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75岁大爷硬扛20年,确诊为重度抑郁:父母要警惕这些状况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9:12 2

摘要:浙江一个75岁大爷因为带状疱疹疼痛了20年,最终情绪和身体备受煎熬,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前一段有个热搜,让我记忆犹新。

浙江一个75岁大爷因为带状疱疹疼痛了20年,最终情绪和身体备受煎熬,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条新闻让人心疼,也让人深思。

为什么在很多人的想法中,一些问题总是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殊不知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忍受不处理结果把小问题慢慢搞大了。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经历剧烈变化,如果我们忽视他们的情绪变化,不及时给予理解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小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01

身体不适是心理的报警信号,

孩子喊“疼”时,父母一定要警惕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里有个情节,就特别让人心疼:小学生欢欢经常喊“肚子疼”,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父母对她要求太高,家里又总是吵架,她心里害怕,只能用“肚子疼”来引起爸妈的注意。

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

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直接说“我压力大”“我害怕”,而是通过身体不舒服来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追踪调查显示,65%的“不明原因疼痛”儿童,实际存在焦虑或抑郁倾向(《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2023》)。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躯体化反应"——当孩子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困扰时,身体就会代替心灵"说话"。

就像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身体不会骗人,它会把心里藏着的委屈、害怕全都表现出来。”

所以,当孩子反复说头疼、肚子疼、浑身没劲儿的时候。

别急着觉得他是“装病”或者“不想上学”,也许他真正想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心里难受,你们能抱抱我吗?”

孩子的每一次喊“疼”,都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我们只盯着体温计和化验单,却忽略了他们的情绪,可能就错过了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爱孩子,不仅要关心他的身体,更要听懂他没说出口的心里话。

02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绪,

父母一定要警惕

孩子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波动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或危机。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父母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

1持续低落或兴趣丧失

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如游戏、运动、社交)失去兴趣。

经常说“没意思”“烦死了”,表现出无力感或绝望感。

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可能是孩子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2易怒或情绪极端化

一点小事就爆发激烈情绪,比如摔东西、大吼大叫,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情绪切换极快,一会儿崩溃大哭,一会儿又冷漠回避。

孩子愤怒可能是内心无助的“保护壳”,孩子通过激烈情绪掩盖脆弱。

3过度焦虑或恐惧

反复担心“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同学讨厌我怎么办”,甚至出现失眠、心悸、手抖等生理反应。

拒绝上学或社交,可能是社交焦虑或学校恐惧症的表现。

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2023)》,12-18岁青少年中,约27%存在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

4自我否定与过度自责

常说“我什么都做不好”“都是我的错”,甚至用“笨”“丑”“废物”形容自己。

完美主义倾向,一次考试失利就彻底否定自己。

这种长期的自我贬低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如划手臂、绝食等。

5社交退缩或虚拟世界依赖

突然拒绝和朋友来往,整天关在房间里。

沉迷网络游戏或短视频,现实交流明显减少。

这可能是孩子现实中遭遇霸凌、排挤,或通过虚拟世界逃避压力。

6生理异常无医学原因

频繁头痛、胃痛、呕吐,但医院检查无异常(如新闻中的“躯体化反应”)。

突然厌食或暴食,体重剧烈波动。

这些症状往往是心理压力的“身体翻译”。

03

如果孩子出现抑郁情绪,

我们父母该如何应对?

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孩子所有负面情绪,而是给他们面对情绪的能力。

还记得去年刷屏的"17岁少年跳桥事件"吗?

上海卢浦大桥上,那个因被母亲批评而纵身跃下的男孩,用最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防线比想象中更脆弱。

就像著名家庭教育大师萨提亚所说的:"孩子的问题就像河面漂浮的树叶,根源往往藏在父母看不见的河床深处。"

当孩子出现情绪危机时,以下5个"心理急救步骤"比说教更有用:

1.做孩子的"心情天气预报"员

(每天花1分钟了解孩子情绪)

准备材料:冰箱贴+红黄绿圆形贴纸(直径5cm左右)。


使用方法:

每天晚饭后,让孩子选颜色贴冰箱上。


红色:立即放下手头事,带孩子到安静房间谈心;


黄色:睡前讲故事时顺便聊聊天;


绿色:周末全家外出时轻松交流。

家长自己也要贴哦,给孩子示范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2.运用"三明治聊天法"

(这样跟孩子说话更有效)

先夸一句:"妈妈发现你最近都不去打篮球了,你以前可喜欢了"(说事实);


再问原因:"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别急着给建议);


最后表态:"有啥事都可以跟爸妈说,咱们一起想办法"(给孩子安全感)。

3.制作检查表打钩记录

① 睡眠:

是否经常半夜醒来(比如一周3次以上);

早上是否赖床超过1小时。

② 饮食:

突然不吃早餐/晚餐(连续3天);

偷偷暴食(如一次吃5包薯片)。

③ 手机使用:

凌晨2点还在刷短视频;

删除所有社交软件。

④ 社交:

拒绝所有同学邀约(持续2周);

突然频繁参加聚会(每天都要出去玩);

若多个选项打钩,建议带孩子寻求专业支持。

4.做孩子的"情绪急救包"

孩子发脾气时这样做:

先离开让他生气的地方(比如吵架的客厅),

别讲道理,就说"爸妈陪着你";


轻轻摸摸背或抱抱(先问"能抱你吗");


给选择:"现在想说话还是先玩会?"

5.善用"第三方介入"原则

孩子抗拒父母沟通时,可以找人帮忙。

比如:

孩子喜欢的姑姑/舅舅;
学校比较亲切的美术老师;
课外班的羽毛球教练......

让他们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聊天对话,帮孩子暂时把负面情绪排出去。

6.预防性措施

定期举办"家庭吐槽大会"(每人必须说1件糟心事);


设置"情绪急救箱"(放入减压玩具、励志便签等);


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消除"做咨询=有病"的污名)。

写在最后:

就像身体会感冒一样,心灵也会"打喷嚏"。

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咳嗽",用理解当药,以陪伴为方,这才是现代父母最该接种的"心理疫苗"。

记住:你今天蹲下来听孩子说"肚子疼"的耐心,可能正在阻止十年后的一场心理海啸。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