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周五20:00,我们将带来线上活动——科幻想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次活动邀请到多位科幻作家、研究者,共同讨论科幻想象的时间性与中文科幻的更多可能。摘要:5月16日周五20:00,我们将带来线上活动——科幻想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本次活动邀请到多位科幻作家、研究者,共同讨论科幻想象的时间性与中文科幻的更多可能。
科幻想象,一定要想象未来吗?
这个问题,对中文科幻可能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说故事、文献典籍浩如烟海。
今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集《水星逆行》回应了这一问题。小说集中的故事,有诸如论文写作、体感游戏的当下元素,也有关于水星逆行、星际迁徙的未来故事,还有许多故事取材于中国历史:韩愈的《毛颖传》(《毛颖兔与柏木大学的图书资料室》)、流传千年的龙图腾(《四勿龙》)、边疆地区的“文面”习俗(《一篇关于“文面”的论文》)。这些故事以想象为引,给人以启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还有那些早已存在又常常被遗忘的、人类的过去。
科幻想象可以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5月16日20:00,我们邀请《水星逆行》的作者双翅目,与宋明炜、陈楸帆、慕明、侯擎昊一起,探讨科幻想象的时间性与中文科幻的更多可能。
活动嘉宾
宋明炜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讲席教授、系主任,兼任复旦大学顾问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人员。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迪尔沃思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后研究员等。著有英文著作Young China《少年中国:青春话语和成长小说》(哈佛,2015)、Fear of Seeing《看的恐惧:中国科幻的一种诗学》(哥伦比亚,2023)两部;中文著作《少年中国》(三联书店,2025)、《未来有无限可能》(山东文艺,2024)、《中国科幻新浪潮》(上海文艺,2020)、《批评与想象》(复旦,2013)、《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上海文艺,1998)等九部。主编及编选英文版哥伦比亚版中国科幻选集The Reincarnated Giant《转生的巨人》(哥伦比亚,2018年)。与王德威合编《五四@100: 思想、文化、历史》(联经,2019)。《看的恐惧》获得(国际)科幻研究学会2023年度最佳著作奖。《中国科幻新浪潮》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陆续被翻译成德语、俄语、韩语等。另外出版诗集《白马与黑骆驼》(与骆以军合著,麦田,2022)。小说和诗歌作品翻译成意大利语、英语和日语。
陈楸帆
作家、翻译及未来学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博古睿学者等。主要作品包括《荒潮》《AI未来进行式》(与李开复博士合著)《人生算法》《零碳中国》《山歌海谣》等十余部作品,被广泛翻译为二十多国语言,先后多次获得茅盾新人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亚洲周刊》年度十佳小说、德国年度商业图书等国内外诸多奖项。他的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人工智能与科技伦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行星文明与心灵哲学等等。
慕明
本名顾从云,推想小说作者,曾获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有中文中短篇小说集《宛转环》、意大利语短篇小说集《Colora il Mondo》、法语小说《Le Bracelet de Jade》等。
双翅目
喜爱理论与幻想的“连续体”。科幻、推想类虚构作品散见于《收获》《花城》《上海文学》《科幻世界》豆瓣阅读等;出版个人作品集《公鸡王子》《猞猁学派》《智能的面具》《水星逆行》;作品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近未来科幻故事组首奖,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银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最佳评论奖银奖等。作品被译为英语、日语、德语等语言。
活动时间
2025年5月16日(周五)20:00
图书简介
《水星逆行》
作者: 双翅目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5年1月
《水星逆行》是青年作家双翅目的最新小说集。双翅目打破科幻文学类型桎梏,于诸多古老传统中提取想象元素:《毛颖传》、龙图腾、“文面”习俗……双翅目以想象为引,给人以启迪: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除了日新月异的科技,还有那些早已存在又常常被遗忘的,人类的过去。
运营团队
图片提供 译林出版社
本文校对 柳宝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自2003年创刊以来,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社科、思想、历史、艺术、电影、教育、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提供诸如专题报道、解释性报道、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
来源:古生物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