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洪 陆地:从周边传播现象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9:33 2

摘要:从周边传播,是化边为锋、有效推动周边之“边”逐层扩散、渐次推进、延展周边传播范围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持周边传播的连续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周边传播不像“从边界出发”旅游那么简单,应对从周边传播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有充分的认知。

作者:闪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华侨大学周边传播研究院院长);陆地(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4期

导 读:

从周边传播,是化边为锋、有效推动周边之“边”逐层扩散、渐次推进、延展周边传播范围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持周边传播的连续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周边传播不像“从边界出发”旅游那么简单,应对从周边传播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有充分的认知。

作为周边传播的六个向度之一,从周边传播承接不同的传播区域,是被周边传播、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之后的第四个传播环节,也是由周边传播向周近传播、周远传播的首要环节。从周边传播现象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周边传播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价值。

一、从周边传播的内涵

“从周边传播”是“在周边传播”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以周边之“边”为核心与起点的再次“向周边传播”。“从周边”之“边”内承周边地区,外接周近地区,“以边为锋”向外推进的过程,伴随着内容的变化与能量的加持。从性质上说,“从周边”之“边”是以原点为核心“向周边传播”的“终点”,也是向周近地区传播的起点,是相对于“向周边传播”中心的次级中心。从能量上说,周边传播是由中心点向周边各个方向的能量扩散过程,传播范围由近及远,能量也由强渐弱,如果没有“二次加压”,距离越远则影响力越弱,最后必然出现“周边归零”的传播效果。但是,与原始的“向周边传播”的起点相比,“从周边传播”已经历了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和“在周边传播”的积能蓄势,并且携带了新的“周边化”了的信息内容。因此,“从周边传播”之“边”是周边传播信息和组织链条上“元中心”之外的“次中心”节点,是周边传播能否走向周近传播、周远传播的关键一环。

二、从周边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的接续性

“从”为会意字,其形为二人相从,意为随行、随从、跟从。究其本义,指两人前后相随,本质上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次序性。周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呈现梯次性、圈层式传播规律,体现了由中心到边缘的能量递减扩散,基本遵循“先周边,后周近,再周远”的原则[1]。因而,从周边传播具有承上启下的接续性特征,承接周边传播并开启周近传播,作为前一阶段周边传播的“边”,同时也是后一阶段周近传播的“中心”。从宏观的传播范围来看,“从周边传播”如果不仅能够与“向周边传播”和“在周边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连续衔接,而且能够在“向周边传播”方向的延长线上,与在周边的各个传播节点形成横向连接和纵向贯通的态势,就会形成比周边传播更大的辐射范围。

正如周边传播的主体可以多元化一样,从周边传播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可以广泛地适应在人际周边、物际周边、城际周边、国际周边甚至星际周边的传播过程,即周边传播理论中的“五际传播”。比如,作为中国的首都及超特大城市之一,北京市的发展体现了从周边传播的接续性特质。从城市内部的建设来看,以主城区为核心,在主城区建设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展,形成了环形发展格局。二环作为紫禁城(一环)的周边,包含故宫、天安门广场、南锣鼓巷等历史遗迹,汇聚了大量政府机关与商业中心,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市的中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北京市开始以二环为周边基点向外接续性拓展,逐渐形成了比较繁华的三环区域。此后,四环则在三环发展日益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的外围,建设了更多的住宅区、大型购物中心、科技园、展览中心等。五环、六环的发展同样是从四环的周边地区向外展开连续性和持续性“传播”,最终形成了北京从中心到周边地区的环形发展格局。从城市与外部其他城市的发展关系来看,雄安新区与河北唐山曹妃甸区也可以说是北京的“边”,但同时又是带动河北发展的“中心”。比如,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及助力周边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河北唐山曹妃甸区承接亿元以上项目276个,众多高校及国央企集群落户雄安新区。而北京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又推动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二)传播的变异性

从周边之“边”既是周边地区向外传播的最边缘,又是周近、周远地区接受传播的最前沿,连接两个存在能量级差的区域,汇集不同的能量与信息,具有融合性特征。从周边传播在接续性传播过程中,其“边”不断向外延伸,转化为新的传播原点,传播影响范围也逐渐增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向周边扩散过程中所涵盖的地区越多,融合多方信息、催生新的传播内容、信息发生变异的概率也就越大。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四川成都,由最初的地区性饮食代表演变为家喻户晓、遍地开花的民间美食。正宗经典的麻婆豆腐具有“麻、辣、烫、鲜、香、整、嫩、酥”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保留“麻辣为魂,豆腐为体”的核心,产生了多个改良版本。比如,向江浙传播时适应当地人口味需求而降低辣度,增加香甜口味。其实,唐宋以后,豆腐就已经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日本在革新制造工艺和存储技术的同时,兼顾了清淡的饮食习惯,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日本豆腐”。豆腐扎根于中国大地且名扬海外,正是得益于从周边传播中的变异性特征。

(三)传播的方向性

1.传播方向的选择性。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信息即能量,能量如矢,具有速度及方向。“从周边传播”是“在周边传播”稳定且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基础上,以周边地区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大传播的一个主要环节(左右成环,前后成节)。“从周边传播”以“周边”为中心向周边的“周边”地区传播,周边传播的范围必然扩大。传播主体能够在一定长度和范围的“周边”沿线选择任意一点为起始点向外传播,产生不同的从周边传播路径。

中国现代冰雪运动起源于东北边城哈尔滨,却是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从俄罗斯的“周边”传入。1938年中国首场冰球锦标赛在哈尔滨举行。此后,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运动开始向其周边接壤的内蒙古、吉林传播。作为新的“周边”,冰雪运动从内蒙古继续向“周边”传播,且具有多条传播路径。以内蒙古西侧周边为起点,西向传播方向为内蒙古—甘肃—新疆;以内蒙古南侧周边为起点,向沿线分布的宁夏、陕西、山西、北京传播。

再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例。这条“路”从四川成都周边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向,形成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路径。东线为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南海的“夜郎道”;中线为四川—云南—越南、中南半岛的“步头道”;西线为四川—云南—缅甸、印度—中亚、西亚的“蜀身毒道”。

从周边传播方向的选择性关键在于对传播路径“有效性”的判断和把握,同时意味着可以多头并进,迅速扩大传播范围。

2.传播方向的两面性。在广阔时空中,从周边传播以接续性传播的方式在周边地区生发出多个相对性的传播原点,在复杂的传播与流变过程中容易形成多个传播源头,在传播方向上有时会发生变更,甚至反向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抹茶(末茶)起源于魏晋时期,发展至唐朝已经较为流行,《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2]。宋朝时抹茶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系统成熟的点茶工艺体系,将绿茶以蒸青方式做成茶饼,继而将茶饼碾成细末,注水调膏,然后以筅击拂。宋徽宗赵佶在《大茶观论》中详细记录了七汤点茶法[3],点茶文化随后传入日本、高丽等周边国家。明朝时,由于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加之点茶法的工艺过于繁琐,开水冲泡逐渐取代了宋朝点饮,点茶文化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但是,点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得到完好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但保留了以点茶为核心的抹茶道,并形成新的传播起点。日本僧人荣西禅师于1168年、1187年两次访宋,将抹茶制作及饮用方法带回日本。历经镰仓、室町、江户时代,日本抹茶从上层社会逐渐普及到日本民间,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20世纪90年代,日本“Matcha”(抹茶)产品大量出口至美国,21世纪又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掀起了抹茶热,以至于连部分中国年轻人都以为抹茶是日本的国粹,而忘了其发源地在中国。由此可见,在特定的时空下,文化的周边传播有时候会发生逆转,从周边传播也不一定都是“向外”,也可能“向内”。

三、信息的从周边传播现象分析

“从周边传播”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媒介市场上普遍存在,并各自呈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一)自然界的从周边传播现象

从周边传播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动植物为生存而展开的迁徙、入侵等活动,都伴随着从周边传播现象。

北美郊狼的活动范围在1900—2016年间呈现由北美西部向东部海岸逐步扩张的趋势。1900—1930年,北美郊狼存在于墨西哥及美国的部分地区,主要出现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地区以南、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以西,此时其生存范围距离东部海岸还相对较远。1930—1960年的三十年间,则在前三十年活动范围的基础上继续向东部扩张,已经穿越墨西哥东部进而到达危地马拉,在美国的生存区域也向东部扩展至宾夕法尼亚州。1960年之后的四十余年,北美郊狼进一步向东部海岸靠近,出现在墨西哥南部的昆坎,墨西哥全境已皆为其生存范围。在2016年时扩张至美国东部的康涅狄格州,出现在东部海岸。北美郊狼活动领域拓展的过程,正是突破以前生活的周边不断向新的周边开拓的过程。

自然界中外来植物的入侵,同样体现了从周边传播规律。薇甘菊又名蔓菊、米干草,原产于热带南美洲和中美洲,100多年前在南亚地区发现该植物,1884年已由南亚地区传入我国香港,继而向深圳传播,在珠三角地区扩散,并进一步传播至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等地。[4]薇甘菊在我国的传播明显地呈现出由南到北、由东至西的周边传播特点,从新的周边不断走向更新的周边。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周边传播的最大差异是,前者没有国界的限制,后者则有。从周边传播亦然。

(二)人类社会的从周边传播现象

人类社会的从周边传播现象遍布古今中外。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乃至古希腊罗马五大文明的传播无不遵循周边传播和从周边传播的规律。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也都是步步为营地“从一个周边”向“新的周边”不断拓展扩大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周边传播也完整经历了“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和“从周边传播”三个过程。

1.中国文化陆上的从周边传播。从周边传播是在周边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播范围延伸至周近、周远地区。在从周边传播持续向外(也可能向内)推进的过程中,周边之“边”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随着传播范围扩大,周边之“边”也向外拓展,曾经处于与原中心相对的周边地区在整个传播范围中逐渐趋于相对中心(或二级中心)的位置。从周边传播是以周边地区能量充实外溢为基础,继续向外扩散,因此,为确保传播持续扩散所需的能量(信息量),必须不断充实周边。

从周边之“边”,边之内是我者,边之外是他者。从周边传播,是以周边为桥梁或纽带的再次向外传播。如果以国家为主体,则“从周边传播”是国内传播的终点、国际传播的起点。

中国幅员辽阔,沿边有众多接壤国家或部族,历代朝廷都很重视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对“四夷”多采取“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但也有一些国家或部族“不报恩,不惧诛者,自知绝远,兵不至也。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终不可怀服”[5]。有的还经常骚扰我国边境地区。因此,中国先秦时期即有“戍边”政策,通过修筑防御工事、设置军事据点等方式,在周边地区设立可攻可防的边界,为“在周边”和“从周边”的对外活动提供依托。汉朝前期国力较为衰弱,匈奴连年犯边扰边,甚至越边烧杀抢掠。“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6]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强盛,为与西域建立联系,遂设定了占领河西走廊为依据地、再经营西域的周边战略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却因为“边外”匈奴的存在受到阻碍。于是,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汉武帝一改前朝的对匈奴政策,派卫青、霍去病等连续数十年对匈作战,最后终于如愿打败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并征调迁徙内地数十万百姓充实西北周边的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汉宣帝时期,为巩固汉武帝打通西域的成果,加强对西北周边地区的控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以此为据点监察和管理西域各国及其周边的情况,“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7]。由于在周边地区屯田和设置军事防御以及行政机构,中央政府不但有效地巩固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而且还通过“在周边传播”,为“从周边传播”、进一步打通与中亚各国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最终实现了汉朝的西北周边战略。

2.中国文化海上的从周边传播。以周边之“边”为原点的继续传播,首要前提是对周边的控制与运用,充分发挥周边在传播中的就近性影响力。周边传播理论认为,传播的本质是“控制”,最低成本也是最高境界的控制则是“不控而制”。这一传播策略的实现依赖于对周边地区的有效控制和对周边资源的运用能力。

中国儒学的传播既是典型的周边传播,也是典型的从周边传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广西、广东、海南等南部周边地区相继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秦朝在这些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行政区的设立、交通路线的开拓、大量中原官民人口的南下,推动了儒学向中国南部周边地区的加速传播。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赵佗的南越国,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郡就在今天越南的河内。此后,汉朝在越南实施儒学教育,越南人通过学习儒学也可在中原地区为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传播,越南一度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在儒家文化向越南传播的过程中,广东、广西等中原文化原来的周边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儒化”程度更早就充当了“从周边传播”越南的角色。儒家文化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也经历了大致的历程,即先从中原传播至东北周边的辽河两岸,从东北周边再传播至朝鲜半岛,再从朝鲜的南部周边传播到日本。

中外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活动也是“从周边传播”的典范。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集结船队从南京出发,先后七次远航至中国的周边和周近乃至周远地区。郑和船队的每一次航行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周边)的继续拓展。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船队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锡兰(斯里兰卡)。第二次则是在第一次航行经验和终点的基础上,继续远行,经过印度洋,到达印度西南部的港口(柯枝、古里等)和阿拉伯半岛的麦加附近。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船队携带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一路经占城(西贡)、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爪哇(印尼)、锡兰、榜葛剌(孟加拉国)、卜剌哇(非洲东岸索马里的布腊瓦)和木骨都束(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等国。此后的几次航行基本都是在原来航线的基础上,以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斯里兰卡)和古里(印度西南部港口)为四大交通中心站,“在周边传播”或“从周边传播”。最远的是第六次航行,船队远至幔八萨和麻林(分别是今肯尼亚的蒙巴萨和马林迪)。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有两点:一是比欧洲人早100年到达和发现非洲,打破了欧洲人发现非洲的谬说;二是把中国文化传播的范围首次推进到了印度洋沿岸。

(三)大众媒介中的从周边传播现象

大众媒介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个发展阶段。其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周边传播”的最大区别是:大众媒介可以打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扩大了传播的规模并提高了传播效率。但是,大众媒介传播的时空进程和效果并不是如电波信号一样均匀分布的,而是整体上仍然遵循周边传播和从周边传播的规律。

几十年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源有限,中国大众媒介的数量、内容质量、硬件传播能力与欧美国家甚至日韩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际传播方面基本上没有声音,或者只能听到西方媒介转述的声音。21世纪后,中国经济腾飞,文化产业繁荣,大众传播媒介发达,硬件甚至超过世界上很多的发达国家。然而当今世界媒介市场上,欧美媒介仍然处于霸权的地位。原因何在?在周边传播理论看来,是因为我们把“电波覆盖”与“媒介覆盖”、把“媒介传播”与“媒介传播效果”画上了等号,缺乏传播的重点意识和“边界感”。也就是说,中国的媒介既没有突破欧美国家在全球市场上早就设定的“语言周边”、“媒介市场周边”,也没有突破他们的“文化周边”、“宗教周边”,更没有突破他们的“意识形态周边”。直到现在,中国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介及其研究者们仍然在不分青红皂白地谈论“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根本不知道本国国际传播“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战场在哪里,哪是必攻必守必控的“基本盘”,市场的周边和周边的市场在哪里。不知道基本盘在哪里,周边在哪里,如何突破?如何从周边传播?近几十年来,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国际传播,但是收效不大,这就启发我们应该适当调整传播战略。根据周边传播近者相似、似者易通的规律,很容易找到或确定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国际传媒市场上对自己最有价值、最容易攻取的基本盘,即地理空间最近的中国周边国家、历史人文近似的东南亚国家、东亚国家以及政治立场接近、经济互补的其他国家。如果能够顺利入驻这些国家的媒介市场,稍加经营和巩固,就可以成为中国海外市场再出发的“新周边”。

四、从周边传播的研究价值

从周边传播是周边传播理论中信息传播“六个向度”中承内启外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从周边传播是现代的“烽火传递”

周边传播遵循物质上的能量递减规律,即距离中心越远,能量衰减程度越高。而研究从周边传播,就是为了克服周边传播能量递减规律的副作用。由中心到周边再到周近、周远的传播路径上,从周边传播是新的传播起点,也是周边传播持续向外扩散的一个个节点,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周边传播的完整过程。将周边传播过程看作由从周边传播节点构成的传播链,每一个节点都是下一个节点开始的基础,也为下一阶段的传播提供动力和能量,这类似于古代的烽火传递和驿站传播。

元朝时期,蒙古族之所以能统一中原地区甚至横跨欧亚大陆,与其作为游牧民族采用以战养战的方式、能及时获得粮草补给密不可分。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生活的区域仅在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地区,经过以之为核心和起点的周边传播,成吉思汗帝国很快拓展到北至贝加尔湖,南抵南海,西至天山,东达日本海的区域。在这个帝国周边的基础上,蒙古大军继续向周边扩张,最终成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地理跨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蒙古帝国的周边传播能够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在行军途中攻略一地之后选择就地整顿休息、就地取给,获取足够的粮草后再从周边向新的周边继续推进。这种“中心—周边—中心—周边”的持续循环和推进,才使得帝国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扩张的动力和补给。

(二)从周边传播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从周边传播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接续性、渐进性规律,与中国古代“事有渐而民不惊”的治国理念完全吻合。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核心思想也阐释了事物变化的渐进理念,六十四卦的排列就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乾卦第一,象征万物的起始、亨通。乾卦共有六爻:“初九:潜龙,勿用”,象征事物的初始发展阶段,需潜藏和积累;“九二:见龙在天,利在大人”,象征事物崭露头角,需静待时机、寻求支持;“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在上升发展中要谨慎勤奋,终日不懈,抱有警惕之心;“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面临选择伺机而动,进退有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征事业达到巅峰,需贤才支持;“上九:亢龙有悔”,事物发展到极致则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要居安思危[8]。六爻代表事物的六个发展阶段,以初爻为基础的从周边传播发展至二爻,依次类推累积,最终达到顶峰状态。自然生物的生命成长周期完全符合这一传播规律。周边传播理论阐释的也是这种循序渐进、短断长续、有效则进、无效则止、阶段上升的理念,以杜绝无重点、无层次、无阶段甚至无目标的所谓全方位传播或全球传播。

(三)从周边传播的多重应用价值

从周边传播以周边为基础,逐层扩散、渐进传播,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政治上,许多政策的提出都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新高考改革自2014年开始,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有一定教育改革基础的地区试行。2017年开始,在上海和浙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也开始实施改革。此后,改革进入规模化推进阶段,河北、辽宁、江苏、福建等地纷纷实施改革。在一些地方的改革取得较好成效之后,以之为基础继续向周边推广,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新高考改革。经济上,地标产品的传播、商业品牌空间的拓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样遵循“从周边传播”的规律。许多品牌、地标产品都是由地方品牌、区域周边走向全国,走向海外。霸王茶姬起源于云南,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茶叶资源和饮茶文化,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奶茶品牌。最初以昆明为圆心开辟市场,打磨产品样板与门店模型,继而由昆明走向整个云南省,深耕本土市场,形成区域影响力。基于区域发展的成效,由西南地区走入华东、华南、华中,传播范围覆盖全国。霸王茶姬在中国全面开花以后,很快将目光瞄准海外,从中国的“周边”出发,首选中国周边国家的市场。2019年8月和10月,首先进军华人较多、历史人文关系密切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市场。在“2024年国际茶日·现代东方茶创新论坛”上,霸王茶姬相关人士表示,他们计划把品牌拓展到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日本和韩国8个国家,其中,东南亚六国是未来五年内的重中之重。由于市场的周边营销战略正确,短短几年内,霸王茶姬就在海外开设了600家门店,加上国内,拥有了2000多个店面,基本实现了“东方星巴克”的梦想。

人类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也符合从周边传播循序渐进、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特性。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每个需求满足之后,人类才会冲出三个低层次需求的“周边”,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综上,从周边传播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与工作乃至情感中普遍存在并发生作用。国际传播如果不遵循周边传播或从周边传播的渐次性规律,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甚至揠苗助长,只会事倍功半,乃至事与愿违。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7ZDA288)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地,孙延凤,陈沫.周边传播理论的十年创新之路[J].新闻爱好者,2024(08):18.

[2](唐)陆羽著,移然主编.茶经:全彩权威解读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33.

[3]方健,校证.中国茶书全集校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335.

[4]马金双,总主编.金效华,林秦文,赵宏,主编.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5]何成轩.儒学南传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6][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78,3874.

[8](宋)朱熹,注.王玉德,朱志先,整理.周易本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1.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闪洪,陆地.从周边传播现象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周边传播的六个研究向度之四[J].青年记者,2025(04):78-83.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