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猷远|山村新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8:48 2

摘要:村庄不老,但在村西头的红山洼有明显的屯垦印迹,纵横交错的沟谷是当年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的天然通道,繁多的曲径别道提供了商贾过客自由出入的捷径。

山村新语

段猷远

爬上田家坡,进入村庄。村庄名为“侯山”。

村庄不老,但在村西头的红山洼有明显的屯垦印迹,纵横交错的沟谷是当年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的天然通道,繁多的曲径别道提供了商贾过客自由出入的捷径。

村庄也不大,不过是山丹县众多建制村中平凡的一个。来自祁连山麓的雪水不舍昼夜,经过漫长的后稍沟渠,经过上游的北台子水库,总是在村人期待的眼神中如期调度而至……轻轻拨开岁月的面纱,那些古老的故事或被传唱,或沉淀为时光的留白,而新时代的故事,正在鲜活地低吟浅唱。

夏日的侯山,依偎在焉支山、山丹县城至山丹马场主干道的臂弯里,做着绿油油的梦,等着金灿灿的秋。过了高耸的村牌坊楼门,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四方四正,每块都在数亩大小。从惊蛰开始,农人们在地里就开始忙碌起来,浇水、耙地、除草、压膜、选种、育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早在十年前村子就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全村有效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从开春就经常碰头研究农产品市场行情,种什么?种多少?怎样选好种?怎么防御好自然风险?选定了,说干就干,一辆辆现代化机械开进来,一束束节水型软管铺进来,整个春季的村庄里一直充盈着生命的气息,青青野草的蓬勃朝气、隆隆机声的躁动活力、劲风与小动物们的原始悸动。

历经千载岁月,时光晕染的村庄,如今每一处转角都是惊喜。小麦、茴香、孜然、萝卜、菜心、葵花……农人不出村口就有可观的收入。

龙口沟,包括旁边的窑口、圆洼子等都是村庄最下片石坡土地中的老地名,众多凸起的山包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大蟒蛇盘桓在山头上而得名“龙口”。这里保留有基本完好的S形梯田状灌溉沟渠,我惊讶于这里灌溉系统的巧妙与复杂,在过去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村人们从红岩坝渠进村口的渠首到最下游石坡的渠尾,沿落差纵向横向开出了不下百条农渠,有条不紊地灌溉着每一寸田地,浇水期大人们披星戴月、疏通渠水,孩子们听水声喧嚣、看浪花飞溅是最隆重而开心的时刻。

田野阡陌时时有风,但天空却总是很蓝。瓜农老尚今年的种瓜经历像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农谚云:“四月八,乱点瓜”,刚立夏,老尚就带着十几名成熟“点瓜工”,到了离村有三四公里的龙口沟瓜地。一群蓝头巾、红头巾、穿着劳动制服的背影移动在游牧古道上,行走在耕作拉运的车辙中,成为乡村大地最美的一道风景。

侯山早晚温差大、紫外线强,产出的西瓜瓤头厚、糖分高、液汁多。“侯山西瓜”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张地方名片。

经过近一天的紧张劳作,40多亩西瓜地全部按技术规程完成点播任务。整个夏季老尚都将与这片土地为伴,控苗、浇水、施肥、除草、防病害直至摘瓜、销售。

这片山坳古风悠扬、岁月静好,每一个土包后面都隐藏着一段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在乡村振兴的浩荡春风下,不仅是老尚,还有不少农人也是西瓜种植示范户,村庄各沟坎、各山坳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侯山,以其“变”的智慧与“不变”的坚守,正谱写着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段猷远,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党的建设》《甘肃日报》《飞天》《天津文学》《北方作家》《当代敦煌》等报刊杂志发表300余篇作品,著有报告文学集《创业者的足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来源:金色甘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