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大脑被称为生命中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这里被喻为“手术禁区”,每一场手术都如同在刀尖起舞。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有这样一位“刀尖上的舞者”——张凌云博士。
人的大脑被称为生命中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这里被喻为“手术禁区”,每一场手术都如同在刀尖起舞。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有这样一位“刀尖上的舞者”——张凌云博士。
他既有像绣花匠一样的精细耐心,又有像狙击手一样的沉着果敢。从医20多年,他始终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中枢神经的“方寸之地”,用“探秘神经”的巧手,行走在“刀锋之尖”,为许许多多的患者点亮生的希望。
2月18日凌晨三点,长沙市第四医院手术室里,一台紧张的手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21岁的患者小玲(化名)。她因突发剧烈头痛被确诊为脑干周围动静脉瘘合并动脉瘤破裂出血。简单来说,就是小玲脑干被“短路”而剧烈膨大的血管像乱麻一样缠绕和压迫着,随时可能再出血导致死亡。情况万分危急!
经过术前对影像资料仔细的分析,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凌云带领团队在DSA机清晰显影下,通过大腿根部血管,置入导管,让导管在体内动脉中越过重重岔路,准确到达动静脉短路处的“瘘口”,最终精准栓塞瘘口。
麻醉苏醒后,小玲的头痛明显缓解,一月后即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生活。
大脑结构复杂,神经纤维细如发丝,在如此重要的部位上手术,无异于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在脑血管病领域深耕二十载,张凌云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不断精进技艺,通过不断地外出学习、进修,研读各类专业书籍,积累并记录学习心得。作为湘雅医学院外科博士,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里根医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对于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病例,他以让疗效最大化、创伤最小化为理念,仔细研究,力求为每一位患者找出最适合的救治方案。
“像小玲的病,非常罕见,又在脑干区域,需要我们术前精心准备、术中精准操作、术后严密监护,每一步都不能出现丝毫偏差,才能为患者守住生命与尊严。”张凌云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脑外科精准定位技术如脑外科机器人、立体定向、神经导航技术高度成熟,但因为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等原因普及困难,常见的脑出血、脑肿瘤、脑活检、脑脓肿等手术缺乏简捷可靠的定位技术。
如何改变现状,让脑外科精准定位技术惠及更多的患者?张凌云与同道们一起,经过不断地学习、实验和总结,先后研发了M型龙门架激光定位器、软件数字孪生定位以及极简正交激光指示器等三种颅脑定位技术,各技术均使用“导向器”在术前记录定位信息,术中由无菌的导向器复刻引导定位。
更有专家创造性使用导向器配合神经导航或者神经内镜,提高了手术效率。这种“定位导向微创外科”顺应了医生手术习惯,简化且标准化了手术流程,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
如今,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为四千多例颅脑患者开展了微创手术,点亮了生命之光。新技术声名甚至远播到了国外。2023年,张凌云应邀参加世界神经外科协会的全球线上培训授课,得到亚洲神经外科主席加藤庸子教授和副主席徐斌教授的高度评价。
2024年年底,尼泊尔神经外科协会主席拉杰夫教授邀请张凌云博士就中国原创的脑出血精准微创技术进行授课。此时,恰逢一位32岁的摄影师突发脑深部脑出血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国家医学中心Bir医院住院治疗,偏瘫数日无好转,于是邀请中国专家张凌云为其手术。
经过精心的术前规划,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一根4毫米的引流管精准到达血肿中心,沥青般的血肿液体缓缓抽出,手术不到半小时顺利结束。摄影师偏瘫的肢体术后就恢复了部分力量。
中国医疗新技术得到了尼泊尔医疗界的高度认可,几位尼泊尔医生正在办理手续来长沙市第四医院进修。
“唯有不断精进,提升技术水平,才能在人类最精密的脑部禁区,为更多的患者寻找最佳路径。”张凌云说,他将保持初心,继续不懈努力、勇攀医学高峰,用实际行动守护患者健康。
来源:湖南医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