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道称娃哈哈陕西公司多位一线职工反映,他们所在的乳品车间于2025年2月16日停产,车间50余名一线员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缩减。但时隔近3个月,公司仍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自从娃哈哈二代宗馥莉接班后,娃哈哈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2025年5月8日,华商报大风新闻的一篇报道,揭开了娃哈哈停工、停产的“冰山一角”。
报道称娃哈哈陕西公司多位一线职工反映,他们所在的乳品车间于2025年2月16日停产,车间50余名一线员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缩减。但时隔近3个月,公司仍未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025年5月,杭州宏胜集团总部,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机公司),四五十名员工冲进宏胜集团相关领导的办公室。这是宗馥莉接棒娃哈哈集团后的第16个月,曾经以“家文化”著称的饮料帝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
“从去年开始,工资条上的数字每月都在缩水。”陕西娃哈哈乳品车间员工称,他所在的车间自2025年2月突然停产,50余名工人被迫停工,人均月收入从6000元骤降至不足2000元。三原县劳动部门介入后,公司提出“外出支援外地工厂”的安置方案,但文件既无公章也未明确责任主体。“这更像一场变相裁员。”
类似的场景在全国多地蔓延。杭州精机公司员工因薪资骤降维权未果、海宁基地工人抗议劳动合同转签争议、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严苛的“违纪条款”……据知情人士透露,仅“娃哈哈集团职工维权联络委员会”登记人数已超1500人。这些矛盾的背后,是宗馥莉上任后推行的激进改革与原有体制的剧烈碰撞。
数据对比:
·营收层面:2024年娃哈哈营收重回700亿元,同比增长18%,新增30条自动化生产线;
·人力成本:2024年集团人力成本同比下降23%,代工厂订单占比提升至40%;
·冲突代价:仅陕西、杭州两地工厂停工导致的直接损失将会是巨大的,品牌声誉减值尚未量化。
这场改革的撕裂感,:“宗馥莉试图用手术刀切除‘赘肉’,但刀锋所向,血肉模糊。”
代际传承的困境:从“家长制”到“绩效主义”
若要理解娃哈哈今日的动荡,必须回溯宗庆后时代的基因。这位白手起家的浙商,用36年构建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商业王国——他每年出差200天以上,亲自参与新品研发、渠道定价,甚至员工食堂菜谱。
在娃哈哈,宗庆后的办公室被称为“第二车间”,任何决策只需他一人拍板。
这种家长式管理创造了独特的“家文化”:老员工享受终身雇佣、子女入学补贴、春节返乡包车;管理层与工人同吃食堂,年终奖发放额度全凭“老板心情”。
但这种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也隐藏着效率黑洞——据内部文件显示,2023年娃哈哈人均产值仅为农夫山泉的68%,非生产性支出占比高出行业均值12个百分点。
宗馥莉的变革直指病灶。她将宏胜集团的管理模式注入娃哈哈:
组织架构:撤销冗余部门,推行“事业部制”,要求每个单元独立核算;
人力体系:废除年终奖“大锅饭”,引入KPI考核,劳动合同分批转签至子公司;
生产策略:关停低效工厂,将订单转向代工,集中资源打造智能化生产线。
她的逻辑很清晰——用现代化治理取代人治,用数据取代人情。
但问题在于,这套逻辑忽视了娃哈哈生态的特殊性:老员工占比超60%,许多人视企业为“第二个家”。当改革斩断情感纽带时,反抗成为必然。
改革的AB面:效率提升与信任崩坏
矛盾的爆发点集中在两方面:1. 薪资体系重构:从“保障”到“浮动”宗庆后时代,娃哈哈实行“基础工资+年终奖”模式,后者通常占年收入的30%-50%。宗馥莉将年终奖拆解为季度绩效,并设置末位淘汰机制。当杭州精机公司员工月收入从8000元降至5000元,他们质问管理层:“过去我们跟着宗总(宗庆后)熬夜赶工从无怨言,现在为什么干得越多赚得越少?”
2. 劳动契约变更:从“集团编制”到“子公司合同”2024年起,娃哈哈要求部分员工将劳动关系转签至宏胜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尽管公司承诺“待遇不变”,但子公司社保缴纳基数更低,且裁员赔偿标准差异巨大。一位法律顾问指出:“这种做法虽不违法,但利用了员工的信息不对称。”
改革并非全盘溃败。宗馥莉主导的新品“KellyOne”气泡水在2024年实现营收15亿元;智能生产线将罐装效率提升40%;代工厂模式节省了20%的物流成本。
但冰冷的数字难掩人心的溃散——一位离职中层感慨:“现在开会只谈ROI(投资回报率),没人问工人孩子上学怎么办。”
穿越风暴:寻找效率与温度的平衡点
面对维权潮,宗馥莉的选择显示出矛盾性。一方面,她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不改革就是等死”;另一方面,集团悄然恢复部分班车线路,推迟了某基地的合同转签计划。这种摇摆折射出二代接班人的典型困境:如何在现代化治理中保留组织灵魂?
宗馥莉的困境绝非个例。据《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报告》显示,二代接班后的企业,有67%遭遇严重内部冲突,38%出现业绩下滑。娃哈哈的动荡揭示了一个本质命题:当商业逻辑从“人情社会”转向“契约社会”,继承者必须同时扮演“破局者”与“缝合者”。
宗庆后的形象与温情依然让娃哈哈人铭记在心。而娃哈哈员工们也铭记宗庆后接受采访时的叮咛:“企业家要像家长一样爱护员工”。这一刻,过去与未来的撕扯达到顶点。
宗馥莉能否在700亿营收与1500人维权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对于娃哈哈这样的老牌企业来说,“变”是必然的,“稳”也很重要。宗馥莉的铁腕改革能不能让娃哈哈在新时代站稳脚跟,这需要博弈。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