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活跃了!全国多地出现新冠流行趋势,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9:3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3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不是没中,我只是晚点中。”——这是很多朋友最近的真实写照。明明以为疫情已经“翻篇”,结果朋友圈又开始晒抗原了。新冠,又回来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通报,近期全国多地监测到新冠病毒感染上升趋势,尤其是XBB变异株的持续流行,已在部分城市形成小范围传播链。是不是听起来又熟悉又紧张?

但这一次,我们没有第一次的恐慌,也不该有第二次的轻视。问题是:变异后的新冠还厉害吗?疫苗还有用吗?我们该怎么做?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解答。

首先,新冠病毒并没有“退休”,它只是在和我们玩“躲猫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多个病毒监测点的数据,新冠仍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只是传播方式和临床表现都在不断变化。

目前流行的XBB系列变异株,传染性相比原始毒株更强,但重症率相比早期毒株明显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变“温柔”了,只是我们免疫系统变“熟练”了。

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XBB变异株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呈波动上升状态,尤其在春末夏初人群流动频繁时,更容易形成聚集传播。公共场所、学校、医院、家庭聚会,都是病毒的“天选战场”。

不少人问:“我去年刚阳过,今年还会中吗?”答案是:会,而且可能不止一次。研究发现,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会随时间衰减,尤其是6个月后,体内抗体水平显著下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出现了“二阳”“三阳”。更关键的是,XBB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能突破原有感染或疫苗形成的屏障。

那么,疫苗还有用吗?这个问题在医学界也曾存在争议。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研究数据,现有疫苗对XBB仍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能有效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

当然,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金钟罩”,但它仍然是目前最安全、最广泛、最经济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疫苗仍然是基础防线。除了打疫苗,我们还能做什么?答案其实很“老生常谈”,但仍然有效: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风。

别觉得这些老办法没用。根据香港大学一项涵盖超过20万人群的研究显示,坚持戴口罩的人群感染率比不戴口罩者低47%。这不是玄学,是数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别硬扛。及时就医、居家休息、减少接触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保护。别给病毒“二次扩散”的机会。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很多人对新冠已经“疲劳”,甚至觉得“阳一次就万事大吉”。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也容易导致防控松懈。

新冠的危险,从来不在于“感染一次会怎样”,而在于“反复感染后会怎样”。已有研究提示,反复感染可能增加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比如2023年《柳叶刀》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二次及以上感染者发生心肌炎、脑雾、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显著上升,尤其在高危人群中表现更明显。当然,这并不是在制造恐慌,而是提醒大家:新冠不是“感冒plus”,它是“变脸大师+持久战士”。你轻视它,它就找上你。

那有没有百分百有效的预防策略?很遗憾,目前没有。但我们可以做到“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这就像开车不能保证不出事故,但我们可以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

对于孩子和老人,建议家庭成员尽量减少与外界高频接触,定期通风消毒,保持饮食营养和充足睡眠。这些“生活小事”,恰恰是抵御病毒的“大事”。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后遗症”。虽然大多数感染者能在一两周内恢复,但仍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持续性疲劳、注意力下降、嗅觉异常等“长新冠”症状。

“长新冠”并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卫健委已经组织专家制定康复指导方案,强调综合管理和个体化支持。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感染后“总是没精神”“记性变差”“嗅觉不灵”,不要忽视这些信号,建议尽早就医评估,进行必要的康复干预。

当然,也别被“长新冠”吓住。据统计,绝大多数人在3~6个月内可以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恢复。身体的修复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但前提是你得给它时间和机会。

也别忽略心理健康。疫情反复也会带来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问题。这时候,科学认知、良好作息、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比“盲目坚持”更重要。

新冠不是一场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马拉松。它考验的,不只是我们免疫系统的强度,还有我们对生活节奏的调整能力、对健康的长期投资意识。我们不能指望病毒“自觉退出历史舞台”,更不能依靠“运气”来对抗疾病。理性、科学、持续,是我们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最佳策略。

所以,面对新冠的“回头杀”,我们不能恐慌,也不能大意,更不能“装没看见”。我们需要做的,是带着经验继续前行,别让曾经的教训白白浪费。健康从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选择。疫情是否反复,我们无法决定,但我们能决定如何面对它。

资料来源:
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全国新冠疫情监测周报[EB/OL].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康复指导方案的通知[Z]. 2023年12月.
③. 中华预防医学会. 新冠疫苗对XBB变异株的保护效果研究[J]. 中国疫苗与免疫, 2023, 29(5): 515-520.
④. 陈建国等. 长新冠的定义与诊疗建议[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2): 1001-1006.

来源:学知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