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迎接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激发护理队伍职业荣誉感,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一附院开展了“紫荆奖优秀护士”评选(16人)与“2025年华信好护士”评选(50人)。
优秀护士风采
编者按:为迎接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激发护理队伍职业荣誉感,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一附院开展了“紫荆奖优秀护士”评选(16人)与“2025年华信好护士”评选(50人)。
我们将分期刊登他们的先进事迹(排名不分先后),展现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担当,激励全体护士以榜样为引领,不忘初心、精进服务,为患者送去更多温暖。
王丽莉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近6年,现任心脏中心三病房护师
工作期间,她凭借专业护理和贴心服务收获患者多面锦旗,成为科室里的“口碑担当”。
疫情期间,她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面对高风险工作,她每日严格执行防护流程,连续一个月坚守岗位,细心照料患者直至隔离期结束。这种担当,只是她日常工作的缩影——日常护理中,她总能及时发现患者细微异常;急救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迅速响应。
工作之余,她积极拓展职业边界:在全院心肺复苏技能竞赛中斩获二等奖;参与社区义诊,为居民提供健康指导;承担科室宣传工作,撰写科普文章、制作护理视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懂的内容。此外,她定期参与心脏中心的讲座、论坛和护理查房,与同行交流经验,精进业务。
2024年6月,她进入心外ICU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规范化培训。白天跟着带教老师实操,晚上钻研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危重症护理技术。如今,她将新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护理方案。从普通病房到隔离区,从技能赛场到科普讲台,她用行动诠释着护理工作的温度与专业。
王宇婷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12年,现任心脏外科监护室主管护师
始终扎根重症护理一线,在分秒必争的监护室里,她用专业与耐心守护患者生命。心脏外科监护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她熟练操作IABP、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精准完成动静脉置管、呼吸机调试等基础护理。在病例讨论会上,她常结合临床观察提出建议:患者术后末梢循环差,建议增加皮温监测频次。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源自无数次与死神较量的积累。
曾有一位接受Ebstein矫治、双向Glenn和射频消融联合手术的重症患者,术后依靠ECMO和血滤维持生命。连续47天,她不仅要严密监测循环指标,更注重细节护理:每3小时为患者按摩肢体预防肌肉萎缩,用注射器耐心喂食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当患者终于转回普通病房时,家属握着她的手泣不成声。
面对承受身心双重压力的患者,她总是格外留心。为缓解先心病患儿的恐惧,她会在查房时带上卡通贴纸;发现患者情绪低落,便坐在床边轻声倾听。她常说:“心脏外科护理既要操控精密仪器,也要温暖患者的心。”
12年坚守,在心脏外科监护室这个特殊战场,她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细致的人文关怀,诠释着重症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王玉艳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15年,现任心脏外科监护室主管护师
深耕重症护理领域,她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细致的工作态度,成为科室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在临床实践中,她对心脏疾病的护理要点了如指掌,从血滤机、ECMO的精准操作,到有创心排仪的参数分析,每项任务都完成得游刃有余。2021年,她通过北京护理学会的专业培训,取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基础。在病例讨论会上,她总能结合临床观察提出可行建议,例如针对术后中心静脉压偏高的患者,及时提出调整利尿剂使用方案的意见。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危重患者,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曾有一名接受体肺分流术的患儿,因肺血流量激增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她每2小时为患儿调整体位,撤机后通过口咽通气道吸痰、俯卧位护理和体疗,帮助患儿逐步恢复。经过1个月精心护理,患儿顺利转出监护室。
作为院感护士的她,以严谨著称,每次参加院感会议,都会将重点内容梳理成图文指南,方便同事快速掌握最新防控要求。从临床护理到院感防控,她用专业与责任,诠释着重症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闻婧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6年,现任骨科护师
护理工作中,她用专业与耐心赢得患者和同事的认可。去年冬天的夜班,一位82岁髋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突发房颤,血压从120/80mmHg骤降至70/40mmHg。正在巡查病房的闻婧通过监护仪发现异常,立即呼叫医生,同时展开急救:抬高床头、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推注升压药,整套操作迅速而沉稳。面对因恐惧不断挣扎的患者,她一手固定穿刺部位,一手轻拍患者肩膀:“别怕,我们都在。”凭借熟练的穿刺技术,一次进针成功,快速完成用药。直到凌晨三点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她又轻声安抚被惊醒的同病房家属,才继续投入工作。
作为科室感控和静疗护士,她的工作细致入微。每周三,都会对照感染管理处要求,抽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在处置室张贴醒目的七步洗手法图示。每月组织静疗培训时,她结合“血管评估三步法”,现场演示穿刺技巧。在她的带动下,科室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
6年护理生涯,她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从紧急抢救到日常护理,从感控监督到技能培训,她用行动诠释着护理工作的责任与温度,成为患者信赖、同事认可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徐利利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13年,现任综合治疗室护师
在CCU期间,以超强责任心守护危重患者。工作第二年,她主动承担起护理一位95公斤心梗患者的任务,患者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翻身难度极大。身形纤细的她需半蹲发力,双臂环住患者腰部借力,每次操作都累得额角沁汗。为预防压疮,她坚持每2小时翻身一次,细致检查皮肤褶皱处。患者清醒后无法言语,她便每天在床头写下鼓励话语:“今天血氧又提升了,加油!”并握着患者的手比划康复进度。有一天,患者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我们都是一家人”——这简短的话语,成为她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
2024年转岗综合治疗室后,她将重症护理的严谨带入新领域。面对日均配置超40袋肠外营养液及抗肿瘤药物的高强度工作,她自创“三查七对记忆口诀”,从核对医嘱到调配药液,每个环节精准到秒。在配液间的监控记录里,她连续12个月保持“零差错”,经她之手的 thousands of 袋药液,标签朝向、剂量换算、避光保存要求均丝毫不差。同事们常说:“利利配置的药液,临床用得最放心。”
从与死神竞速的CCU到幕后守护用药安全的综合治疗室,她始终以行动诠释着“细节决定成败”的职业信仰。13年护理生涯,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每个生命的敬畏与担当。
杨洪娟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9年,现任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她坚守科室主班岗位,以扎实专业能力保障临床工作高效运转。
工作期间,面对科室日均收治10位患者、出院10位患者、年轻医生医嘱规范性不足的实际情况,她建立医嘱交叉核对清单,日均发现并修正医嘱疏漏10余处。针对医保政策频繁更新的特点,她梳理出《常见医保问题速查手册》,组织科室培训10余场,帮助团队快速掌握政策要点。2024年7月科室搬迁时,她连续12小时核对调整60余名患者信息,实现治疗方案零差错衔接。日常药品管理中,将急救药品效期管理精确到周,避免多起因药品过期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His系统升级期间,她整理出包含4大类20余项的操作问题库,利用休息时间测试新功能模块20余次,协助工程师优化系统流程。元旦假期连续值守72小时,处理系统故障10余例,保障新系统按时上线。参与CIP项目期间,主导的《进食结构欠缺合理化导致患者噎食的持续改进》课题,通过改进措施使科室噎食发生情况归零,在全院创新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9年工作中,她始终保持账目核对零差错记录,日均处理咨询电话10余次,用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成为科室运转的重要保障力量。
于玲玲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16年,现任CCU主管护师
始终扎根CCU心血管重症护理一线。2012年,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她被选送进修危重症护理,顺利取得专科护士资格。作为急救小分队核心成员,无论昼夜,只要警报响起,她总能第一时间冲向抢救现场。
CCU病房里,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一天深夜,值班中发现一名患者突然捂住胸口,脸色惨白。她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刚测完生命体征,心电监护便发出刺耳的警报——患者出现室颤!她迅速按下除颤仪开关,同时大声呼叫医生支援。经过一次电除颤和五轮心肺复苏,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后续检查确诊为急性下壁心梗,因为前期抢救及时,通过绿色通道完成支架植入手术,成功转危为安。
工作之余,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连续三年,站上院内青年教师授课讲台,捧回三等奖的荣誉证书。她牵头的PDA支架制作项目,在院内CIP大赛中获奖并推广到全院。在心脏中心担任带教工作时,她倾囊相授,2024年指导的58名实习护生全部高分通过出科考核,因此多次获评“优秀带教”老师。
身兼院内护理师资培训骨干与科室质控组长,她将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2024年,她先后获得“紫荆护士”“华信好护士”称号;代表医院参加清华TM个案比赛。16年如一日,她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一名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余雅双
2025年清华一附院“华信好护士”获得者
从事护理一线工作6年,现任血管科护师
临床工作中积累了扎实的护理经验,成为科室里年轻却可靠的护理力量。
面对患者,展现了出色的沟通技巧。曾有位术后老年患者因思念家人拒绝治疗,整日沉默寡言。她每天提前到岗,握着患者的手倾听过往故事,用自己的手机帮其与子女视频。考虑到患者眼花,她坚持每天午休时间为其朗读报纸。两周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出院时拉着她的手连声道谢:“你就像自家孙女一样贴心。”
在专业领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她定期参加血管外科护理学术研讨会,将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动脉介入术后护理等新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2024年,在一次夜班中,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她冷静专注,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精准与医生配合的同时,耐心安抚患者情绪,助力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最终康复出院。
日常工作里,她的护理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患者的特殊需求:3床术后需抬高患肢、5床对胶布过敏……这些细节让她收获了众多感谢信,得到患者的肯定。六年护理生涯,她用青春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在守护血管健康的战场上,绽放着属于年轻护士的光芒。
来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