(洪永珊 陈佳瑜)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