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藻渡河名称由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0:00 1

摘要:“松藻”一词从何而来,我在一本书里查到:“松藻矿务局,原松藻矿区生产建设指挥部。一九五八年建矿,一九七九年改名,因松坎河和藻渡河流经矿区境内,故名。在打通公社境内。”[1]松藻矿务局管理七八个矿,松藻煤矿只是其中之一。如此查证,证明了“松藻”一词是由松坎河与藻

“松藻”一词从何而来,我在一本书里查到:“松藻矿务局,原松藻矿区生产建设指挥部。一九五八年建矿,一九七九年改名,因松坎河和藻渡河流经矿区境内,故名。在打通公社境内。”[1]松藻矿务局管理七八个矿,松藻煤矿只是其中之一。如此查证,证明了“松藻”一词是由松坎河与藻渡河合并而成。那么,藻渡河之“藻”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 因藻类而得名

藻渡河的某个渡口处生长着许多水藻,于是被命名为藻渡河。此种说法比较流行,好多本书里都有,不过,此说又分两类:

(一)因藻渡河段有藻类而得名。“藻渡河为长江南岸二级支流。……发源于南川县金佛山。……流至赶水镇东入綦江。藻渡河是以藻渡得名,相传古时此段河中有一种藻类植物而取名藻渡。藻渡河是綦江的主要支流,位于綦江县东南面。全长90公里,上段为羊登河,中段为坡渡河(坡渡河公社内),下段为藻渡河(本县境内)。”[2]广义地讲,全长90公里都叫藻渡河,而狭义地讲,只有綦江境内的这一段才叫“藻渡河”,全长十多公里。

藻渡河(由东北向西南流)

(二)因渡口有藻类而得名。“藻渡乡位于县境东南缘。面积22平方公里。……距县城75公里。清代建藻渡场,因当地河中产水生藻类,河岸边又设有渡口,故名藻渡。”[3]这种说法把有藻类的河段压缩在了一个渡口一段,虽然此话本身是在说藻渡场(乡),而事实上却是在解读藻渡河的由来。

藻渡场

(三)两者兼顾的说法。有一些解读者,既说因“此河中有”“藻类”而得名,又说“以藻渡得名”。于是,一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就出现了:“发源于南川县金佛山……至藻渡煤矿处入綦江县境内,流至赶水镇东入綦江。藻渡河是以藻渡得名,相传古时此段河中有一种藻类植物而取名藻渡。”[4]

今綦江有藻渡村,曾是藻渡乡所在地。此地在今赶水车站东边约7.5公里处。

第二种说法 因zǎoái头而得名

很多人都认为藻渡河起源于一个叫zǎoái头的地方。zǎoái头位于綦江区东溪镇尚书村二组。关于zǎoái头怎么写,颇为有趣,不同的人写出了不同的zǎoái头。

(一)写作“早崖”头。当地人解释说“因为这里是一个看日出的好地方,当地人一直叫它‘早崖头’。”[5]ái,按重庆话读应该是nɡái,[6]就是发音之前,先有一个短暂的前置鼻音。

(二)写作“枣岩”头。“綦江县地名录”写作枣岩头:“枣岩头:此岩边有一株大枣树,故名。”百度百科的说法略有不同:“枣岩头是重庆市的地名,以植被得名。此岩头上多种植枣树,故名。”民间也有人写为枣崖头。

赶水东溪枣岩头位置图

(三)也写作“掌”“长”。当地群众也说此地应该叫“掌崖藤(儿)”,这个读音是根据当地群众的说法记录的,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有人写作“长”(zhǎng),也说不出为什么。不过,仔细琢磨,还得承认掌、长都是早崖头之“早”的变读。[7]

互联网上还有人写作“藻崖头”、“早岩头”等。

第三种说法 因部族而得名

历史书籍中,早就有zǎoái头的记载了,只是一般读者不知道罢了。

(一)应写作“㺐崖”。綦江当地的学者,在阅读与研究中,竟与古人“接通”了。他们说,早在一千年前,南宋王象之就在《舆地纪胜》中说了:“㺐崖,在军之西,旧有獠居之,遂以名。”[8]王象之不仅说出了正确的写法,还说出了得名的缘由。这真是一语惊四座!王象之说的“军”指南平军,治所在赶水的铜佛坝,从北宋熙宁八年 (1075年)到嘉熙三年 (1239年) ,共计164年;当时南平军管辖綦江、南川、桐梓等地。军是宋朝的行政机构,与府、州同级。

文化志愿者为“㺐崖仙境”四字填色

(二)也写作“㑿僚”。“㺐獠”今写作“㑿僚”,这是古代两个少数民族的称谓,《康熙字典》说:“㺐,……音爪。西南夷种……一曰土人自謂,獠,㺐別種。”[9]大概的意思就是㑿人是僚人的一个分支。獠,读老(卢照切),作为民族,他们是骆越族的后裔,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的祖先,而綦江历史上的僚人主要是南平僚。

关于㺐与獠,古书解释去解释来,最后竟然解释为读音相同的异体字,㺐,“獠,㺐別種。本作䝤。或作獠、僚。”[10]古人说,㺐是獠的异体字,我们无法叫古人重写字典,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藻渡河流域的人们使用“㺐”字,不论是在读音或意义上,都与獠有一定的差异。

僚人在战国末年,就出现在藻渡河流域了:“而称为南平僚,是中华民族五方之民中‘南蛮’代表族群,以綦江古地名命名。约于战国末年开始在藻渡河流域出现,活动地带包括今万盛全境以及南川、綦江、桐梓。”[11]

“藻渡河在旧志上称作‘僚人河’,是綦江河一级支流。”[12]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藻渡河与僚人的密切。

㺐人为什么要叫㺐人?从古人造字的角度看,至少有音、义两个方面可以解读。

先说义。把綦江的獠人称作㺐人,是指他们巢居。《魏书》说:“獠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13]僚人树居,他们把自己的家捆在活着的树上,甚至房子可以随着树长高而升高。《旧唐书》的记载更具体:“南平獠者……部落四千余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14]

再说音。㺐(㑿)读cao,还是读zao?常见的是《集韵》说:“士绞切,巢上声。㑿㑿,长貌。”[15]这不知是哪个版本,我查到的是,士绞切,“㑿,长貌。” [16]今天的人们虽不一定懂反切,但高科技可以让我们知道上古、中古的读音是怎么写的,甚至,可以听到上古与中古音。将“巢”放入现代人构拟的《广韵》系统中查证,巢读[*dzräu],也读[*dzräus],与藻读[*tzaux],[17]真还有六七分相似,《集韵》《广韵》与《舆地纪胜》大约都成书于公元1000年初的前40年,所以就不必纠结是“巢”渡河,还是“早”渡河。再说一个例证,直到今天,在一些方言中,巢似藻,藻似巢的现象依然存在:巢,上海话读照,南京话读招;藻,潮州话仍旧读cao3,巢读cao5。[18]因此,说㺐只读早、或者只读巢都是不对的。

特别说明,因为㺐字出现较晚,而且互联网或许多电脑根本无法显示,于是用㑿代,而㑿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略好一些罢了,于是,一些时候,不得不用巢代替㑿。

(三)㺐也被写作昭。最后,还有一个天问:“㺐”是什么意思?最终,我在明朝人钱古训的《百夷传》中发现了更多的说法:“其下称思仑发曰‘昭’,犹中国称君主也。所居麓川之地曰者阑,犹中国称京师也。其属则置‘叨孟’以总统政事兼领军民,‘昭录’领万余人,‘昭纲’领千余人,‘昭佰’领百人;……”[19]叨应该是昭的变音,其意为首领或官长。

还有证据吗?

查证下来,结果,早在《新唐书》里就已经有了:“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20]我还发现,有人在更大范围、更早时间发现了“昭”的踪迹:“百越民族后裔的壮族语音‘昭’,是汉语‘首领’的意思;傣族语音‘昭’,是‘领袖’的意思;泰族语音‘昭’,是‘王’的意思。……最早可追到西汉刘向《说苑·善说》所载春秋时期的《越人歌》。”[21]找来原词看看,结果是:“缦予乎,昭澶秦逾”。在大范围的查证过程中,发现綦江的专家也有如此的认识:“根据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祥《首探南平僚(语言篇)》介绍,‘在壮泰语系中,头人、首领、酉长、官都叫tsau,汉字记音为诏、召、赵。’”[22]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用头领或者王的称谓来命名村庄或者部族呢?主要是表示一种领属关系。傣族有村寨叫“召树屯”,“召树屯”汉译过来,就是“王的村寨”,或者酋长的村寨。“召”即表示王,首领(酋长)、也表示官家。藻渡河翻译过来,就是“酋长的渡口的河”,当然,也可以是“㑿人部落渡口的河”,但要记住㑿人部落属于一个叫㑿的酋长。

本文最后的结束语我这么写:战国晚期,僚人中一支叫㺐的部落,他们在首领㺐的带领下四处迁徙,后来在綦江赶水一带居住了下来,他们以㺐命名河流,今称“㺐渡河”;他们以“㺐”命名自己居住过的地方,至今还留有一个叫㺐崖头的地名。他们居住地的渡口就叫“㺐渡”,后来“㺐渡”成了一条河流的名称。獠(僚)、㺐(㑿)、藻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划等号的。

作 者:姜孝德,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綦江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1986年,第376页。

[2] 四川省綦江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1986年,第343页。

[3] 重庆市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1986年,第156页。

[4] 四川省綦江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綦江县地名录》,1986年,第343页。

[5] 杨友钱《綦走发现·东溪㑿崖头的僚人真面目》,《綦江日报》2022年8月5日第4版。

[6] 王文虎等《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58页。

[7] 杨友钱《綦走发现·东溪㑿崖头的僚人真面目》,《綦江日报》2022年8月5日第4版。

[8]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国家图书馆藏书,版本清李韻亭。

[9] 《康熙字典》巳集下,第12页,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

[10] 《康熙字典》巳集下,第12页,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

[11] 黄光荣《唐宋夜郎县兴废》,《僚学研究》第2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第257页。

[12] 黄光荣《唐宋夜郎县兴废》,《僚学研究》第2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第257页。

[13] 《魏书》卷一百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8页。

[14] 《旧唐书》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5277页。

[15] 华夏文化百科,查㑿(https://wiki.chinulture.com/title/㑿)。

[16] 丁度《集韵》(中),(北京)中国书店(根据扬州使院重刻本影印),1983年,第824页。

[17] 语音字典·中古汉语发音查询,查巢、查藻(http://ma.voicedic.com/)。

[18] 语音字典·汉语方言发音字典,查巢、查藻(http://zh.voicedic.com/)。

[19] 张昌山《云南文化读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0、211页

[20] 《新唐书》(卷222·南蛮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7页。

[21] 黄懿陆《滇国史》,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2页。

[22] 杨友钱《綦走发现·东溪㑿崖头的僚人真面目》,《綦江日报》2022年8月5日第4版。

来源:重庆地方志

相关推荐